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丨盒饭发霉,高铁配餐方式难辞其咎

e观沧海 今天

社评丨盒饭发霉,高铁配餐方式难辞其咎

武汉市民祝先生和夏先生二人乘坐高铁G505从北京回武汉,二人到餐车去买了两盒盒饭,打开一看,严重发霉变质。夏先生因为没注意,先把盒饭吃了一大半,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状况。对此,广铁回应称已于当日对同批次产品全部下架封存,暂停采购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的动车盒饭,相关调查结果及问责情况将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并向旅客表示诚挚歉意。(9月10日《北京青年报》)

高铁盒饭发霉,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此前,每每有类似案例曝出,照例会引发一阵热议,但最终都大事化小、不了了之。换言之,偶有曝出的高铁食品安全事件,在善后过程中,通常都被当成偶然个案淡化处理,并没有展开由此及彼的系统排查。这似乎注定了,雷同的故事还会不断重演,最近发生的事情印证了这一事实。

客观来说,盒饭发霉变质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与其配餐方式有关,由于从生产、运输、进站配送直至车内发售的流通链条极其漫长,客观上使得外包装破损漏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此外,高铁车厢里相对有限的空间、设备,以及随车餐服员专业能力的缺陷,也放大了食品安全方面的风险。

事发之后,广铁回应称,对同批次产品全部下架封存,暂停采购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的盒饭。凡此种种,当然是必要之举。然而,若是无法弄清楚盒饭到底是在制售运的哪个环节出问题,那么上述这一系列动作,实则并没有多少意义。事实上,梳理过往案例也可以发现,对于此类事故原因的调查,很多时候都很难形成明确的结论以及责任认定,故而多导向了单方面甩锅或是“和稀泥”的局面。而要破解这一难题,只能寄希望于整个动车配餐流程的规则重构。

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是,在很难查清问题出在哪、谁是责任人的前提下,高铁盒饭的安全品质当然无法保障。痛定思痛,相关方面最迫切要去做的,无疑还是理顺管理程序和责任体系,比如说建立严格的签单交割制度,明确“谁接手谁担责”的分段、交叉检查机制。从供货商到站台方再到动车组,“高铁盒饭”大致要经手这三个阶段,要是能在每个交接环节都严格查验,那么势必能在很大程度上排除掉隐患。

当同一种“事故”频频出现,涉事各方就有必要评估其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必然性?面对高价却霉变的高铁盒饭,我们期待更卓有成效的全面整改,来杜绝意外重演。

来源丨燕赵都市报

社评丨盒饭发霉,高铁配餐方式难辞其咎

制作团队

编审丨周宏彩

校对丨张瑞晨、马健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