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晚清時的中國,沒有完全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

川軍六十六師馮天魁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開始了百年苦難。那麼為什麼晚清的中國,並沒有完全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呢?


一、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相互制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1、瓜分中國,把中國變成自己的殖民地是所有外國列強的共同圖謀,但是他們彼此之間又有許多的矛盾和衝突,甚至可能會爆發戰爭。


1914年一戰爆發,列強矛盾升級,忙於各自戰事,無暇顧及侵吞中國領土的進展。


2、最靠近中國領土的是沙俄以及日本。但是當時沙俄內部鬥爭不斷,日本是英國扶持的代言人,都沒有辦法單獨侵吞中國。


甚至因為沙俄霸佔東北三省,觸及日本想要霸佔東北三省的目的,1904年2月6日,日俄斷絕外交關係。8日,日本海軍突襲了旅順港內俄艦,日俄戰爭爆發。



日俄戰爭後,清政府在東北三省有了一席之地,沙俄退到東北最北處,日本也傷了元氣,給中國喘息的時段。


3、西歐各國,英、美、法、奧、意、德都是想在中國圈錢。將中國變成原材料的來源地,以及國內多餘生產力的傾銷地。


並且因為當時列強已經將印度變成了全部的殖民地,但是因為管理和鎮壓印度人民的反抗投入了太多的精力。所以在瓜分中國的計劃中,西歐各國也會有很大的顧忌。


所以西方各列強國家經過協商,放慢了瓜分中國的計劃,保全了清政府,讓清政府成為通知中國的工具,實行“以華制華”。


二、帝國主義列強不能滅亡和瓜分中國最根本原因是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饒的反侵略鬥爭。


1、中國人民在歷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裝鬥爭就有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1841年5月,廣州郊區三元里人民聯絡附近103個鄉的群眾,與英國侵略者開展激烈戰鬥。


2、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起義,小刀會起義等等的民間武裝起義不斷。人民反抗侵略,並且以不畏強暴、敢於帝國主義列強血戰到底的氣概,打擊震懾了侵略者們,使他們不敢為所欲為的瓜分中國。



3、1884年中法戰爭時期,香港造船工人,碼頭工人舉行罷市,拒修法國艦艇,拒送法貨,商人同時舉行罷市。


4、1867年,臺灣人擊斃美軍副艦長,打退了侵略軍。


5、1874年,高山族人民痛擊日本陸軍。


6、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臺灣人民表示與臺灣共存亡。


7、1895年6月-10月,臺灣軍民對抗日軍兩個近代化師團和一支海軍艦隊,日軍死傷3.2萬人。


8、1900年,義和團與部分清軍與八國聯軍進行了殊死搏鬥。


5000年的文明發展一直讓中國人以天朝自居,骨子裡根本不願意做亡國奴,在受到侵略期間,所有階層的人,都會暫時統一對外禦敵。哪怕失去生命,也要誓死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三、民族意識開始醒覺,一部分人開始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


1、晚清政府也試圖自救,來抵抗西方帝國主義列強。以李鴻章為首的晚清封建統治階級中的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


主張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自強”、“求富”為目標,以期國家富強來抵禦侵略,喊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開創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新風。


2、19世紀70年代,馬建忠、王韜提出除了科學技術,政治、經濟都要學。


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主張變革封建專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對社會產生了廣泛的思想影響。



3、1895年嚴復《救亡決論》“救亡”口號響起。翻譯《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社會進化論思想,激發危機意識和民族意識。


4、資產階級維新派以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嚴復為首。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是開啟了民族的自救心,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也代表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開始產生了第三股力量—資產階級。


5、1894年,在救亡圖存是時代主旋律的情況下,孫中山創立興中會,“振興中華”成時代最強音。


這三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晚清時期中國為什麼沒有完全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的原因。


有書

中國在鴉片戰爭後,其腐敗的清政府雖然屈服於列強的洋槍洋炮,但是廣大的勞動人民卻沒有被征服,其後來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小刀會,捻軍和義和團運動對封建統治者和外國列強在華利益產生了嚴重衝擊,這一點西方列強在非洲打敗了當地的中央政府後,就會淪為其殖民地有所不同,也被西方列強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讓西方列強明白了,如果征服中國的政府很容易,但是想征服中國人民卻很難,



