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毫不避諱「金錢話題」,笑談知識分子也要吃飯

蔡瀾先生灑脫談金錢,稱自己是商人不是藝術家

文人和商人這兩種身份間似乎有種天然的對立感,但是在蔡瀾先生身上卻少有文人過渡到生意人的那種擰巴和不適。

最近,深度人物訪談節目“有POWER”邀請到蔡瀾,和他聊了聊作為生意人的那些事。

這些年,蔡瀾在寫作之餘,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開創自己的餐飲品牌、開網店、在社交平臺上付費問答,他從不把自己囿於某種身份中,也活得灑脫自在。

蔡瀾毫不避諱“金錢話題”,笑談知識分子也要吃飯

採訪中“有POWER”提到黃霑給他寫的潤格那篇文章,價格在幾年後漲了很多時,蔡瀾說:“有市場,我不是藝術家,我是商人。”

蔡瀾毫不避諱“金錢話題”,笑談知識分子也要吃飯

蔡瀾毫不避諱“金錢話題”,笑談知識分子也要吃飯

蔡瀾賣的第一件東西是茶盅,賣的最貴的東西是書法,他曾為酒家的招牌提了三個字,得到了30萬元的報酬。聊到這些,蔡瀾也只是笑著說:“沒什麼所謂,知識分子也要吃飯,如果你覺得賣東西很好玩,那麼就賣東西。”

互聯網時代下知識分子的風骨與金錢可以兩全

自古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都有一種避免與金錢沾染的情緒,文人“視金錢如糞土”,認為“金錢不是萬能的”,而互聯網時代的知識分子似乎在這個問題上更加坦然,他們不再避諱金錢這個話題,甚至不斷地摸索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社會經驗變現的方式和途徑。

從2016年以來,內容創業的概念悄然興起。各類基於“付費”的知識分享平臺悄然升溫,知識達人們不再遮遮掩掩,終於大大方方地站上了利用知識變現的前臺。從羅輯思維的得到APP,再到喜馬拉雅的各個付費音頻欄目,連瀕臨死亡的傳統出版業也煥發了第二春。事實上,知識分子實現內容變現的方式不只是付費的知識共享,在社交平臺上用內容吸引大量流量進而實現變現也是主要的途徑之一。

在這輪知識分享經濟的紅利中,許多傳統媒體人、知識網紅和內容製造者,已經藉助這股東風,順利完成轉型,佔據了知識側入口,收穫了大量忠實粉絲和客觀的經濟收益。

“咪蒙”、“羅振宇”等互聯網時代下的知識人,詮釋了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就是財富”

蔡瀾毫不避諱“金錢話題”,笑談知識分子也要吃飯

傳統媒體離職後投身自媒體大潮的咪蒙,微信公眾號文章依靠有爆點有話題的內容,迅速吸粉。據新榜報道,咪蒙同名公眾號粉絲數在1000萬以上,頭條推文平均閱讀數是200萬。極高的流量使咪蒙可以輕鬆地將內容變現,據報道,“咪蒙”頭條報價68萬元,節目冠名30萬元,底部Banner25萬元。除此之外,咪蒙在不同平臺售賣公開課,《咪蒙的新媒體文案之道》、《咪蒙教你月薪5萬》等課程,收入也過百萬,可謂賺得盆滿缽滿。

蔡瀾毫不避諱“金錢話題”,笑談知識分子也要吃飯

同樣作為傳統媒體人的羅振宇也趕上了內容創業潮。從央視離職後,羅振宇創立公眾號“羅輯思維”,每天早上6點半風雨無阻的60秒語音和推送文章,76期的精品視頻節目,吸引了大量忠實粉絲,據2017年的數據顯示,如今的在微信公眾號625萬粉絲,優酷視頻3.4億次播放,2015年營業收入1.5億,B輪融資後估值13.2億人民幣。羅輯思維從書這個領域切入,減少用戶選書的成本,直接挑選並在公眾號進行售賣,同時募集5000名發起會員及500名鐵桿會員,前者的會費是200元,後者是1200元,5500個會員名額在6個小時宣告售空。可見其內容變現的強大能力。

正如蔡瀾先生所言,知識分子也要吃飯,互聯網知識經濟的浪潮中,知識分子或許可以搶佔知識側入口,收穫下一輪知識分享經濟的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