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個農村回滬的知青子女,和我說個時代變遷的故事

遇到一個農村回滬的知青子女,和我說個時代變遷的故事

他們那個地方是上海六七十年代援建外地的一個萬人企業。在00年代以前,他們單位99%的職工和幹部都是講上海話的。企業在當地少部分招年輕人,進來之後,年輕人很快學會上海話,農二代在子弟校讀書,也講上海話了,而且講得非常標準,絕對聽不出來口音。很多當地農民家庭居然互相是講上海市區話,非常搞笑。

00年後,遇到了兩個變化:

1,滬一代和滬二代按照政策絕大部分回上海了。

2,企業大量的招聘擴招後的大學生,願意來的全部是外地農村大學生。

這就造成了新的變化,企業的中高低層幹部,逐步由上海人變成了外地人。企業裡的通用語言變成了本地話。與此同時,滬二代回上海後,人生地不熟,沒房子,苦不堪言。企業裡原來的當地人,揚眉吐氣了,因為小頭頭改成外地人了,上海人走了,很多公房退出來給他們了。2000年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留在大企業的外地大學生,還享受到了發展紅利。收入高,還有外快。

遇到一個農村回滬的知青子女,和我說個時代變遷的故事

回到上海的知青二代,非常鬱悶,學歷不夠硬,也不認識人,還要和親戚搶房子,打架吵架,司空見慣。很多人後悔離開外地企業了,聚在一起,借酒消愁。但是,他們也回不去了。因為知青二代在滬沒房子,備受歧視,所以對房子特別看重,全部是節衣縮食,發了瘋一樣的攢錢買房。

十多年過去了,情況又顛倒了。當年留在企業的外地大學生,雖然當了個小頭頭,但是真是倒黴了,

1,外地援建企業,一般是在荒郊野外,房子都是單位免費發的,沒有房地產概念,集體錯過了樓市紅利。

2,大單位現在也不好了,資源挖光了,人浮於事,周圍也沒有什麼發展機會。

3,回滬的知青家庭,大部分在低價時期按揭了兩套房子以上,而且都是在中內環,吃到了最大的紅利,一舉超越原來的上海親戚。他們當年回滬沒工作,很多人打散工去了中介,熬到現在很多人是中介店長,年收入很高。還有的憑藉大單位的技術做裝修的,也發大了。

結論:大城市還是有前途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