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鳥近林,百鳥不語」:紀念四平調錶演藝術家鄒愛琴逝世兩周年

“一鳥近林,百鳥不語”:紀念四平調錶演藝術家鄒愛琴逝世兩週年

紀念四平調錶演藝術家鄒愛琴逝世兩週年

1950年,商丘市四平調劇團掛牌成立——也是豫東唯一的一個四平調劇團了,他們排演的第一齣大戲就是《陳三兩爬堂》,主演便是後來在四平調發展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和成績的年輕女演員——鄒愛琴。

“一鳥近林,百鳥不語”:紀念四平調錶演藝術家鄒愛琴逝世兩週年

四平調的前身是流行於豫東豫北、魯西南、蘇北、皖北等區域的一種民間花鼓戲,因它以花鼓戲為主,並吸收評劇、京劇、梆子等劇種的曲調而形成,有人便稱它為"四拼調" ,因其唱腔四平八穩,四句旋律一合,後正式定名為"四平調"。

作為一個誕生以來便帶著濃郁地方“土味兒”的稀有劇種,它的發展註定要在民間土壤中起起伏伏、一波三折。一個小劇種的成功推動和歷史發展,總少不了出色的表演藝術家。鄒愛琴,便是其中灼灼奪目的一位。

“一鳥近林,百鳥不語”:紀念四平調錶演藝術家鄒愛琴逝世兩週年

“我本姓竇,6歲時父親去世,10歲時母親又去世了,我就流落在街頭,每天等著街頭上賣稀飯、饅頭的好心人把剩下的殘羹剩飯給我,來養活自己。所以那時候街頭上的人都喊我“竇等子”或“小等子”。我小時候非常喜歡聽戲,也經常唱幾句,街上的人都知道我的嗓子不錯。我11歲的時候,一個唱蘇北花鼓戲(即四平調)的劇團“三義社”到我們那兒演出,有人就把我的情況告訴了“三義社”的社長鄒玉振,他就把我收作義女,並給我起了“鄒愛琴”這個名字。從那時起我就算進劇團了。我進團的第一天下午,就到臺上跑龍套。第二天,義父為了看我的化裝像適不適合表演,就讓我化裝後上了臺。從此我就算正式走上了舞臺。”——這是鄒愛琴走向四平調的起點,也是一代四平調大家的起始。

“一鳥近林,百鳥不語”:紀念四平調錶演藝術家鄒愛琴逝世兩週年

沿著這條起點直線前進,便到了1956年那次在河南戲曲發展史上里程碑似的一個隆重的活動——河南首屆戲曲觀摩演出會演,在這次會演中,28歲的鄒愛琴以四平調《陳三兩爬堂》榮獲演員一等獎。

“一鳥近林,百鳥不語”:紀念四平調錶演藝術家鄒愛琴逝世兩週年

鄒愛琴的演出有多精彩呢?翻開《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紀念冊》我們看到,曲劇皇后張新芳撰寫的一篇文章,她在文中懇切地表達自己演出的《陳三兩》學習並吸收了四平調鄒愛琴的許多表演處理方式,由此可見,鄒愛琴的獨特演出魅力。

與曲劇《陳三兩》不同的是,四平調《陳三兩爬堂》版本共有三場,而曲劇只保留了“爬堂”一場,其中有些情節與曲劇也有較大區別。鄒愛琴注重對陳三兩的內心刻畫,她那一雙彷彿會說話的眼睛尤其為人稱道,超長耐力的長跪功力更讓同行讚歎不已。

“一鳥近林,百鳥不語”:紀念四平調錶演藝術家鄒愛琴逝世兩週年

上世紀50年代,四平調掀起了“女學鄒愛琴,男學王漢臣”的熱潮,年富力強的鄒愛琴,已經成為四平調女演員的一面旗幟。

在藝術上,鄒愛琴的標準是非常苛刻的,要用心揣摩,用情演唱,要一開口,一亮相就抓住觀眾的心。臺下鴉雀無聲,臺上盡情揮灑。這是表演藝術的一種境界,物我兩忘,寵辱不驚。

“一鳥近林,百鳥不語”:紀念四平調錶演藝術家鄒愛琴逝世兩週年

說到舞臺表演,鄒愛琴的特點則是“一鳥入林,百鳥不語”,她說,演員的出場,首先要掌握好配樂,要在配樂達到頂點、觀眾充滿期待時亮相,同時要通過充滿感情的手法、眼神、步法等讓觀眾眼前一亮,吸引住觀眾的注意力。這些都要通過很多場演出實踐、細心摸索及多年的表演積澱才能達到。

“一鳥近林,百鳥不語”:紀念四平調錶演藝術家鄒愛琴逝世兩週年

鄒愛琴的唱腔質樸、大方、淳厚,富於表現力。表演典雅質樸,風範獨特。繼《陳三兩爬堂》之後,她的名作《豐收之後》獲商丘地區表演一等獎,並和《梅香》、《劉海砍樵》、《生死牌》等精彩劇目被多個省、市電臺錄製播出。正是通過一部部的精湛作品,通過鄒愛琴的出色演繹,四平調這個小地方的稀有劇種,逐漸為更多的人所知。

“一鳥近林,百鳥不語”:紀念四平調錶演藝術家鄒愛琴逝世兩週年

2008年,鄒愛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耄耋老人,一生所繫,唯有四平調。

她見證了四平調的誕生,發展和鼎盛。她在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不斷對四平調的唱法進行改進和創新,大膽融入豫劇、評劇、曲劇的聲調,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四平調在更廣大地區的普及與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

“一鳥近林,百鳥不語”:紀念四平調錶演藝術家鄒愛琴逝世兩週年

鄒愛琴走了,她和她的時代,永遠載入四平調的史書,流傳不息。

每一個先行者背後,都有無數追隨的腳印。

鄒老安息,藝術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