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未來發展前景比鎮江,嘉興好嗎?

gzd0711


從設計全國多個城市經濟圈來看,蕪湖作為安徽重要城市,上面又要加快中西部發展,規劃蕪湖確實要比嘉興和鎮江強,那叫你們:這:兩市30多年的長三角東部沿江優勢,不發展起來呢?鎮江,地處蘇南發達區,有著與蘇州無錫一樣的交通優勢,而GDP總量只有4105億。嘉興夾在上海杭州中間,還倚著蘇州,區位獨特而優越,GDP總量僅4355億。為什麼?今天去和中部城市比,蕪湖,二類大城市,與無錫平起平坐,現在GDP總量僅3065億。那大城市與中等城市,按人口劃分嗎,常住人口,嘉興465萬,蕪湖369萬,鎮江318萬。都看不出等級上有差距。說到底,人家看好蕪湖,而嘉興,鎮江已成為老孃多子的落巴子,僵種兒。

我選該題不打算預測論證,三市十年後誰強,誰先?只想借題談談,區域經濟中區位優勢和交通改善的發展悖論。也就是說兩個城市周邊都發展起來了,而嘉興與鎮江發展的條件具備,那發展相對緩慢的原因是什麼呢?也給打算加快發展的城市提供點決策參考。

先看看區位優勢,區位即靠近中心,富有條件。這是什麼條件,就是個前提條件,沒有此,遠離上海的就不發展了,區位條件也是可以改善的,比如優化交通設施,原來相距300公里的,要6個小時,現在高鐵1小時,同城化了。過去說,要致福先修路,但有些地方修了路並未富。但未修路,估計富不起來。這交通又成了必備條件。

其實所有前提條件創造,都是為產業服務的。看那經濟總量,與無錫比,1萬億出頭,而鎮江4100億,當然鎮江人少。但人均鎮江是12萬多,蘇州無錫都在16萬以上,揚州泰州都已10萬,11萬了。產業強市是根本。那什麼樣的產業才支撐不掉隊呢?

其根源於你城市的支柱產業必須與消費大潮緊密掛鉤。暫時拋開進出口,看國內市場這幾十年壯闊風潮:

改革開放之初,從半溫飽開始,吃~穿~用(包括家用,不同時期的,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洗衣機~黑白電視~彩電~冰箱~空調~電腦,面對十三億人口,從無到有,哪一次不是消費的大浪潮,就這一個個幾百元、幾千元的商品,組成的最終消費排浪式大潮,把中國經濟:總量從3678億(1978)推向幾萬億。

最近十年,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單品進到十萬和百萬等級,級別也從吃穿用,進入住行檔次的最終消費,所以才有全國經濟總量上82.7萬億(2017)的臺階。

如果你在的城市,主導產業未弄潮全國消費浪潮,未與這些消費有聯繫,你所在城市會發展起來嗎?百姓能收入水平上一個臺階嗎?成都重慶發展快,有汽車工業支撐,深圳,廣州,上海,北京這些一類城市不斷髮展,能脫離新興戰略性產業而發展嗎?:…,有些城市撘上一個汽車組裝廠,零配件生產基地,也就超越周邊城市,看一看鹽城。

當然,有:些產業的產品,居民保有量已基本飽和,那就不可能大發展,只能去舊補新,到同行同業就得拼降耗拼質量。而從無到有初始階段,那成倍,50%以上翻呀。所以支撐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是變動的。要不斷培育先導產業,來不間斷轉換成主導產業。人們現在忌諱講房地產,但房地產發展是有前提的,必須有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支柱產業發展,帶來人口聚集,高水平收入,才能有房地產比較大的發展。這也說明武漢成都重慶房價較高的狀況。現在重:慶工業:是有世界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中國第二的手機生產基地(前四:廣東、重慶、河南、貴州),中國機器人產業最聚集地區。蕪湖在汽車手機等也有較好發展。

主導產業是在培育先導產業轉化而來的。城市對未來產業要戰略判斷和定位。而區位好,交通好,最終要落實在產業基礎培植好,而這產業培植又必須與市場適銷對路結合起來。產業興盛恰逢全國在這一波的消費浪潮興起,城市就在城市群中加快發展。泰州當年的春蘭空調就是如此。

最後要說,汽車保有量已超世界平均數60%,房地產一手轉二手空置率也有一個比例了,人們挖空心思在創意,新的消費浪潮,至今末能發現過去40年發生過的巨浪。因為人們從物質享受過渡到精神享受,資源消耗降低,經濟中速行駛已成不爭事實。比如5G的到來,不過人手換一隻手機。

