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主打「非遺國匠」的紀錄片收官,憑什麼圈了年輕的「講究粉」

這部主打“非遺國匠”的紀錄片收官,憑什麼圈了年輕的“講究粉”

《核舟記》我們從小都學過,很多人還能背出其中的名句。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這部主打“非遺國匠”的紀錄片收官,憑什麼圈了年輕的“講究粉”

明朝文學家魏學洢這篇說明文裡提到的這隻“核舟”,“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600多年後的今天,當代巧匠宋水官,他雕的核舟,能載19人。

這部主打“非遺國匠”的紀錄片收官,憑什麼圈了年輕的“講究粉”

8月13日,愛奇藝自制紀錄片《講究》第四季收官。本季《講究》以“非遺國匠”為主題,包括宋水官在內,九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大師依次亮相,通過核雕、紫砂、蘇繡、汝窯天青、正山小種、顏色釉、青花瓷及巖茶八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故事,致敬非遺,致敬傳統文化。

這部主打“非遺國匠”的紀錄片收官,憑什麼圈了年輕的“講究粉”

《講究》第四季採用了一種全新視角來闡述工匠精神,記錄匠人故事。如果用一關鍵詞來概括製作的鏡頭內外,那便是“沉澱”,沉澱下來,用腳步丈量傳統,用真心感悟藝術。如片頭所示“用歲月沉澱情懷,用時光打磨品質“。

這部主打“非遺國匠”的紀錄片收官,憑什麼圈了年輕的“講究粉”

描述宋水官對核雕造型的嚴苛,紀錄片用了一組數據闡明——理想的核型長度必須在五釐米左右,兩頭尖,六稜勻稱,為了遴選出完美的橄欖核,匠人在桌前整整耗了一個下午,從1000多枚橄欖核裡精挑細選出一枚。雕刻的過程中,刀比人物的臉都大,匠人刻去餘料的同時也得剔除自己微不可查的浮躁,有時候,連呼吸都得異常謹慎。而整整一週後,眼看核舟完成在即,因核雕內壁厚度不均,一刀用力稍過,便前功盡棄。

方寸間,盡是錯的積澱。細微之處,是千百年來古人慢慢試探而出的智慧。

這部主打“非遺國匠”的紀錄片收官,憑什麼圈了年輕的“講究粉”

值得一提的是,紀錄片開篇時並不急於直入主題。而是將匠人的生活日常與環境娓娓道來。很少有人想到,講述核雕的鏡頭竟是始於幾位老者的牌桌——

這位非遺傳承人生平有兩大愛好,除了做核雕,就是打牌。與許多喧鬧的牌桌不同,幾位老者的牌局很是安靜,這似乎也印證了片中記取的“在打磨中收心、入定、靜如止水”。

怎樣的水土養了這方人?答案就藏在核舟裡。他們所在的村子名叫舟山村,位於蘇州木瀆古鎮,600多年前,曾經的匠人回到家鄉後雕樑畫棟的手無處安放,便開始在橄欖核上著文章。久而久之,這座不足八平方公里的舟山村就成了中國核雕村。當年的《核舟記》被鐫刻在村口的照壁上。

這部主打“非遺國匠”的紀錄片收官,憑什麼圈了年輕的“講究粉”

紀錄片裡有段鏡頭,是宋水官每天站在小橋上看船來人往。看似不經意,但刻刀下的飄逸人物、細膩造型,即是在此觀船、觀人、觀天下的過程中沉澱下來。

《講究》第四季觀照的,是非遺傳承人對傳統技藝的不斷探索、努力傳承和用心堅守,但片中不只有大師們堅持本心、兢兢業業的匠人精神,也有溫暖的平視視角,深入大師內心,加入更多生活化、個人化的細節。這些平視視角,使得匠人形象更加立體,特讓觀眾從多個角度看到非遺大師們對傳統技藝的堅持。

這部主打“非遺國匠”的紀錄片收官,憑什麼圈了年輕的“講究粉”

兼具情懷與趣味的講述,輔以極具中國傳統文化質感的畫面,紀錄片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圈住了一批年輕的“講究粉兒”。

這部主打“非遺國匠”的紀錄片收官,憑什麼圈了年輕的“講究粉”

粉絲們不僅將本季中的九位大師稱為非遺界的“非遺九子”,為他們做表情包打call,還腦洞大開發出神彈幕,例如:“我和大師是同款握筆方式”;“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釉料搖’”;“看紀錄片竟然有追劇的心情”。

這部主打“非遺國匠”的紀錄片收官,憑什麼圈了年輕的“講究粉”

除了在國內圈粉,《講究》第四季還走出了國門。外媒評價:“紀錄片《講究》為中國文化傳播打造了一張影像名片,刷新了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