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貴地永無憂」是劉伯溫說的嗎?爲什麼這麼說,他去過嶺南陽江嗎?

光時星星


承蒙邀請,不甚感謝。就本欄目提出“《劉伯溫說過陽江貴地永無憂,那麼他有沒有來到過嶺南陽江?》”之問題,談談我本人的陋聞。

劉伯溫,名基,字伯溫,諡曰文成。生於公元1311年7月1日,卒於1375年4月16日,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元未明初軍事家,政治家,詩人,通經史,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併力保國家的安定而馳名天下。

劉基於元順帝元統元年即公元1333年赴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參加會試,考中進士,被元朝政府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元至正八年即公元1348年,元朝政府為鎮壓浙東農民起義,任命劉伯溫為元帥府都事,平定農民起義後,改任命劉伯溫為總管府判。由於不滿元朝的腐敗,劉基棄官回青田老家,閉門讀書,韜光養晦。直到元至正二十年即公元\b1360年被朱元璋請進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直至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明朝。

劉基自幼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師承處州名士鄭復初,尤精象緯之學,對天文地理頗有研究,史稱劉伯溫“虯髯,貌修偉,慷慷有大節”,輔佐朱元璋時,“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對他非常尊敬,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喊他的名子,並常說“伯溫,吾之子房也”。特別是在元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向朱元璋提出“以金木相犯日決勝”的建議,朱元璋用火攻,大敗陳友諒於鄱陽湖,致使朱元璋無限感慨地說“友諒亡,天下不足定也”。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朱元璋擴建應天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命劉基“卜地定作新宮於鐘山之陽”。明朝建國後,劉基主張寬猛相濟的治國理念,臨終前,對次子劉璟說“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

劉基當時被稱為“一代文宗”。其多才多藝,著作頗豐,收錄於《誠意伯文集》,其中有《郁離子》、《覆瓿集》、《春秋明經》以及《百戰奇略》等。

劉伯溫在告老還鄉之際,發現浙閩交界之處,一個叫談洋的地方有盜賊出沒,便致書中書省請求設巡檢司加以防範。當時胡惟庸在中書省任左丞,他便暗中指使人上書諂告劉伯溫,說劉伯溫發現談洋地有王氣,想霸佔該地建祖墳,朱元璋很不高興,“遂奪基祿”。劉基進京謝罪,不敢回鄉。不久,胡惟庸被朱元璋任命為丞相,劉基憂憤成疾,胡惟庸趁機在藥中下毒,害死了劉伯溫。劉伯溫用謀略和術數幫助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到後來自己卻被術數間接害死了。

因此,“陽江貴地永無憂”即便是劉伯溫所說,也跟他去沒去過陽江沒太大的關係,可能只\b是根據當時的時政而言發的。時過境遷,再說了,人心晝夜轉,天變一時辰,天氣的變化具有完全的不確定性,風暴“山竹”打不打陽江過,也不是當年劉伯溫一語成讖的,600多年後的今天科學技術速猛發展,颱風暴“山竹”的去向已在衛星遙感監測之中,人們可以關注當地的天氣預報,、注意防範。

當然,本作者還是祝福陽江人民平安幸福。




笛蕩晚霞


首先“陽江貴地永無憂”是不是劉伯溫寫的還不知道呢,一傳是馮崢所說。其實這只是一句美好的祝福語被傳成迷信預言就有些過了。根據最新的颱風路徑預測圖來看,“山竹”登陸陽江可能性還是有的,但可能性比較小。最後劉伯溫生平活動軌跡在江西以北一帶更多是在江南一帶,來過陽江這一說無所考究。



雜文述事


陽江貴地永無憂也不是馮崢說的。此語流行已久,那時馮崢的太公也未出世。

語出陽江高僧朱在參(原字有牛字邊),朱在參後到鼎湖當過第一把手。詳見馮崢的《漠海鉤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