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话剧《哈姆雷特》:向善,还是去恶,这是个问题

影评|话剧《哈姆雷特》:向善,还是去恶,这是个问题

最近同时看了两幕悲剧故事,《哈姆雷特》与《红楼梦》。

中学时学莎翁的戏剧,只是反复读过剧本。如今,借着录播技术,有幸看到千里之外的英国国家剧院上演的话剧《哈姆雷特》。

正如梁实秋先生半个世纪前所感受到的,由于话剧的主流是写实,擅长以灯光、舞美、声效、服装等模拟真实的场景,制造戏剧的效果。在观看话剧的过程中,曾一再被场景的真实震撼,哑剧部分,以灯光完成切换,哈姆雷特在光环之下独白,其他演员在黑暗中演绎慢动作,同一场景中呈现出不同的时空。

由于话剧追求写实效果,或许为了让现代观众有带入性,演员的服装多已现代化,如:卷福饰演的哈姆雷特起先穿的便是衬衫,一度让我以为剧还没开始。至今,在英国演员眼中,能饰莎翁戏剧中的主角,仍是一份荣耀。在演艺生涯中问鼎各种项奖的英国演员卷福(原名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仍会在演《哈姆雷特》之前紧张。

三个多小时的话剧演出很快结束,哈姆雷特的纠结仍旧盘桓在脑海,最后只觉得深深地遗憾,美丽的爱情、纯洁的奥菲利亚也没能够拯救他,为父报仇的念头占据了他的心,上帝也有闭眼睛的时候,他只能付出生命去扳回正义,让朋友将自己的故事广为传说,以警后世。

影评|话剧《哈姆雷特》:向善,还是去恶,这是个问题

即使是卷福这样功成名就的演员出演莎翁的戏剧依然会紧张

结局非他能掌控,从叔父杀父代之,到哈姆雷特为父报仇,奥菲利亚失常自杀,王后自缢而死,宗教信仰、现世爱情皆不能拯救,这份不留余地的警示,让观影后的我四顾茫然。跟看完阿加莎的同名书改编电影的感觉一致,只觉——对人性之恶有了更深的体会,再由恐惧去警示自己恶念的萌发。

《红楼梦》同样是一部家族的悲剧故事,但观看过程中,总觉得美。几次诗社的结成,正是大观园的鼎盛期。后来,袭人诸人作的诗,都成了日后结局的谶语。在贾家被抄,凤姐饱受牢狱之苦后,被草席卷着尸体拖走时,能想到的还是她往日的灵巧与荣光。凤姐之女巧儿被卖之后,又有刘姥姥倾其田产解救,只因先前凤姐一丝善念赏与过刘姥姥银子。

在大家族衰败之时,往日结社的姐妹,要么嫁人之后早逝,要么出家,要么病逝,在巨大的悲痛席卷时,善念还是结了善果,仍然记得众人围贾母看戏时众星拱月般的礼仪之风,众丫鬟小姐们结社时的诗词之美。正如胡兰成在《中国的礼乐风景》里说的,“礼仪是把万民的品格都提高,使寻常光阴皆是新颖的,像禾苗上的风。”

影评|话剧《哈姆雷特》:向善,还是去恶,这是个问题

《红楼梦》是典型的东方式悲剧

贾家的衰败有其原因,几代都是承袭祖上的爵位,却无科举出身的要员。再加上,众子孙中难免不惹事的,家族联姻关系盘根错节,开销入不敷出,迟早会出现衰败。盛衰乃常事,个人沉浮比比皆是,为人、处事的种种礼仪尚在,人尚在,确是巨大的喜悦。一息善念尚存,悲剧中亦满是参差的美。悲叹之余,直叫人感叹生之美。

东方的悲剧,与西方的悲剧书写思路完全不同,背后有两套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支撑。先秦文章中,《孟子》早有“吾善养我浩然之气”的说法。西方的《圣经》中,论述人的繁衍乃偷食禁果而成,故人带着原罪而来。

(原创自志道教育所属杂志《新教育家》子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