只有讓中國腐敗的政府存在下去,讓他們充當西方列強的政治代理人,才能保證西方列強在華的不平等利益,也能讓西方列強能夠在華的政治勢力長期存在,中國在遭受外國列強入侵時沒有淪為西方某一國的殖民地,而是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和西方列強在華利益的衝突和矛盾造成的,中國從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其中央政府都是外國列強在華的政治代理人,西方列強在華劃分政治勢力範圍造成中國內戰連綿不斷,雖然蔣介石取得了表面的統一,也只不過是美英在華的政治代理人,汪精衛也只不過是日本在華政治代理人的角色,只有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民族才重新開始新生,不再依附於任何一個國家和政治集團,自主獨立地走自己的道路。\n\t\t\t\t\t\t\t\t\t\t \t\t\t\t\t\t\t\t\t\t\t\t\n因為中國還有頑固的封建制度不肯把空間全部讓出,最後只讓出了一半的空間,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因為封建勢力的頑固所以形不成完全的殖民地。\t\t\t\t\t\n\t\t\t\t\t \t\t\t\t\t\t\t\t\t\t\t\t因為中國沒有亡國。\t\t\t\t\t\t\t\t\t\t \t\t\t\t\t\t\t\t\t\t\t\t\n首先廣大中國人不屈服外國人的統治,而且中國土地面積大,而且絕大多數為山地,給外國人造成了一定困難,至於其他原因,其他回答都有所涉及\t\t\t\t\t\t\t\n\t\t\t \t\t\t\t\t\t\t\t\t\t\t\t\n因為當時的中國太混亂了,洋人也不敢大肆攻打。只是以打擊清王朝採取攻心來操控中國.獲取利益!因為他們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服從的\t\t\t\t\t\t\t\t\t\t \t\n\t\t\t\t\t\t\t\t\t\t\t從經濟基礎上看 中國的小農經濟 也就是封建統治的基礎 還沒有根本動搖 但又融入新的經濟因素 就是西方帶來的那些 \n從政治上看 也就是統治方面 清政府還在維持啊 所以 中國那時候還不是完全被殖民地化\t\t\t\t\t\t\t\t\t\t \t\t\t\t\t\t\t\t\t\t\t\t\n因為當時中國保留自己的主權---清政府,而實際上清政府是完全沒有自己的權力,對帝國主義唯命是從,所以是半殖民地而非完全殖民地。相對而言,香港就是完全的殖民地,它的高層管理者都是英國人,而非中國人,旗是英國國旗,語言是英語 

