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四大家之梁同書淡泊名利而長壽,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清四大家之梁同書淡泊名利而長壽,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書,生於清雍正元年(1723),卒於嘉慶二十年(1815),終年九十三歲,字元穎,得元代貫雲石“山舟”二字,故自號山舟,晚年取《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有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之句深有所悟,故又自號不翁,五十歲以後更署新吾長翁,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十七年(1752) 特賜進上侍講,後來以足疾辭官還鄉。梁同書節操清廉,不重名利,學識廣博,詩文古雅清峭,作品有《頻羅庵遺集》等。

清四大家之梁同書淡泊名利而長壽,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此清代紹興府私塾乃魯迅幼學之地誰人不曉,此匾額為梁同書題

清四大家之梁同書淡泊名利而長壽,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書 85 歲寫的大字榜書《壽》

清四大家之梁同書淡泊名利而長壽,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書 92 歲書 對聯

梁同書其父是大學士梁詩正,也是一代書法名家,曾奉命編校《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二書。梁同書承其家學,在 12 歲時即作擘窠大字,有人求梁詩正書時,有時就命梁同書代筆。梁同書善於行楷,上追顏、柳、米、董,享有盛名六十載,所寫的碑版遍佈天下。梁同書工於楷、行書,到晚年猶能寫蠅頭小楷,其書大字結體緊嚴,小楷秀逸,尤為精到。與劉墉、翁方綱、王文治並稱清四大家。與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譙城區)梁巘、會稽(浙江紹興)梁國治並稱“三梁”。聲名遠播到琉球、朝鮮和日本。

清四大家之梁同書淡泊名利而長壽,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書《行書董其昌語軸》紙本行書 132.4×61.5cm 上海博物館藏

梁同書論書曾說:“筆要軟,軟則遒;筆要長,長則靈,筆要飽,飽則腴,落筆要快,快則意出。”又說:“字要有氣,氣須從熟得來,有氣則有勢。”行書《董其昌語》系羊毫軟筆書寫,典雅灑脫,動人和諧,不激不勵,頗具書卷氣。”


清四大家之梁同書淡泊名利而長壽,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書小楷《從妹汪安人傳》

梁同書楷書可大可小,字越大結構越嚴謹。“忠孝傳家”這四字是他 91 歲時為無錫孫氏家的廟額所書,字方三尺,雄渾沉厚,觀賞者都讚歎不已,其小楷用筆精到,秀逸之至。在清代,能作大字的書法家寥寥可數,而梁同書善於此道。雖求書者眾,但他決不委人代筆,蓋不欲以偽欺人。他喜歡用“虛白紙”寫字,筆用夏岐山、潘岳南筆,系長鋒羊毫,刻碑石必由陳雲杓、陳如岡、馮鳴和之手製,導致刻工、紙店、筆工都因而富裕起來。梁同書至晚年所書擘窠、蠅頭,筆法蒼勁,老態毫無。他的帖有《青霞館梁帖》《瓣香樓法帖》《頻羅庵法書》,還有與劉墉同作的《劉梁合璧》。

清四大家之梁同書淡泊名利而長壽,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書《瓣香樓法帖》

梁同書性情耿介而又淡泊名利,父親去世後便退隱於市。生活節儉,一件衣服一頂帽子常年不換。不宴客,不做佛事,不受饋贈。但不吝嗇,遇人有困難,他時常慷慨解囊。其不求書有高名而高名自傳,故而頤年長壽,蓋其心境超脫不為名利拘役者使然。

清四大家之梁同書淡泊名利而長壽,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書《行書節錄董其昌題跋軸》紙本行書 127.1×28.6cm 上海博物館藏

清四大家之梁同書淡泊名利而長壽,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書《行書聲華氣味七言聯》紙本行書 129×28cm×2 淮安市博物館藏

清四大家之梁同書淡泊名利而長壽,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書《行書節錄董宗伯紀遊軸》紙本行書 128.5×59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清四大家之梁同書淡泊名利而長壽,擘窠大字清朝第一

梁同書《行書文摘軸》紙本行書 135.6×31.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