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專家歷時十餘年 揭開法門寺珍寶「真實身份」

文博專家歷時十餘年 揭開法門寺珍寶“真實身份”

唐鎏金銀龜盒

法門寺博物館藏有一件國家一級文物——唐代鎏金銀龜盒,自1987年在法門寺地宮出土至今,學界普遍認為它是一件茶具。此外,鎏金銀龜盒(複製品)也被人們長期作為茶道進行表演,得到了公眾的極大關注。

“鎏金銀龜盒不完全封閉性、盒內底部凸凹不平不利於取茶葉末,加上多處鏤孔的設計,用來倒取茶末和熱水很不方便,更不符合常理。”法門寺博物館文博館員毛小東經過十餘年的深入研究,提出顛覆性的觀點:鎏金銀龜盒並不是一件茶具,其真實功用是香具,名稱改為“唐鎏金銀龜香爐”更為準確。

鎏金銀龜盒被“誤解”幾十年

“鎏金銀龜盒長28.3釐米,寬15釐米,高13釐米,重820.5克。器物為仿龜形,昂首引頸,鼻部、嘴部中間及兩端鏤孔。以甲背作蓋面,龜身內空,四足有力,形象生動,如行似走,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該件文物自發現以來,學界普遍認為它是一件存貯茶葉末的茶具,或者是貯熱水用來育點茶湯的。”法門寺博物館文博館員毛小東稱,經過自己十餘年的研究發現,多種因素表明鎏金銀龜盒不適合作為茶具,而其設計、結構更符合作為薰香具的條件。

“首先,不完全封閉性的鎏金銀龜盒難以作為貯茶器具。”毛小東說,《茶經·四之器》記載:“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洩其香也。”宋代趙佶的《大觀茶論》記載:“焙畢,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緘藏之。”......這些文獻表明:不論是用紙囊包裹茶,還是用羅合以及竹漆器貯藏茶,共同的特徵就是“以貯所炙茶,使不洩其香也”。而鎏金銀龜盒的局部細節正好相反,不是全封閉性的,其龜頭部的鼻孔、口的正中部位以及口的左右兩端為五處鏤孔。如果要是作為貯茶器具,存放茶葉末,蓋子扣好後,茶的香氣就會從龜的頭部鏤孔地方不斷散發損耗甚至流失掉,也很容易和其他食物和物品的氣味相混雜,致使茶的氣味不純正。另外,鎏金銀龜盒內底部凸凹不平對取茶葉末極為不方便。

文博專家歷時十餘年 揭開法門寺珍寶“真實身份”

器物上的鏤孔

有的專家學者認為鎏金銀龜盒“取茶時,既可揭蓋(甲)舀取,也可以龜口中倒出,十分方便。”還有的專家學者從理論的角度認為鎏金銀龜盒貯熱水“育點茶湯時,熱水通過龜脛(頸)鼻口噴出,便於水量的控制。”針對這樣的說法,毛小東專門找來鎏金銀龜盒(複製品)進行倒取茶葉末和熱水的實驗。實驗證實:倒茶末時,龜盒頭部前端的小孔會被堵住,只能從龜嘴的兩側倒出;倒熱水時,龜鼻部及口部等五處鏤孔同時出水,並且水量大小以及方向不一致。“這樣以來,不論是倒出的茶末還是熱水各有方向,無法聚攏一處,很不方便,更不符合常理。”毛小東說,從實驗可以說明,銀龜盒設計的多處鏤孔就不是用來倒取茶末和熱水的。

文博專家歷時十餘年 揭開法門寺珍寶“真實身份”

唐鎏金銀龜盒(複製)倒取茶葉末實驗

文博專家歷時十餘年 揭開法門寺珍寶“真實身份”

唐鎏金銀龜盒(複製)倒取熱水實驗

既然多種因素和實驗表明,鎏金銀龜盒不適合作為茶具,那麼,這件幾十年來被“誤解”的文物,其真實功用究竟是什麼呢?

不是茶具 其真實功用是香具

“歷史遺留的薰香具雖然造型各異,材質不同,大小各異,但凡是有蓋子的薰香具,必有不同程度的出香孔。鎏金銀龜盒的鏤孔和獨特空間設計,更符合薰香具的特點。”毛小東研究發現,鎏金銀龜盒頭部共有五處被不同大小程度的鏤孔,這幾處孔的大小、形狀、位置各不相同,根據龜的眼口生理特徵設計,獨具匠心,從而達到薰香用具出香散氣的功能。還有鎏金銀龜盒內部獨特的構造為燃香提供了一定空間,此物外表為仿造龜形,內部中空,尤其是龜的四足內部中空,在原本有限的空間上又擴大了體內空間,使薰香具有了充足空間進行香品的有氧燃燒。另外,龜體呈外鼓型似球體狀有利於香菸順著弧線內壁快速流動出香。

“銀龜盒蓋內側靠前及中部有明顯的黃褐色附著物,且有不同程度的結痂痕跡;銀龜盒嘴部內側和頸部都遺留黑褐色的痕跡;銀龜盒腹腔內遺有分佈不均、大小各異的深褐色和黑色斑點等殘留混合物。”毛小東長期從事文物一線工作,在全方面、多角度、近距離接觸鎏金銀龜盒中發現了盒內部遺有黃褐色附著物和殘留物等痕跡。結合鎏金銀龜盒在出土時“腹腔內殘留有少量黑色(深褐色)粉末渣,與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香爐腹內殘留物相同”的記載,毛小東分析認為,這些不同部位遺留的痕跡都反映出此物在唐代被作為香具燃燒過香品,或極有可能在隨葬法門寺地宮供養佛骨真身舍利時被薰香使用。

文博專家歷時十餘年 揭開法門寺珍寶“真實身份”

唐鎏金銀龜盒蓋內側殘留薰香痕跡

為了驗證自己的分析,毛小東又一次找來一件鎏金銀龜盒(複製品)進行了燃香實驗:直接點燃普通的塔形檀香,然後吹滅明火,再放到龜盒底部自然燃燒,隨即產生的熱氣流會裹挾著香菸向上運動,然後蓋上龜蓋子,自然而然沿著龜蓋子內側向龜頸部運動,最後從龜頭部的鏤孔處流出香菸。“銀龜盒底部的殘留物應是燃香後遺留的香灰或木炭等混合物痕跡,銀龜蓋內側的黃褐色附著物應該是香品中的油脂被燃香後通過熱氣流攜帶到龜蓋內側頂部產生的。另外,遺留黑褐色痕跡的銀龜盒嘴部內側和頸部是燃香後香菸必經之地,必然要留下煙燻之痕。”通過燃香實驗,毛小東不僅找到了鎏金銀龜盒可作為薰香具的直接依據,而且找到了鎏金銀龜盒內部遺留痕跡形成的原因。

文博專家歷時十餘年 揭開法門寺珍寶“真實身份”

唐鎏金銀龜盒(複製)通過燃香實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驗證明,鎏金銀龜盒並不是一件茶具,其真實功用是香具,名稱改為‘唐鎏金銀龜香爐’更為準確。”毛小東慨嘆,唐鎏金銀龜香爐的造型形象生動、細緻直觀,“鏤孔”和龜形器物的生理特徵完美結合在一起,其功能蘊藏於器體的細節之中,彰顯出唐人巧奪天工,匠心獨運的工匠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