半殖民地,是相對於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相對於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佔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髮展壯大,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進步。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礎。   帝國主義入侵封建國家後,封建經濟逐步解體,資本主義因素得到一定發展;國家形式上保持獨立和主權,而實際上政治、經濟都被帝國主義所控制的社會形態.\n\t\t\t\t\t\t\t\t\t\t \t\t\t\t\t\t\t\t\t\t\t\t我個人認為,中國沒有淪為殖民地而只是半殖民地.因為中國還有多數人有人氣。如果人氣在少一點,不僅會成為殖民地,中國可能不叫中國了。\t\t\t\t\t\t\t\t\n\t\t \t\t\t\t\t\t\t\t\t\t\t\t\n首先:即使侵略者同清政府簽署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等相關侵略條約迫使中國的部分領土如廣州…等地區割其為“殖民地”,但是,中國的政權仍然還在清政府的手裡,所以叫“半殖民地”。\n\t\t\t\t\t\t\t\t\t\t \t\t\t\t\t\t\t\t\t\t\t\t弄死你,敢問這個問題,小B仔問你爺爺去吧\t\t\t\t\t\t\t\t\t\t \t\t\t\t\t\t\t\t\t\t\t\t\n好簡單,因為從沒有什麼國家完完全全佔領中國!\t\t\t\t\t\t\t\t\t\t \t\t\t\t\t\t\t\t\t\t\t\t\n因為中國沒有被瓜分完,只是被分了香港和澳門,還好時間到了還了,最重要的是中國人民用血抵抗侵略,!!\t\t\t\t\t\t\t\t\t\t \t\t\t\t\t\t\t\t\t\t\t\t\n當西方列強環視中國的時候,他們發現:中國的國土可以毗比整個歐洲;唐以前,這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佔有世界的50%,唐以後也沒有低於30%;這個國家的韌性似乎無窮無盡,他們對本國的官員總是沉默而忍耐,但對外人,他們卻有幾千年輝煌鑄就的自傲;\n\t\t\t\t\t\t\t\t\t\t \t\t\t\t\t\t\t\t\t\t\t\t經濟、政治都有原因。\t\t\t\t\t\t\t\t\t\t \t\t\t\t\t\t\t\t\t\t\t\t\n中國太大了,人太多了,最重要的一點!中國人民是不屈不撓的。\t\t\t\t\t\t\t\t\t\t \t\t\t\t\t\t\t\t\t\t\t\t\n因為當時的經濟、政治等沒有被侵略者完全掌握,不能完全控制清政府,奴役中國人。還有當時各地百姓激烈反抗外國侵略者,讓外國認識到國人精神未泯。\t\t\t\n\t\t\t\t\t\t\t \t\t\t\t\t\t\t\t\t\t\t\t\n中國人不想,中國政府不想,洋人也不想,中國人不想是因為成了殖民地,就等於亡國,這是每個國人都接受不了的,政府不想是因為成為殖民地,那些大官貴族就不存在了,也和老百姓一樣,他們是絕對不想自己成為窮苦百姓的,洋人不想,洋人只是想賺錢,不是要土地,是清政府不讓他們進來,所以洋人就用大炮敲開了國門。你想洋人一個國家就那麼點人,給他們平均分配土地,那他們不是要孤單死,一個人佔那麼多土地。\n\t\t\t\t\t\t\t\t\t\t \t\t\t\t\t\t\t\t\t\t\t\t因為當時的清政府沒有被推翻,表面上還是代表中國的。\t\t\t\t\t\t\t\t\t\t \t\t\t\t\t\t\t\t\t\t\t\t\n國力不夠,這個國家太大了,人口又多,沒有足夠的兵力很難將其長期佔據。印度?印度人是分裂的,一大堆小國和一個大國誰更容易征服?當然是分裂的小國好對付。


珍視映畫

十幾年前我做歷史老師時,每次講“半封建半殖民地”概念時都十分痛苦,偏偏這還是近代史的第一課必須講的。

本質上說,“半封建半殖民地”本身就是偽概念,是不應該套用到中國歷史上來的。

中國不存在或者說,最起碼在秦漢之後的兩千多年是不存在封建社會的,封建社會的概念只適用於中世紀前後的歐洲,那是典型的分封制王國,可以說是封建社會。

但在中國,從秦朝推行郡縣制後,其實是傳統的皇權專制體系,和歐洲的封建制有著本質的區別,是不應該套用封建制這概念的。

殖民地概念也是如此。如果說美國殖民地或者拉美殖民地,殖民地嘛,移民墾殖,那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至於什麼非洲、印度之類的所謂殖民地,就基本不怎麼符合要求了。說到近代中國,幾乎可以說完全不符合。

正因為如此,才會在殖民地前加個“半”字吧!然後,即便是半殖民地的概念,也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因為別說一半,就是百分之一的殖民因素都不存在。

近代中國,以鴉片戰爭開埠通商為開始。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並不是鴉片銷售,而是逼迫中國開口通商,通商就是做生意,和殖民沒有關係。

也許有人說,不是有割香港、開租界嗎,算不算殖民地活動?當然不算,不管是割還是租,西方列強都沒有要殖民的想法,而僅僅是為了通商撈取好處提供方便罷了。

更何況,為西方人提供方便的彈丸之地,和中國偌大的疆土、海量的人口相比,其實是不值一提的,根本輪不到殖民中國,反可能會被中國化呢。

從這個意義上說,殖民地半殖民地應用到中國歷史的解釋體系尤其是中學教科書的概念灌輸是一個極大的誤區,或者直白的說,根本就是錯誤。

據說,這是馬派歷史學強塞給中國的吧,以至於沿用了幾十年,也算是莫名其妙的奇葩一朵。

我是做歷史普及的,不用謝我,應該的,必須的啊!