在國內人們追尋,八大產業,①研發設計生產性服務業,②信息設備製造及服務業,③旅遊業,④文化產業,⑤健康服務業,⑥養老服務業,⑦現代金融業,⑧現代物流業。

同時注重國際市場的開拓,前景更廣闊,難度也更高。這裡不再多說了。形勢雖然逼迫人,但象鎮江的天工集團,即使美加關稅,美國企業加價也要買他們的產品。可見只要找準新起點,永遠不會掉隊。


天道即人


對於三個城市的前景,我給出的答案可能會令廣大蕪湖網友失望。我認為,未來五到十年,會是鎮江>嘉興>蕪湖。



(安徽 蕪湖)

我一直不太認同“地理決定論”,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絕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我覺得產業結構還是能比較直觀的看出城市的發展情況。所謂一產看昨天,二產看現狀,三產看發展。因此,我們就以鎮江,嘉興和蕪湖三個城市為例,談談我的看法。



(2013-2017年蕪湖產業結構比重變化)

2017年全年,鎮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05.3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2.42億元,增長1.4%;第二產業增加值2031.10億元,增長6.0%;第三產業增加值1931.84億元,增長8.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88萬元,增長7.1%。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3.5:49.4:47.1。
(數據來自鎮江市統計局)



(鎮江 蘇寧廣場)

再看嘉興,2017年全年,嘉興全市生產總值4355.2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8%,增幅較2016年高出0.8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4.67億元,增長1.2%;第二產業增加值2309.30億元,增長8.6%;服務業增加值1911.27億元,增長7.3%。比例為3:53:43.9。
(數據來自嘉興市統計局)



(浙江 嘉興)

最後看蕪湖,2017年全年,蕪湖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65.52億元,比上年增長8.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9.67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16.4億元,增長8.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19.45億元,增長9.7%。比例為4.2:56:39.8。
(數據來自蕪湖市統計局)

數據顯示,三市城市化做的都還是不錯的。其中鎮江一產農林漁業的產出僅佔全部的3.5%,嘉興為3%,蕪湖稍稍落後,為4.7%,基本一個水平線。 二產工業產出中,嘉興超過2300億,比重為53%,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但是比重過高。鎮江的工業產出也超過2000億,和嘉興差距不大,但比重最低。而蕪湖為1716.4億,雖然在數值上低於嘉興和鎮江,但是佔三產比例最高,達到56%,比一,二產業的總和還要高出很多,說明蕪湖是個徹徹底底的工業城市。



(蕪湖中山路步行街)

再看第三產業,也就是我重點要談的。第三產業包含的門類很多很多,其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等行業等等。之所以說“三產看發展”,是因為我國的經濟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轉型升級已到了關鍵階段。通過各種趨勢性因素分析,第三產業比重的持續提高將是趨勢性的,其主導作用將會進一步顯現,服務業(即第三產業)超越製造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將是常態。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這種趨勢將對城市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各個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養老、健康服務業、信息消費、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將是我國城市當前及下階段經濟增長的新潛力、新空間。



(長江蕪湖港)

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三個城市,鎮江的第三產業佔據全部的47.1%,近乎一半!說明鎮江經濟結構轉型做得還是比較成功的,嘉興稍稍落後,但也達到了43%,與二產差距不大。而蕪湖這一點相對做得沒有那麼好,三產服務業比重低於二產很多,甚至不足40%。說明蕪湖作為製造業名城,目前的經濟發展還是過於依賴工業,三產比重不高。不過數據中顯示,2016-2017年,蕪湖第三產業增長都接近10%,說明蕪湖市領導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始大力發展服務業,這是個不錯的信號,但是產業結構變化是個漫長的過程,蕪湖還需要大量的時間來解決產業結構調整出現的各種問題。

綜上所述,從三產結構看來,鎮江的側重點目前已經完全偏向第三產業,經濟最為多元化,發展勢頭迅猛;而嘉興仍然以傳統工業為主,服務業為輔,且服務業增長率也低於其餘兩市,因此有被鎮江超越的可能。而蕪湖的三產基數低,且比例不高;因此,未來五年到十年內,排名不會有變化。國內生產總值來看,鎮江與嘉興依舊會領先蕪湖,且其中的差值可能會被拉大。而之後就得看蕪湖產業調整的成果了,以城市規模和體量來說,蕪湖後發制人,超越嘉興與鎮江應該還是有一定希望的。

至於“地理決定論”,雖然本人不太認同,但是還是在這兒簡單嘮叨幾句吧。



(廣義南京都市圈)

蕪湖,鎮江兩座城市同屬廣義南京都市圈範圍,而鎮江距離南京僅僅70公里,不論乘坐高鐵哪條線路都只需要20分鐘時間即可到達,即使駕車前往,也在一個小時範圍之內。而蕪湖距離南京卻超過100公里,高鐵時間兩倍於鎮江,且班次也遠遠少於滬寧線。事實上。蕪湖確實處於南京都市圈邊緣地帶,地理位置遠不如鎮江。

好在經濟地圖上,蕪湖還被划進了“合肥都市圈”。雖然體量不如南京,但是蕪湖在合肥都市圈裡卻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可尷尬的事情又來了,蕪湖在合肥都市圈裡又處在邊緣地帶,距離省會合肥的距離甚至比南京還要遠!因此,想要享受兩位大哥帶來的輻射實屬不易!

