拙燕衔泥
首先,我要表明的是:不争对村医个人,只是想说明乡村医疗的确需要改革。
我们村位于淳安北部的大山里,交通极为不便,到县城医院需要一个多小时。我们村里常住人口大约一千有余,配备了一个医务室,一名村医。
医务室里有电脑,可以刷市民卡,床位两张。村医是本村人,45岁,初中文化。他是党员,十几年前,经村党组织推荐到县卫生学校进行过短期的培训与学习,定向分配在本村做了一名山村医生。
我不评价他的为人,只是客观地说一说他的“医术”,真的是不敢恭维。村民普通的头疼脑热他都不一定能治好。以前,最为常规的就是挂挂葡萄糖水,挂挂盐水。怀疑是感冒的就加抗生素,不是感冒的也加抗生素,反正就是那么两下功夫。
按理说,行医也有十几年光景了,很多常见的病都还是分不清楚。那么他的技能就是什么呢?量血压,挂针,推荐点常规药,最后就是等工资。药店里的服务员都能够做一些。
一遇上重一点的病,首先第一句话就是:赶快送医院,我吃不消的。我不得不承认他的诚实。
有一次,我母亲忙着忙着忘了吃早饭,肚子饿了也不知道,于是乎九十点钟的时候头转了起来,天翻地覆,犯晕呕吐。父亲叫上村医一瞧,不得了,顽症,再不送医院就快来不及了。父亲一个电话打出来,我十万火急拼命赶回家中。没有法子的父亲把村里的巫师都叫来做法事了。我一看母亲的状态,脑海里马上浮现出自己饿肚子的情景。我判断是低血糖造成的。因为母亲说,她心慌、气短、眩晕,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三分。我给母亲泡了一碗糖水喂服下去。不到五分钟,母亲就从床上坐起来了。我问她,还晕吗?她说肚子饿死了。巫师当场还发布言论说是他把大仙接下来了。我跟他说,你快去招待大仙吧,不然的话,大仙会生气的。父亲还给他一个红包,我是没空理他。
说句实心话,像我们村里的人如果遇上个突发疾病,要想送医院,能救活的概率极低。村医就连基本的抢救本领都没有。我想起以前战场上那些缺药的战地护士,她们都能进行战地急救。现在这么发达的医疗卫生条件怎么就用不起来呢?
所以,我想说:乡村医生这个岗位十分重要,必须要有具备专业知识的全日制医学院毕业生来担当。对于那些文化低的,技能差的村医采取末位淘汰制。当然,那些医术精湛的村医还是要保留的。
有人会说,大学生在山村留得住吗?对!不给编制,不给高薪是难留住。即使给了编制,给了高薪都不一定能留得住。
我承认!
我只想说:立志在农村干一辈子的青年大有人在,国家只要给他机会,给他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在哪里不是干活啊。况且农村人口少,工作相对轻松,还是有吸引力的。如果还是用上世纪“赤脚医生”那种标准来服务村民的话,只能是历史的倒退。
钱要花在刀刃上,有智慧的能人多得是,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村医的素质再提高提高,不要弄不弄就送县城,有些病是来不及的。
拙燕衔泥
目前的村卫生室越来越衰落了。曾经的辉煌是在七十年代,那时候实兴赤脚医生,每个生产队都至少推荐一名学员,人们的热情高涨,可以说是赤脚医生的火红年代。
那时的村卫生室常常是人来人往,哪家有了病人,医生都赶往哪家,一点儿都不敢耽误。
而现在,什么都责任到户了。年轻的医生都到城里赚钱去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医生了。设备没什么设备,药物也不全,没这药没那药的,稍微复杂点儿的病就治不了。所以,大多数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只能看个头痛,牙痛,感冒什么的。
梦醒后的表白
我村村医是外村人,过去几年,这名村医一直在他居住村子开诊所,并不在我村常来,无非是应付上面检查来转转。所以村民觉得十分不便,意见挺大。今年通过整改,给村医疗室配备了电脑和医用设备,村医也白天常来坐诊,村民觉得合作医疗报销,看病买药方便了许多。但晚上村医还要回去住,但人得病是不管白天晚上的。前一段时间,一村民突发心梗,手头无药可救,等联系来乡医院医生,人早已过世。如果村医能够值班,有急救药,或许免于一死。
秋色红黄白77158224
没去过你那,一般都是去李庄卫生室,我不能发表太多意见,因为会盟的卫生室好多医生你基本应该你都认识,会盟镇卫生院不能去,差点害死人,我妈感冒引起肺炎,在会能卫生院输液,后来严重转院到中医院,下病危通知书,后来诊断药物过敏,中医院让去会盟卫生院询问用的啥药导致过敏,人家不说
四哥餐饮技术交流
我对当年赤脚医生的卫生室,有很好的印象,小平房,房间小,但很温馨,那时的村医是一位与我妈年龄差不多的阿姨!我感冒、拉肚、头痛、摔伤都在她那看,她对我们可好了,打针不痛,小病什么的还经常不收费。我很感激她,她使我们有了一个健康的童年。
夕阳落江农归人
我也是一名乡村中医医生。从事针灸正骨二十三年多。医术的提高,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想尽一切方法,为患者解决问题。
乡村小中医
我家邻居有两个赤脚医生,两家离得不远也就隔壁。以前给人看病真的赚不到什么钱的,所以还得务农。后来才慢慢变得比较赚钱,也比较受人尊重。他们家差不多也是我们那里装电话最早的,经常是家里人接到电话,然后去田里叫他。然后他放下农药桶,洗一洗然后开个摩托车就去看病去了。以前没电话那会儿都是上门来就诊,或者走路到我们这里,然后通知医生去哪里。后来他们自己在小镇上开了自己的私人诊所,赚钱的应该就是那个时候。但现在小诊所都不开了,都给国家收编了,现在它俩都去了村里的医务室。我们那里有个头痛脑热一般从不去医院,这里医生完全能解决问题,他们待人也很好,很受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