坑爹史冊

列強們想把中國變成自己的殖民地,也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罷了。



雖然我們承認西方列強國家數量多、武器裝備好、但是並不代表中國就很容易被殖民,因為清末的領土有上千萬平方公里,人口有四個億,就算那些列強國家的人口、土地加起來也遠不及晚清,所以那些國家也調不出充足的兵員和財政來殖民整個中國,充其量只能算是半殖民。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根深蒂固,反抗侵略精神強烈。每每在民族危難之際,總會有前赴後繼的仁人志士投身於愛國救亡圖存運動當中去,清政府、義和團、太平天國儘管階級矛盾尖銳,但是在國家統一、驅逐侵略者方面是有深刻共識的,畢竟唇亡齒寒。



總之,西方列強沒有那麼多的物質基礎來殖民整個中國,更何況帝國主義內部也是面和心不和,相互猜忌和攻伐,中國人的民族意志也十分堅毅,儘管列強都很想殖民中國,但也只能望而卻步,不會把自己國家深陷中國戰場徒勞消耗的。


納蘭軒若

近代以來,亞洲很多國家都淪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而且是全部被殖民的,但是有三個國家避免了被完全殖民的最慘命運,一個是中國,一個是日本,另一個是泰國,關於這三個國家為什麼能夠避免被殖民,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中國靠大,日本靠強,泰國靠巧”。是這樣的嗎?

其實,一方面,是當時的列強在中國形成了均衡,任何一方都不願意其他國家獨自佔領中國,比如三國干涉還遼,就是最好的例子。

另一方面,也是中國的國土大,人口多,八國聯軍能攻佔北京,但想要佔領整個中國,那些兵力就不夠用了,在進攻山西的時候,還遭遇了一次敗仗。戰略縱深大,即使失去了沿海的地區,依舊能繼續抵抗。

其實,和抗戰類似。

最後,中國人的反抗精神,也是很強烈的,義和團固然有種種落後、愚昧的成分,但不得不說,也是中國人抵抗外族的一個巔峰。

還有因為洋務運動等的興起,國力有了一定的起色,軍隊裝備和思想都提升了些。還有就是列強間的勾心鬥角,相互掣肘,他們都不希望其中有一方坐大。清朝在列強眼裡是個合格的代理人,在威權簽定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這已經足夠了。如果要直接派兵進攻佔領的話,肯定會激起反抗,清朝肯定也會改變對他們的態度,所以外國侵略者也適可而止了。

以上諸多因素,讓中國沒有完全淪為西方的殖民地,這不得不說是我中華民族的幸運!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春秋史社

對於這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第一點,中國足夠大。

大家都知道,清王朝巔峰時期,領土面積達到1300萬多萬平方公里。這種規模體量,在任何時代,世界上也拿不出一二個。想侵略中國的那些西方殖民者,本身體量人口就不多,想完全佔有這些土地。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困難的事兒,當然瞭如果沒人住那也是無用。別人甚至可以直接佔領了。所以這就涉及到第二點。


第二點,中國人口足夠多。

中國自古以來基本上人口在世界上的排名除了個別戰亂年代之外。大都能穩居世界第一。在清末期的時候中國人口已經達到4億以上了。佔當時世界人口的35%以上,這是一個極其恐怖的數字。要知道當時的世界超級大國英國人口至到清朝滅亡時也不過區區4000萬。可以想象,在此規模下任何一個殖民者想單獨吞下中國。都會猶如蛇吞大象,壓根吞不進去,何況各殖民者之間本身在華利益各不相同,也是互相制衡的,誰都不希望另一方把中國這塊大肥肉被別人獨吞!當然,人口多,若分佈均勻一點就更好了。當年外東北地區之所以能輕易的割讓給沙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那裡人口過於稀少。

