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险阻 延吉到珲春的山路不再“十八弯”

告别险阻 延吉到珲春的山路不再“十八弯”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1999年的这首《山路十八弯》可谓家喻户晓。不过,“当年延边的山路何止十八弯?从延吉乘车到珲春,要走九十九道弯呢!”一位延吉“老人”的一句话,一下子把记者的思绪拉回到了20世纪的八十年代……

资源枯竭边疆开发新矿区

当年乘车从延吉出发去珲春,需要翻越图们境内的小盘岭、高岭和珲春境内的密江岭等高山峻岭,这几座岭是否如延吉“老人”所说的“九十九道拐”,记者没有考证,但在30多年前首次去珲春出差时,则亲历了当年边疆百姓出行的坎坷与艰辛。

20世纪70年代,拥有百年开采历史的蛟河煤矿资源几近枯竭。当年,从该矿千尺井下走出去的矿工,原中共中央委员、吉林省革委会副主任宗希云为了给家乡父老找到一条接续生存的出路,提出了开发珲春煤田的动议,并从蛟河煤矿抽调一批经验丰富的干部到珲春组建珲春矿区建设指挥部,隶属于蛟河煤矿管理。后来,因珲春矿区开发建设雏形显现,蛟河煤矿和珲春矿区建设指挥部的行政隶属关系也发生了倒置,矿区组织重大活动,蛟矿人需赶往珲春参加活动。

赴珲开会惊心动魄4小时

1984年冬季的一天,记者以蛟河煤矿团干部的身份前往珲春矿区参加安全工作交流会。当年因出行工具单一,运输压力较大,从蛟河站乘坐由长春始发终到图们的旅客列车人满为患,为了能够顺利乘上旅客列车,矿上特派出一辆大客车,将参会人员送到蛟河前往图们方向的上一站——拉法车站。

参会团一行在拉法站顺利登车后,列车向东行驶了约8个小时后抵达图们站。当日,图们下起了大雪,参会团一行从图们客运站换乘大客车继续赶路,行驶至至图们的后安山时,因车辆刹车灯故障被交警拦截而原路返回。在换乘另一辆大客车再度向图们高岭方向行驶时,因道路积雪再度返回客运站,车辆装上轮胎防滑链行至高龄的岭腰时抛锚。车辆在乘客们多次助推下,艰险地爬上了高龄。因下山的道路能见度几乎为零,在车辆进退两难的情形下,参会团领导出于安全起见,决定弃车从高岭上步行下山,并于傍晚时分在山脚下遇到了前来接应的矿区车辆。参会团一行在图们至珲春路段经历了惊心动魄的4个小时后方抵达珲春。

道路泥泞出行不能没靴子

“没有媳妇日子能过,没有靴子寸步难行。”这是当年珲春百姓调侃小镇糟糕路况时的一句戏谑之言,虽然有些夸张,但这也是边陲小镇改革开放初期的真实写照。

1986年,伴随着珲春矿区如火如荼的开发建设,大批的煤矿工人从蛟河老区抽调去珲春工作。时年,作为矿工子弟的记者随着开发大军前往珲春安家落户。“71条街”“91座楼”,这是当年外地人调侃边陲小镇“其实一条街”“就是一座楼”的谐音。的确如此,珲春矿区开发前,整个珲春小镇仅有一条龙源街还算是像样的马路,被当地人称之为“圈楼”的民族贸易商店是镇内为数不多的地标和楼房之一。改革开放前,珲春县城的很多街巷逢雨泥泞不堪,即便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记者在小镇安家后,仍然亲历了小镇出行难的尴尬岁月:每逢下雨,工人们上下班,都挽起裤脚,提着鞋,赤脚在街路上行走。

农民送粮山路不再十八弯

20世纪九十年代初,伴随着国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速,珲春市搭上了边境城市开放开发的末班车,一时间,边陲小镇不再寂寞,商贾云集的小镇仿佛在一夜间沸腾了起来。密江岭隧道的开通,打通了边城人出行的瓶颈,珲春通往内地的道路更加便捷。与此同时,小镇的市政建设也突飞猛进,城区的主要街路变得更加宽敞并实现了硬化。“没有媳妇可以,没有靴子不行”的年代一去不复返,脏乱的小镇仿佛在一夜间变得干净整洁起来。“水清鱼读月,林静鸟谈天”成为了这座国家卫生城、森林城以及园林和文明城的真实写照。

2003年,记者在当年的《珲春日报》工作中策划、开辟了《珲春中朝、中俄边境一线村屯纪行》系列报道栏目,在背包深入边境一线村屯采访中,在了解了边疆农村历史变迁的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久居大山里的农家在改革开放后的翻天覆地变化。当年仲夏,记者从珲春市春化镇最偏远的中俄边境一线小山村兰家始发,沿着边境线一路来到敬信镇的小盘岭村采访时,村里的一位老汉告诉记者,当年他赶着牛车前往县城送粮时,需要翻越坐落于村落北侧的大盘岭,上午出发下午才能把粮食送到县城粮库,因为大盘岭时常有老虎出没,只能选择在城里的亲属家投宿,待次日天亮时赶着牛车回村。“如今大盘岭隧道修通了,去城里送粮当日就能返回,再也不怕撞见老虎了。”

现如今,与当年被采访老汉心情同样愉悦和感慨的不仅仅是珲春的本地人,同时也包括记者在内的许多外来者。当年,记者曾多次打算趁节假日休息之际回老家探望父母,但很多次皆因道路不畅而放弃。珲乌高速公路和长珲城际铁路的先后开通,拉近了边城与外界的距离,珲春到蛟河的车程也由过去的10多个小时缩短为不到2个小时,高速公路、城际客专的相继开通,宣告了边城通往外界的道路不再十八弯,返乡探亲朝发夕返已经不再是梦,边疆开放开发后的交通变化,令记者不禁想起一代伟人的著名诗句——天翻地覆慨而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