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四大家之梁同书淡泊名利而长寿,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清四大家之梁同书淡泊名利而长寿,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书,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终年九十三岁,字元颖,得元代贯云石“山舟”二字,故自号山舟,晚年取《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之句深有所悟,故又自号不翁,五十岁以后更署新吾长翁,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十七年(1752) 特赐进上侍讲,后来以足疾辞官还乡。梁同书节操清廉,不重名利,学识广博,诗文古雅清峭,作品有《频罗庵遗集》等。

清四大家之梁同书淡泊名利而长寿,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此清代绍兴府私塾乃鲁迅幼学之地谁人不晓,此匾额为梁同书题

清四大家之梁同书淡泊名利而长寿,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书 85 岁写的大字榜书《寿》

清四大家之梁同书淡泊名利而长寿,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书 92 岁书 对联

梁同书其父是大学士梁诗正,也是一代书法名家,曾奉命编校《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二书。梁同书承其家学,在 12 岁时即作擘窠大字,有人求梁诗正书时,有时就命梁同书代笔。梁同书善于行楷,上追颜、柳、米、董,享有盛名六十载,所写的碑版遍布天下。梁同书工于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与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谯城区)梁巘、会稽(浙江绍兴)梁国治并称“三梁”。声名远播到琉球、朝鲜和日本。

清四大家之梁同书淡泊名利而长寿,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书《行书董其昌语轴》纸本行书 132.4×61.5cm 上海博物馆藏

梁同书论书曾说:“笔要软,软则遒;笔要长,长则灵,笔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又说:“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有势。”行书《董其昌语》系羊毫软笔书写,典雅洒脱,动人和谐,不激不励,颇具书卷气。”


清四大家之梁同书淡泊名利而长寿,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书小楷《从妹汪安人传》

梁同书楷书可大可小,字越大结构越严谨。“忠孝传家”这四字是他 91 岁时为无锡孙氏家的庙额所书,字方三尺,雄浑沉厚,观赏者都赞叹不已,其小楷用笔精到,秀逸之至。在清代,能作大字的书法家寥寥可数,而梁同书善于此道。虽求书者众,但他决不委人代笔,盖不欲以伪欺人。他喜欢用“虚白纸”写字,笔用夏岐山、潘岳南笔,系长锋羊毫,刻碑石必由陈云杓、陈如冈、冯鸣和之手制,导致刻工、纸店、笔工都因而富裕起来。梁同书至晚年所书擘窠、蝇头,笔法苍劲,老态毫无。他的帖有《青霞馆梁帖》《瓣香楼法帖》《频罗庵法书》,还有与刘墉同作的《刘梁合璧》。

清四大家之梁同书淡泊名利而长寿,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书《瓣香楼法帖》

梁同书性情耿介而又淡泊名利,父亲去世后便退隐于市。生活节俭,一件衣服一顶帽子常年不换。不宴客,不做佛事,不受馈赠。但不吝啬,遇人有困难,他时常慷慨解囊。其不求书有高名而高名自传,故而颐年长寿,盖其心境超脱不为名利拘役者使然。

清四大家之梁同书淡泊名利而长寿,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书《行书节录董其昌题跋轴》纸本行书 127.1×28.6cm 上海博物馆藏

清四大家之梁同书淡泊名利而长寿,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书《行书声华气味七言联》纸本行书 129×28cm×2 淮安市博物馆藏

清四大家之梁同书淡泊名利而长寿,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书《行书节录董宗伯纪游轴》纸本行书 128.5×59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清四大家之梁同书淡泊名利而长寿,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书《行书文摘轴》纸本行书 135.6×3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