第三點,清末中國國力尚可。

正所謂瘦死駱駝比馬大。依託中國龐大的國土和人口。這麼大的基數擺在那,中國再窮,只要不是作死瞎折騰,總體國力放在世界上仍然是可觀的。就如現在的印度,基本上各方面都處於落後狀態。但總體國力放在世界上來說仍然不弱。所以清朝末期中國政府依託這種國力,哪怕科技等嚴重落後,他仍然可以通過金錢等手段得以維持一隻可供使用的軍隊!假若不是慈禧老佛爺為首的滿清貴族保守軟弱,換做是一位有作為的鐵腕統治者實行制度等變革的話,中國完全可能在清末實現中興,徹底改變中國歷史命運。



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國人的文化思想凝聚力足夠強。

大家都知道印度,稍微瞭解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印度那麼廣闊的面積和眾多的人口卻仍然被英國殖民了兩三百年。為什麼呢?別的原因我不多說,但眾多史學家公認的一點就是,那時候的印度次大陸沒有形成自己統一的思想文化,沒有足夠的民族凝聚力是造成印度被英國殖民那麼久的重要原因。而中國在這點上卻是完全不同的。

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基本就是儒家思想統治史。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播西方思想傳了那麼多年。在中國仍然掀不起多大波瀾。可見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國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中國歷史長時間在世界上各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更是造就中國人無與倫比的民族自豪感,雖然清末的中國人從鴉片戰爭以後認識到中國並非還是那個心中想象的天朝上國。但是每一個有自尊心的華夏兒女,無不希望中國能恢復祖先的榮光。所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那一刻起,使每一個有民族認同,有自尊的中國人為中國強大,統一而前赴後繼!其中義和團運動和後面一系列的革命之所以產生,不能不說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跟這些有關。西方列強也是通過義和團等運動,認識到中國人這種潛在的又根深蒂固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從而徹底放棄了完全殖民中國的想法,因為這樣代價太大太大,得不償失!後來的日本侵華戰爭失敗就是明證!


當然,除了以上四點,還有很多的外在因素,比如當時的西方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之間戰爭也是不斷,並不可能完全把心思放在中國,以及各西方殖民者離中國距離太過遙遠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賦述了,如若大家有不同的觀點或意見,歡迎在評論區補充。


史殼郎

【文史知識局03期·歷史小組】

把中國避免被瓜分命運的功勞完全安在義和團身上,顯然不符合事實。


但是,如果說中國人民的抵抗讓西方列強最終放棄瓜分這一舊的殖民方式,恐怕並非誇大。

因為,這裡的抵抗包含多個層面:清廷主導下的宣戰(包括利用義和團)以及地方督撫主導下的東南互保。

有人說:東南互保也算抵抗嗎?

當然算,這是更高明的抵抗方式。

劉坤一等地方督撫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以夷制夷,成功地阻止了英國軍事力量進入長江的企圖;

粉碎了日本以“聯邦保全政策”將中國變成日本保護國的陰謀;

並對俄國借八國聯軍侵華之機入侵東北的行徑進行了堅決抗爭。

應該說,正是中央的“戰”與地方的“和”,迫使西方重新思考殖民龐大中國的成本,最終選擇了一種新的方式。

就像瓦德西說的:

“吾人對於中國群眾,不能視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實際上,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至於中國所有好戰精神,尚未完全喪失,可於此次‘拳民運動’中見之。”

“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也。”

“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所謂“好戰精神”,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尚武精神。晚清以來,尚武精神的復甦對中國影響可謂巨大,後來的武夫當國局面,以及軍國民教育思潮,都與此相關。

當然,這種新殖民方式之所以能夠形成,主要原因在於列強之間存在矛盾。

尤其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上只剩下了中國沒有被完全瓜分,列強之間的爭奪也就格外激烈。

激烈到什麼程度呢?

可能引發列強之間的戰爭,也就是世界大戰!

