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民俗——「扎馬角」

起源

“扎馬角”是一項古老而瘋狂的社火活動。傳說中的“馬角”,是為禍黃河灘的凶神,經常傷害牲畜人群,後來“馬角”終於被當地百姓除掉,為了紀念這一活動,在農曆新年來臨時,這裡的百姓都會自發的組織這樣的祭典。還有另一種說法,據說很久以前為了祈求老天下雨而產生的一種祭祀儀式。天不下雨“扎馬角”不斷,以示虔誠。第三種說法是“馬角”是黃河岸邊人民的一種古老的圖騰崇拜和鬼神信仰。

晉南民俗——“扎馬角”

后土祠

扎馬角社火的舉行地古稱“汾陰”。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在此匯入黃河,在汾黃交匯處,由於河水的衝擊使河道中形成了一塊隆起的河洲,史稱為“脽”或“汾陰脽”。當地人普遍認為脽的形狀似女人的生殖器官,是由后土娘娘所坐而成。脽上於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由漢武帝立祠,取名“后土祠”。漢武帝執政時期曾六次到此祀土,最終定為國家祭祀后土的祠廟。后土祠在明代以前一直是國家祭祀后土的場所。如今的后土祠為清代同治九年重修,祠中現存的金代天會年間的《歷朝立廟致詞實跡》碑上記載著:“軒轅氏祀地祇(qí),掃地為壇於脽上,二帝八員有司,三王方澤歲舉”。由此可見,扎馬角社火受特定的地域文化影響,歷史久遠,有著對土地崇拜的含義。

晉南民俗——“扎馬角”

扎馬角

“扎馬角”的活動大體分為“上馬”、“跑馬”、以及“下馬”。

“扎馬角”通常是這樣進行的:在震天動地的鑼鼓聲和圍觀者的吶喊聲中,一個漢子躍上人群中央的高臺,面對四周人群的吶喊和鞭炮聲,他們如同上了戰場的勇士,以把懼怕丟到了九霄雲外。手持一把大茶壺猛喝一口涼水,漱完口後迎頭噴出(因口腔受涼水刺激後腮部肌肉收縮麻木),將一柄直徑約一公分、粗細仿若筷子、一頭做成青龍偃月刀形狀的鋼釺,從口腔內猛的穿刺自己的臉頰。亮出鋒利的鐵釺插入口中,連鑽帶擰破腮而出這就叫做上馬。

“逗馬”則是說,讓“馬角”們手舞一兩丈長的長鞭滿場狂跑,見誰就用鞭子抽誰。據說誰捱了“馬角”的鞭子就會交好運。在連續不斷的鑼鼓聲中,漢子們紛紛踴躍登臺。很快,場內就會有許多名“馬角”揮鞭狂跑,人流隨“馬角”隊伍潮湧潮落,場面頗為震撼壯觀。時間大概三個小時左右。而現如今這種活動已演變成誰家蓋了新房,買了新車就請“馬角”到家裡進行表演。當然,為了以示誠意,或者感謝對方,要付給“馬角”相應的報酬。這是採取自願的的形式,數量不是太大。

晉南民俗——“扎馬角”

當地人對敢扎馬角的很敬佩,認為是一種勇敢的象徵。有人居然最多扎過十幾次之多,很是令人詫異。

“逗馬”完了,就輪到了“下馬”。在鞭炮和鑼鼓聲中用極快的速度跳上高臺,迅速從口中拔出鐵釺亮像示意。然後對傷口進行相應處理。大多數出血不多,個別人扎的位置不同流血就多點。拔釺後四五個小時馬角們就可以進餐,過後面部一般也不會留下明顯的疤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