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稿是怎樣「修煉」成的?人民日報資深記者這麼說



好稿是怎樣“修煉”成的?人民日報資深記者這麼說
有傳媒的地方,就有《新聞與寫作》!


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这么说

英國作家毛姆說,不講故事,如同“扔掉了人性中最為渴望的東西——聽故事的渴望可以說和人類一樣古老”。

什麼樣的故事才是好故事?如何在新聞報道里講好好故事?

一起聽聽《好稿是怎樣“修煉”成的》一書的作者、人民日報社地方部副主任費偉偉是怎麼說的。

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認為,互聯網時代,信息已由稀缺、昂貴變為豐富、廉價,媒體融合方興未艾,新聞樣態日趨多元,新聞與社會的關係更趨立體、複雜。處身所謂的“後真相”時代,面對日新月異的傳播場域,記者何以立足,新聞何以“留痕”?常青的生活之樹下,“內容為王”依然有其價值,高質量的新聞文本依然是稀缺資源。

“其實不管媒體載體如何變,總是需要有可供傳播、有利於傳播的文本,而文本就是內容,依然還是‘內容為王’。”人民日報社地方部副主任費偉偉說道,“內容為王”的這面大旗不能倒,可新聞的生命力在於傳播,好的報道通過好的故事才更容易傳播。當下,即時的碎片化新聞消費成為時尚,講好故事愈顯重要,應當倍加重視故事的精彩講述和內容的流暢呈現。

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这么说

費偉偉指出,黨報的特點是要旗幟鮮明地宣傳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道理”比較多,如果不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報道,就會顯得比較生硬,不能為一般的讀者所接受,實際上故事和道理不是對立的,故事裡面蘊含著道理。

什麼故事才是“好故事”

“首先,好故事一定是有意義的,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

費偉偉說。話語的背後是思想,不要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報道要講“好故事”,就是要講能服務好“理”的故事——講緊扣主題、最具典型性的故事。

2013年8月8日人民日報頭條《福建“生態立省”怎麼立》講全球著名的光學玻璃生產商歐浦登,在森林覆蓋率高達82%以上的福建順昌縣建生產基地的故事。順昌縣論生態,全省第一,論經濟,全省倒數。但是現在“全球80%的蘋果手機、電腦觸摸屏基板都來自歐浦登的順昌基地。”

通過講這樣一個故事,反映“生態立省”怎麼立這個主題,無疑更具有說服力。

“其次,好故事一定是有意思的。”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

人民日報曾發過這樣一篇報道《重慶勾畫發展“新版圖”》,講述了餘永清一家人的生活變遷。餘永清老家在渝東北的雲陽縣石松村,山高坡陡,山清水秀;15年前帶著妻兒輾轉縣城打工,親歷三峽漲水、移民重建;兩年前兒子到永川區上大學,這裡地勢平坦,高樓林立;去年夫妻倆又在主城的渝北區找了份工作,抬頭能見飛機翱翔,出門可乘輕軌。

山村——縣城——永川——主城,用一個普通人的感受,反映重慶實施城市功能區戰略這一重大主題,讓人平添幾分親切,與讀者拉近了距離。

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这么说

什麼樣的故事是好故事,要用宏觀的視野去捕捉和把握微觀性的新聞現象、新聞素材,將宏觀與微觀互相融通。用新華社記者李峰曾說過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要學會“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黨報記者要像政治家那樣,敏銳並且善於從政治上、政策上觀察問題。

“在故事的選擇中大量的困難在於對意義的判斷,人民日報經常講的有兩點,宏觀和微觀”,費偉偉認為。宏觀是說故事反映的道理、傳播的思想要和中央的精神吻合;微觀就是,這個故事是來自地方的一個實踐,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比如人民日報在給一個地方做了宣傳報道,是希望這個報道對其他地方的工作也有推動作用。

如何講好“好故事”

“在講故事的過程當中,最主要的是要強調見事見人,這裡的人是一個正常人,要具有最普通的人性。”費偉偉指出,在講典型的人物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抓住這個人和廣大讀者能夠合拍、能夠產生共鳴的點。很簡單,就是共通的人性。

費偉偉認為,不能因為要宣傳人物的先進性,就人為地把人物推向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道德高峰,這樣苛求完美,往往會適得其反。例如,新婚之夜學黨章,本意是要宣傳人物思想覺悟的先進性,但卻違背了人性,遭人反感。

“好故事一定是具體生動的,而要達到具體生動,就在於豐富的細節和場景。”費偉偉說,

“大手筆”先得腳板勤,紮實的採訪是前提,原生態的、鮮活的東西,一定要自己帶著眼睛去觀察,帶著思考去發現。比如很多采訪對象講話是很俏皮幽默的,跟他們聊天的過程當中,就會發現一些特別鮮活,很接地氣的話,這些都是無法從網上信息中得來的。

好故事是具有整體品質優異性的,要求每一個細節都很精緻,用細節來說話,用細節來打動人,生活的豐富性不是讀了多少書就能想象出來的。比如說國外的一些大牌產品,我們為什麼會喜歡?不僅僅是因為它名氣大,更重要的是它做工非常精良,每一個細節都沒有瑕疵,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品牌。

“錄音機無法聽到人的心跳。”好故事為什麼會打動人,是因為記者在採訪的過程當中,把自己的情感也投射到了故事當中,從現場得來的資料是第一手的,一個有自己判斷,經過一番篩選的,所以也就是獨家的。

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这么说

費偉偉舉例說:“現場採訪就好比是吃百家飯”。採訪一個先進人物的時候,往往是要採訪一群人,通過採訪他本人,採訪他身邊的人,包括他的家屬、朋友等,才能把握住這個人的特質。

所以說現場採訪是吃百家飯,需要對現場豐富的信息做判斷,在採訪過程當中不斷修正採訪提綱,這樣寫出來的東西也意味著你是對大量的信息進行了消化,發現新聞的能力也能通過現場採訪一次又一次地增強。

在網上查一些信息就來寫,就相當於吃別人嚼過的饃,雖然很方便,但是沒有營養,或者至少是營養不豐富,長期這樣,自己的“消化功能”就會變弱。

“現場紮實的採訪,能夠發現一個好故事,並且這個發現本身就能成為表達故事的一個最佳的切入點。”費偉偉說道。

費偉偉舉例說,2016年11月12日(空軍節第二天),中國飛行表演隊裡的一個女飛行員餘旭在訓練時犧牲,人民日報派記者去現場採訪,記者在餘旭手機裡發現了在她出事後,朋友發給她的悼念她的話——“祝願金孔雀在另一片星河裡飛翔”。

為什麼是金孔雀?記者問了才知道,原來,餘旭在部隊聯歡的時候,跳過一支孔雀舞,有了“金孔雀”之稱,如果沒有去現場,只會想到她是飛行員,何來“金孔雀”?到了現場,才發現了寫這樣一篇報道的切入點,這就是獨家新聞。

“獨特的切入點幫助我們把報道架構得十分精彩,發現力和表現力吻合了,報道也就非常成功。”費偉偉談到。

歡迎加入新聞與寫作大家庭。

當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將重新認識整個世界。

1.如想看到紙質精彩內容,請致電:010-85201321

2.微課或微信支付相關問題,請致電:010-85201333

3.如想投稿,請e-mail至[email protected]

4.商務與廣告合作,請致電:010-85201320或給我們留言

5.其他問題添加小助手微信號:xwyxzxzs

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这么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