正因如此,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才能取得成功。

美西戰爭的勝利,讓美國人覺得自己已然躋身世界大國行列,必須進一步爭取大國地位。

而這時的中國,列強之間的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如何在這錯綜複雜的局勢中尋求利益最大化,是擺在美國人面前的迫切問題。

當時,美國國內形成兩派:一派主張加入瓜分之列,哪怕只能獲得較小利益,也比錯過機遇要強;一派主張門戶開放,維持列強在中國的均勢局面。

所以,當狡猾的俄國人提出撤軍建議時,美國聯合其他國家表示堅決反對,目的就在於維持大國一致的在華格局。

一旦各國撤軍,俄國將一家獨大,這是其他國家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其實,列強都害怕彼此間發生戰爭,誰也沒有萬全把握能夠在戰爭中取勝。他們希望的是,在保持均勢的情況下,力求實現分得最大那塊蛋糕的目標。

最終,列強都同意了美國人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實際上也是殖民時代大國關係自我調節的一次嘗試。

當然,對於中國來說,因為我們國力相當弱小,根本無法主宰自身的命運,就像案板上的魚一樣,任人宰割。

能把“以夷制夷”運用到爐火純青地步的,肯定是小國,或者是弱國!


讀史品生活

雖然慈禧太后這個老妖婆曾經對西方列強說過這樣獻媚的話: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翻譯成白話就是說,西方列強大爺大叔們,你們好,如果你能看上中國,有什麼好的東西儘快拿走,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只要你高興,做什麼都行。

但實際上作為清朝的最高掌權人,不要說慈禧太后,就換成任何一個最差勁的皇帝,他也不願意將自己的國土恭手送上,因為這涉及到一個皇帝的尊嚴和一個帝國的體面。畢竟在其他國家面前低三下四,割地賠款是一件比較丟人的事。

應該說清政府在維護國家主權方面,還是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比如馮子材越南抗日抗法,就為維護中國南方主權和領土完整作出了良好的表率。再來看左宗棠領兵新疆抵抗俄羅斯,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粉碎了俄羅斯企圖佔領新疆的野心。

西方列強和清政府的實力根本就不在同一個級別上,清政府被西方列強打敗,也是大概率事件。弱國無外交,在叢林法則面前,割地賠款也是正常的事,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承認,這都是一個事實。

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個因素。

就是中國領土夠大,可以大縱深,大包圍。

抗戰中間,日本那麼強,為什麼沒能消滅中國?就是因為我們的領土太大,可以依託有利地形,進行節節抵抗。在一些特殊的時期,還可以組織幾次反攻,收復一部分失地。而日本人本來兵力就不多,又要分出一部分兵力去做防守。最後進攻的兵力就十分有限,面對數倍以上的中國軍隊,打勝的概率就小了很多。

要知道中國領土的面積和西歐差不多,而西歐就有幾十個國家,每個國家的面積都太小,在戰略上缺乏縱深,沒有迂迴作戰的空間。這一點也是二戰中間,希特勒利用閃電戰,幾天或十幾天就能消滅一個國家的根本原因。

西方列強本國面積太小,人口自然也少。就算他們有心把中國變成殖民地,他們也沒有那麼多兵力來佔領這些地方,並且還要分兵把守。

換言之,西方列強根本就沒有能力吃下中國,頂多也不過佔領一些地盤,作為向中國推銷自己產品的根據地。

最後我們來看一個重要原因,也就是文化。

中華文化是全世界文明中間位數不多的,在幾千年裡沒有被打斷和割裂的文化。

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儘管在歷史上我們也有被少數民族消滅的歷史,但我們的文化一直都在,這也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能永久存在的根本原因。

欲滅一國,先滅其文化。對於一個存在了幾千年的文化,想剷除它比消滅一個國家還要難。中華文化已經深深的滲透到我們的思維和思想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儘管西方列強也在向中國長期輸出文化,並且傳播宗教。但這些在中國都很難形成主流文化,我們傳統的文化不管是好是壞,他們都住在這,中國社會的規則和行為方式。

也就是說,西方列強很難在思想上佔領中國人的大腦,也就沒有辦法消滅中國和徹底佔領中國。


新知傳習閣

晚清時的中國,清政府的統治力量逐步衰落,西方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多項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形勢下的中國,為什麼沒有完全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呢?針對這個問題,有書君認為,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大原因。



一、內部原因


1、清政府發起自救運動


在19世紀60到90年代,面對外敵入侵的威脅,以恭親王奕欣、文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為首的洋務派人士打著“自強”、“求富”的口號,進行的一場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雖然此次洋務運動最終還是失敗了,但在客觀上,洋務運動確實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促進了中國教育和國防的近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中國的國力。

