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為迎接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農民日報社牽頭組織開展了2018年“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鄉村文化活動推選工作。日前,活動辦公室選出150個特色鄉村文化活動作為“2018年‘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鄉村文化活動”的候選名單,並予以公示,市宣化區觀後村:傳統葡萄園採摘節入選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2018年‘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鄉村文化活動”候選名單(河北)

河北省昌黎縣:昌黎地秧歌巡演

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東街村:賽詩聯歡慶豐收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觀後村:傳統葡萄園採摘節

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艾玉口村:板栗採摘節

河北省涉縣王金莊:花椒採摘節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調河頭鄉第什裡村:中國廊坊第什裡風箏節

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崔莊子村:“慶豐收”中元節放河燈活動

河北省館陶縣柴堡鎮天河村:彭艾開鐮節

河北省尚義縣:尚義賽羊會

調動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提升農民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

張家口市宣化區觀後村:傳統葡萄園採摘節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宣化區有1800多年的葡萄種植史,漏斗形架舉世獨有,以觀後村為主要種植區的“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2013年6月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相關鏈接

宣化葡萄·起源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張騫出使西域圖

關於宣化葡萄的起源,究竟宣化葡萄從何而來,何時種植?如何種植?何人種植?一直是眾說紛紜。專家學者不斷探索,民間百姓也有各種傳說,至今卻仍然沒有定論。但一般的說法認為宣化葡萄從唐代開始種植,距今約1300年。但近年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宣化葡萄歷史可能達到1800年以上。

以下幾種關於宣化葡萄的起源你更相信那種呢?↓↓↓

劉怦最早引進栽培宣化葡萄?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彌陀寺舊址

一種說法認為,宣化葡萄最早引進栽培時間,為唐代僖宗年間(公元874-890年)。因為僖宗年間設武州領雄武軍,始建武州城(今宣化城)。雄武軍刺史劉怦是宣化葡萄的最早引進者和栽培者。太原節度使李克用攻陷武州城,擬在武州建沙陀國,為宣化葡萄早期發展也做出過貢獻。

據《新唐書、藩鎮盧龍》記載“武州之時,其地為雄武軍駐地,任斯職者劉怦,幽洲昌平人,少為范陽裨將,積功至雄武軍使,廣墾田、節用度、以辦治稱。卒年五十九歲……

劉怦任雄武軍使、武州刺史十三年。是宣化地方軍政首領任職時間最長的長官。這個時期尚屬盛唐晚期,他率領的山後八軍中雄武軍有五千餘人,由於軍中無戰事,劉怦在武州附近,組織軍民墾荒造田,營造園林,種植粟果,以供軍民享用。同時,軍中有不少官兵是從長安、洛陽一帶招募而來的,他們從中原引進葡萄、瓜果等在軍中和寺廟裡試種。

宣化葡萄最早種植在彌陀寺(今城內師範學校西北角處)。《宣化府志.典杞志》稱:……大學士楊士奇有記:彌陀寺為鎮城第一古剎,重建在元代,始建年代應為唐朝晚期。彌陀寺位於宣化城北部,這裡地勢平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柳川河水可為常年灌溉之用,是葡萄種植生長的最佳地域。至今,馳名中外的宣化白牛奶葡萄產地仍屬於這一地段。

另據《新唐書.僖宗記》和《新唐書.沙陀傳》雲:僖宗乾符4年(公元878年)黃巢起義。時任雲中守捉使的李克用認為時機已到,便起兵先後佔領太原,代州、蔚州、雁門、平蘆、河東等地。大順元年(公元890年)南進收復邢、汝、磁、晉諸州。大順四年(公元894年)又率兵北上,陷武州、新州、蘆龍……。致使幽州節度使李匡籌棄城奔逃於滄州。

從此,唐朝半壁江山、幽燕大地已為李克用所有。這時,李克用已征戰多年,加之年事已高,而且又據有幽燕大片土地,故起休戰、稱王之意。因此,以武州為中心,北與契丹阿保機勾結修和,擬割據北方,建立沙陀國。自此,李克用發誓:“自負林果、開闢園田、撫育百姓、經營天下……”。

這時候武州百姓尚屬安居樂業,生活比較穩定,農業生產發展較快。應該說李克用身為西域突厥人,早有種植葡萄的經歷,對葡萄情有獨鍾,他在武州實施的“自負林果、經營天下”的政策,承襲和發展了劉怦“墾農田、造莊園”的做法,使宣化葡萄得到了初步發展。

這種說法在部分學者和百姓中頗有影響力。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劉怦、李克用是否曾在宣化栽種推廣過葡萄,並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唐僖宗和劉怦根本不是同時代人,劉怦,生於727年,死於785年,唐僖宗李儇,生於862年,873年登基,死於888年。劉怦死後77年唐僖宗才出生。其次,劉怦歷史上確有其人,劉怦在世時武州的名稱還沒有出現,說劉怦任武州刺史不準確。《舊唐書》、《新唐書》中都有記載,《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籓鎮盧龍》記載:“劉怦,幽州昌平人。……積功至雄武軍使(此時宣化稱雄武軍),廣墾田,節用度,以辦治稱。稍遷涿州刺史。”史料記載唐代宗大曆九年(公元774年),劉怦任雄武軍使。但他任雄武軍使的時間很短,稍後即升遷到涿州任刺史。查遍歷史文獻找不到有關劉怦在宣化種植葡萄的記載。所以說劉怦是宣化葡萄的最早引進者和栽培者的說法還缺乏證據。

