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人滿爲患、基層醫院門可羅雀,分級診療如何落到實處?

亮灬點


作為一名基層衛生,對醫改政策的認識是:通過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切實做好分級診療,最終使醫療資源下沉,緩解‘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可羅雀’這一‘’頭重腳輕’的現象。





2017年7月,本人有幸到北京市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學習。該中心隸屬於北京市西城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三級綜合醫院)。其服務理念是以居民健康為導向,以人為本,在‘預防、保健、康復’等方面向社區居民提供服務。尤其在分級診療的落實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一、該中心在臨床科室設置上,只設立有中醫康復病房和家庭醫師門診。主要對轄區內居民提供康復治療,對慢病患者提供健康指導。

二、臨床醫生以全科醫生為主,學歷構成主要以5+3(5年本科+3年規範化培訓)為主。部分是碩士研究生學歷。


三、家庭醫師簽約服務,主要是通過全科醫生與慢病患者長期健康指導,搭建的自願簽約模式。是在患者對全科醫生健康指導充分認可、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全科醫生通過自身攜帶的定位設備,記錄了到患者家中提供服務的過程,也是其績效考核依據。服務對象如果需要進一步治療,由全科醫生開具轉診單轉至復興醫院全科病房住院治療(為患者住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正是因為他們在‘分級診療、慢病防治、康復指導’等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效,各級領導多次到該中心視察指導工作,在國內外也極具影響力。

目前大多數鄉鎮衛生院,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醫療服務能力不足,‘重公衛、輕臨床’現象普遍。如何有效的落實分級診療,我談一下自身的體會。

一、實實在在做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捨去大量紙質資料的製作,將健康指導和慢病隨訪工作做到百姓家中去。(讓老百姓切實的體會到就醫獲得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二、整合現有的人力資源,藉助與縣級醫院搭建‘醫聯體’的機會,派出人員到縣級醫院進修學習,主要在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方面。

三、找準方向,結合自身。建立特色科室,尋求上級專家到衛生院指導開展工作。

四、制訂一套科學、合理、公平的績效考核制度,讓職工的積極性得到提高。

總而言之,基層衛生院只有將服務能力提升了,職工待遇提高了,老百姓的就醫滿意了,才能在分級診療中接得住自上而下轉入的患者。同時我們作為基層醫務人員,別總是唱衰自己,抱怨不公。醫療服務能力是靠自身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不是等、靠、要而得到,看看上面的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那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個人觀點,非喜勿噴)


且蘭醫者


這個問題思考過,也認為有把握交出合理解決答案。

現在普通醫院很多硬件設備不輸好醫院,甚至更新,尤其是病房甚至更好,更舒適。

為什麼好醫院人滿為患,普通醫院門可羅雀?那肯定有原因的。(這裡覺得題主大醫院的大形容不準確,現在新翻建的醫院真不小。)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好醫院名醫傳承,普通醫院沒有這個文化。

一個醫科畢業生臨床就診,頭幾年是否有名醫帶非常重要。沒名醫帶,他很可能朝庸醫成長。

我有個朋友是骨科醫生,人品好,也好學,但連膝蓋的微創手術都不會做。

偶聽他們幾個討論,他們連名醫做手術時的器械都很陌生。

這種情況硬件設施再好,也無濟於事了。

真正原因找到了,解決它就不難了。

我們完全可以設計一個app軟件讓醫生們互動起來,從而提高整體素質!

比如:名醫坐診能及時分享到年輕醫師中,年輕醫師也可以通過軟件及時提出問題。

這樣名醫帶出的徒弟就不僅僅是侷限於他本醫院的人,而是一代人。

如果涉及到利益問題,那更好解決了,如果問題能通過錢來解決,那基本就不是問題了。

(真希望能多碰點這樣實際點問題,我一天回答一百個都沒問題。)



先知中道


分級診療應該定位清晰,大醫院就看大病、急病、疑難雜症,門診應該下沉到基層醫院,分流且賦能基層醫院。專業診所診所看專科疾病,如丁香園線下診所特色“兒科”等,基層醫院看小病、著重保健預防、康復、護理等。


移動醫療平臺賦能,輸送看病能力

移動醫療平臺在輸送看病能力方面可以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基層醫生通過萌醫生平臺的“遠程醫療”,可以連線大醫院專家在線會診,指導與輸送基層看病力。

多方聯動,培養輸送基層人才

大醫院與基層醫院互動,定期組織基層醫生到大醫院實習、培訓,還可以通過萌醫生等移動醫療平臺的整合力,組織線上培訓,在線專家實戰課培訓,提高基層醫生的專業技術、學識與經驗能力,並完善基層醫院設備、設施、相關的制度與服務意識。

家庭醫生上門,普惠民眾保健強身

基層醫生應該利用自己專業性與靠近群眾便利性,定期上門普查,以“家庭醫生”形式覆蓋周邊,負責好周邊群眾的日常保健預防,建立信賴感,與移動醫療平臺的“在線家庭醫生”科普小病、保健等常識,做好慢性病等疾病的康復、護理等工作。

還有要解決基層人才的待遇、激勵機制,提高基層醫生的留存率與積極性等,需要從多方面來全方位立體式的進行落實,才有可能真正地讓國家分級診療成型落到實處。


醫療百曉生


本人是縣級醫院醫生,去過三甲醫院進修,也去衛生院工作,可以說對這種三甲醫院人山人海,小衛生院除了醫生就護士這種情況有所瞭解。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大醫院人才、技術、服務、設備先進吸引病人就診

各種高端、高科技是病人選擇大醫院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有些疾病需要一些特殊設備才能進行診治,比如心血管介入治療,需要一些高性能的成像設備,而這些設備基層衛生院甚至一下縣醫院都是沒有,病患只能選擇到大醫院。

名醫效應,大醫院往往是名醫雲集,各種病人慕名而來,也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

經濟發展,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某些病人有錢了,覺得什麼都是要最好的不管什麼病感冒胃腸炎全往大醫院跑,這也是大醫院人滿為患的


與大醫院形成鮮明對比就是鄉衛生院門可羅雀。

與大醫院相比,衛生院在人才、設備等諸多存在著劣勢,而沒有人才、沒有設備,就沒有先進技術,病人在門口一看,什麼都沒有,便不放心在鄉下就診,所以為什麼衛生院都留不住病患了。


分級診療為15年開始,已經有了三個年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還有很多不足,想完落實,最關鍵還是靠醫療改革,只要堅定不移執行醫療改革,才能解決老百姓的看病難問題。


小麻醫


一是診療檢測設備精度差不全,二是醫生診療手術,看查病水平是否精準高。如果以上都好大醫院就沒有必要去擁擠湊熱鬧。基層醫療方便,人性化,環境比大醫院好。目前應研發高精尖全科醫療機器人,各科疑難雜症機器人將病人,患者的生理,病理,生物指標,數據數入就可得出相應病症這一點應無問題。這緩解醫生少,降低醫療弗用這是方向和辦法出路。


谷爸75988920


“分級醫療”是一廂情願,病患湧入大醫院就是用腳投票。病患診療的目的是儘快確診儘快治癒,不會浪費時間去配合分級。大醫院也不敢分級接診更不會主動接受分級接診,因為還有首診負責制。

“分級診療”的最佳狀態,能做到“診後分級療”即算成功,就是區域最強醫院診,確診後分級分配到區域各級醫院治療。

想靠“分級診療”破除所謂大醫院病,想人為洗牌公立醫院醫療機構的,都不會成功,強者恆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