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靠什麼尋找礦產,史料證明,這技術比歐洲早了兩千年

有些植物或植物群落與生長地區的土壤及地下的礦物成分有關聯,因此人們可以利用這些植物來尋找礦藏,並把這類植物叫做指示植物。用指示植物尋找礦產資源的方法叫植物探礦,它是當代地質勘探重要的輔助手段之一。

古代靠什麼尋找礦產,史料證明,這技術比歐洲早了兩千年

中華民族的祖先最早發現了指示植物,並利用它們來尋找有用礦物。在公元前3世紀~5世紀的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中記載著一種名叫“蕙棠”的植物,它只生長在金礦附近,當然,它到底是什麼植物,現在很難查清。單純從名稱上看,可能是一種蘭科植物,但薔薇科植物的山楂屬、李屬等都有許多種類與之相近。

古代靠什麼尋找礦產,史料證明,這技術比歐洲早了兩千年

從公元前5世紀時的名著《禹貢》中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對土壤性狀與植物生長的關係已頗有研究。在這部著作中,出現了有關專業性很強的學術術語。因此,可見那時的人們已掌握了有關指示植物的豐富知識,並且已經用這些知識來尋找有用的金屬礦物。但是,可能出於保密的原因,這些史料對植物探礦的詳細敘述不多,所以至今尚未能拿出充分的根據來揭開這一歷史發現之謎。

古代靠什麼尋找礦產,史料證明,這技術比歐洲早了兩千年

不過,在公元后,植物與礦產關係的記載資料越來越多。約完稿於公元380年的《文子》中,記錄有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資料:“山中有玉者,木旁枝下垂。”現在發現公元6世紀至少已有3本關於植物探礦的專著。其中一本叫《地鏡圖》的著作記載道:“草莖黃秀,下有銅器”,“草莖赤秀,下有鉛”。唐朝文學家段成式在他的《酉陽雜俎》中也寫道:“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韭,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銅、錫。” 儘管上述史料多出自文史學家之手,其真實性如何還大有可以商討的地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早在紀元前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已經充分注意到了植物生長和許多微量元素有著密切的關係。

古代靠什麼尋找礦產,史料證明,這技術比歐洲早了兩千年

宋代著名天文學家、醫藥學家蘇頌在《圖經本草》中曾記錄了一種叫馬齒莧的植物,“其節間有水銀,每幹之十斤中得水銀八兩至十兩者”。也就是說,這種植物含有相當數量的汞,從每10斤這種乾燥的馬齒莧中可以提煉出8至10兩汞。問世於公元1421年的《庚辛玉冊》,系統地記載了一些植物和礦物間的相互關係,其中寫道:“蔓菁中含有金氣,石楊柳中含有銀氣,艾蒿、粟和大小麥中含有鉛、錫氣,三葉酸中含有銅氣。”

古代靠什麼尋找礦產,史料證明,這技術比歐洲早了兩千年

相比之下,歐洲人認識指示植物就晚得多。公元1600年前後,英國的查洛納爵士兄弟,在約克郡吉斯巴勒找到一個鋁礦。查洛納爵士發現礦區及附近的櫟樹葉子比其他地區的櫟樹葉子更顯深綠,樹木顯得矮小,但主杆粗壯,枝繁葉茂。查洛納爵士想,這會不會和地下的鋁礦有關呢?他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推斷。後來,在意大利另一個鋁礦地區證實了查洛納爵士的推斷。如果這件事算是歐洲人利用指示植物探礦的首次嘗試,那麼它大約比中國古代記錄下同類的事例晚了2000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