(長三角地區經濟圈劃分)

反觀鎮江,不但處於南京都市圈核心位置,另外,江蘇還在搞“寧鎮揚一體化”,你說氣人不?三個城市抱團發展的話,實力不容小覷!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不!!大家別忘了,鎮江隔壁還有個“變態”的常州!蘇錫常都市圈的成員之一!雖然體量不如蘇錫,可人均GDP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標準(全國僅有的9座城市之一),經濟溢出一點也不含糊!他甚至把機場都建在了鎮江下屬縣級市丹陽境內!如今,常州正在進行經濟轉型,但市區基本已經飽和,落後產業沒地方遷移,發展受阻,只好在2015年的時候吞併了金壇。可丹陽不論經濟環境還是地理位置,都強於金壇。只要鎮江一句話,放開政策,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製造業企業湧入丹陽。



(江蘇 常州)

然嘉興則不必多說,緊鄰上海,區位優勢不是蕪湖可以比擬的。當初因為浙江省“耕地紅線”等歷史原因,發展不如蘇錫常,但後勁還是有的。隨著未來上海經濟的南移,嘉興肯定會有騰飛的一天。

因此,不論產業結構還是地理區位,蕪湖與鎮江、嘉興兩座城市都不可同日而語。


小鳥很大


比鎮江前景好,但是比不了嘉興

區域優勢來說,中國正在大力發展中西部經濟體,蕪湖地處中心地點,得到了政策優勢,鎮江不同,上游是南京,下游是無錫常,一般這些地區都會成為發達經濟體的附庸,或者說輸出基地,更何況南京發展是集全省之力,可以參考安徽合肥的經濟情況,而嘉興則不同,嘉興地位優勢明顯,可以承接杭州、上海、寧波的一些經濟體的轉型,而不用擔心成為附庸。

蕪湖未來的發展主要是受制於經濟發展的動力。未來應該還不錯。


浪裡白條小新


蕪湖作為安徽第二大城市,目前發展勢頭強進,作為安徽的付中心城市確實有許多優勢和有利條件,未來的發展首先要看兩個省會的比拼結果,合肥,南京作為長三角的兩個付中心,目前都在奮力拚搏,搶佔高科技新技術的支高點,合肥現在是國家級的高新技術產業園,搶在了南京前面,但南京有眾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雙方各有優勢。未來合肥高新產業如果有所突破,將帶領蕪湖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橫掃長三角的其它城市,但當下蕪湖還沒有騰飛的基礎和條件,就憑一個奇瑞國產車行業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很快就沒戲。蕪湖離開了奇瑞,經濟立馬下滑。至於未來其它行業產業,都是未知數,沒有可預見性。試想,十五年前誰會想到一個馬雲能將杭州帶進一線城市?從目前的基礎,自然條件上看,蕪湖要超鎮江,嘉興市不是三五年的事,你進別人也進,你有你的金鋼鑽,人家有人家的金火棒,鎮江雖然不及蘇錫常,但目前寧鎮揚一體化已經啟動,鎮江的交通優勢突顯,航空航天產業已形成規模,特別是人均12,9萬的GDP,蕪湖要達到非三五年之功,(目前蕪湖人均8萬多)差距是明顯的。嘉興的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對接上海,連接蘇州,後勁十足。當然蕪湖是安徽的老二,有一定的排名優勢,和自豪感,這一點鎮江,嘉興不如它。


手機用戶坭瓦匠


你這個規劃表己過時,鎮江因新修編規劃較其他城市晚,才出現較現時倒退了的規劃。在該表出臺次年2017年國務院發改委正式批覆2020年鎮江為主城區人口130萬以上的國家2型大城市。還有規劃是規劃,要看現實的發展,規劃中長三角唯一特大城市南京沒有兩年就被規劃低一檔的杭州超越。


sF晴空萬里


看一個城市長遠發展。第一必須就是要有工業或者輕工業,第二是深水碼頭和港口,第三靠近發展厲害的周邊城市。蕪湖都有。以前的安慶是省會。靠蕪湖長江以上的城市沒有哪個城市發展的多麼好。因為蕪湖上邊的黑沙洲航道水很淺。一萬噸的黃沙船都過的困難。城市發展好必須要有深水港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