另外,在洋務運動期間,晚清政府組建了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北洋水師,曾一度成為了當時亞洲最強大的一支海軍力量。之後,晚清政府繼續大力發展海軍,到了19世紀80年代末,清朝已經有了四支海軍:南洋水師、北洋水師、船政水師和廣東水師,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步伐。


2、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


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中國民間眾多有志之士紛紛發起救國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以及各種起義。這些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民眾,用大刀和肉體與聯軍抗爭,以英勇的戰鬥精神一次次地打擊西方侵略者,從而阻止列強進一步瓜分中國。這些民間救國運動,是一場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軍事力量所鎮壓不了的。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讓西方列強意識到,雖然中國政府的抵抗力不是很高,但是民間的力量還是很強的,而且意識到中國還有強大的民族思想和民族凝聚力,這樣的民族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


3、中國領土很大

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在清王朝的巔峰時期,領土面積達到了1500萬平方公里,而歐洲面積只有1016多萬平方公里,但歐洲就有幾十個國家,而且每個國家的面積都很小。這些小國想完全佔領中國這遼闊的土地,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4、中國人口多

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在晚清時期,中國人口已達到四億人以上,佔當時世界人口的35%以上,而西方列強國土面積小,人口自然也少,比如,當時已納入世界大國之列的英國,人口也只有四千多萬。所以,在當時,任何一個西方國家想獨吞中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5、中國思想文化凝聚力強


然而,要成功守住自己的國家,單靠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還遠遠不夠,必須還得有統一的思想文化,因為當國家有著強大而統一的思想文化,人們的精神力量就會變得無比強大,才能頑強地抵抗外來的侵略。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加上中國的歷史文化長時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造就了中國人無比的民族自豪感,每個中華兒女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而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國家被吞併。所以,即使西方的傳教士到中國傳播西方的思想文化,也根本無法動搖中國人的意志。


二、外部原因


西方列強彼此間有著利益衝突,他們在中國的利益各不相同,同時也被互相制衡著。面對如此龐大的中國市場,誰都不能容忍某一個國家獨吞這麼大的一塊肥肉,所以,他們只能各自在中國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


與此同時,以美、日、德為主的新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也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導致他們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對中國的侵略上。

綜上所述,西方列強根本就沒有能力,也不可能獨吞整個中國而使之完全變成某一個國家的殖民地,他們頂多也只能在中國領土上佔領一些地盤而已。



有書共讀

從兩個方面來回答把,對內與對外。

一、就西方列強角度來說。

1、晚清時期,列強集體湧進中國,瓜分利益。其中就包括日、俄、英軍、美、法軍、奧匈帝國、意大利、德國。在當時都是屬於時間強國,相互牽制,就當時局勢,不允許中國成為哪一個國家的殖民地。

2、在列強當中,靠近中國領地的就只有日本與沙俄,其餘都在西歐,距離太遠。沙俄內部鬥爭不斷,屬於二流列強,而日本在當時僅僅只是英國扶植的代言人,都不足以使中國成為他們的殖民地。

3、列強侵略中國,除掉不能吞併中國的日本和沙俄,更多的是在於賺錢而不是圈地。他們更希望中國是一個原材料的採集地,加工地,銷售地,然後帶回去金錢而已。列強通過控制當時的晚清皇朝,比自己直接統治管理要簡單的多。

4、1914年,一戰爆發,列強忙於各自戰事,列強矛盾升級,為清政府贏取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5、印度的殖民化,使得列強投入了太多精力進行管理與鎮壓反抗。吸取了教訓

二、就中國本身角度來說

1、中國本身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地主階層。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與西方的資本經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於把中國變為殖民地沒有任何意義。

2、5000年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在君主集權的封建朝代,人們更願意相信本地政府,使得清政府得到了延續

3、長期領先與世界文明形成的強烈自信心,激起了人們的反抗意識,其中就包括義和團起義、三元里抗英運動、抵制美貨運動等

4、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才輩出。

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就說過“瓜分中國實屬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