宣化葡萄為僧人引進?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宣化葡萄究竟是何人引進?很多學者認為是由僧人引進,將葡萄種植在寺院裡。這種說法有一定的歷史依據,近年來也比較盛行。

宣化素有“先有彌陀寺,後有宣化城”之說。傳說中最早種植葡萄的地方就是彌陀寺。相傳,有僧人從西方將葡萄帶回宣化,在寺中栽種,以供觀賞。結果時,葡萄味美,引得很多香客從葡萄藤上剪枝,扦插進行再次栽種。之後,前來剪枝的人越來越多,葡萄便在宣化被廣泛種植。

對於這種說法,宣化區博物館專家顧問顏誠認為,這種僧人種植的說法有一定的依據。根據宣化葡萄的生長特性,在栽種的前五年不可能有經濟收益。對於果農來說,這種收益慢的水果不能用來養家餬口,所以農民肯定不會是最早在宣化種植葡萄的人。在當時的情況下,有條件種植葡萄的只能是貴族或是衣食無憂的僧侶。

唐代時佛教比較盛行, 當時的寺院裡香火鼎盛,加之很多寺廟都有大量的田產等,僧侶的生活可謂衣食無憂。而且,許多寺院擁有自己土地,種植既能食用又有經濟價值且具有很高觀賞價值的葡萄,既實惠又時尚。而彌陀寺是宣化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流傳著“先有彌陀寺,後有宣化城”之說。彌陀寺在1917年改為直隸省第五師範學校,之後又改為宣化師範學校,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學校內還保留著大面積的葡萄園。所以認為彌陀寺是宣化最早種植葡萄的地方,是有一定根據的。

立化寺也是宣化歷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原北京輔仁大學教授,比利時人,賀登崧(古羅達斯 )撰寫的《宣化宗教場所全面調查》一書中有一張拍攝於1948年立化寺全景的照片,可以看到寺院周邊種植著許多葡萄。

宣化葡萄是軍人種植?

宣化在唐代作為軍鎮存在。所以有關軍人最早種植葡萄的說法也一直盛行於世。

顏誠認為,軍人最早種植說也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在唐代,宣化作為軍鎮存在,宣化城內居住的居民都是“軍戶”。唐代有個很重要的制度,稱之為屯田。當時的軍戶“三分禦敵,七分耕種”。而軍人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不乏懂得種植葡萄技術的西域人,由他們將葡萄引進宣化種植也很有可能。

宣化葡萄歷史有1800—1900年?

大多數學者認為宣化葡萄種植始於唐朝,距今有1300年左右的時間。但近年來也有些專家認為,宣化葡萄的歷史可能能追溯到1800年前。

傳統的說法認為,中國的葡萄是在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漢代的都城在長安,首先在中國種植葡萄的地方應該是長安。葡萄傳播的路線應該是從長安開始,之後由西向東擴散,經過洛陽等地進入中原地區,後從中原地區向南北兩個方向傳播。根據此說,宣化葡萄的種植應該晚於河南。葡萄要通過扦插種植,剪下的藤枝一次傳播的路程有限。根據葡萄種植的特點,葡萄傳到宣化時已是唐朝時期,距今1300年左右。

但現在有些專家卻認為宣化葡萄種植歷史可追溯到1800—1900年,其中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所所長、農史專家曹辛穗教授考證,葡萄傳播除了傳統說法中認為的從長安經洛陽,先傳入中原,後擴散的路線外,應該還有另一條傳播路線,那便是——長城沿線。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張騫將葡萄帶回引進後,葡萄種植順著長城沿線傳播,宣化位於長城沿線,葡萄傳入的時間應在距今1800年以上,也就是東漢末年。

宣化葡萄種植歷史是否真有1800年以上?宣化區博物館專家顧問顏誠認為,如果說葡萄的傳播是經過長城沿線展開的,那一定會在沿途留下傳播的痕跡,但就目前來看,長城沿線的其他地方並沒有種植過葡萄的歷史記載,可見這種說法缺乏相應的歷史根據。

不論是僧人種植說,還是軍人種植說,其實都只是一種推斷。在史書中對宣化種植葡萄沒有任何記載。只有地方誌才可能記載當地的土特產。可宣化的地方誌則是在明朝之後才有的。能確切證明宣化葡萄歷史的,應該說是宣化下八里遼墓中出土乾枝葡萄和畫有葡萄酒的壁畫。但是,這不是說唐代宣化沒有開始種植葡萄,相反,唐代宣化種植葡萄的歷史依然有著十分充分的依據。

宣化葡萄·歷史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遼金時期宣化葡萄初具規模

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50年稱帝,建立大宋國。契丹王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07年登基建立大遼國。兩國以黃河為界,南北征戰,相持達270餘年。這在中國歷史上稱“遼宋南北相持的同一歷史時期”。

據史料記載,遼收復武州後,改為歸化州,宣化為歸化州治所。契丹王阿保機接納承相韓德光(祖籍河北省玉田縣、漢人,後改名為耶律德光)諫言,實施“以漢夷漢、沿用唐制”的政策,大量起用漢人,治理國家。使得唐代的許多立法,規制等延續到遼代。其受益者之一便是宣化葡萄。

這時候,宣化葡萄已不再侷限於寺廟內栽培,逐步地在一些大戶人家和水土較好的大北街、廟底街、觀音后街等農戶家中栽種。其果實多為達官顯貴、軍政要員、富豪商賈素享用。這方面史書和出土實物已有明證。

據《遼史.太宗紀》稱:“會同五年(公元942年)春丙辰朔,在歸化州建御行殿,受群臣朝拜……”。又同書《世宗紀》:“大同五年(公元951年)九月……壬戍次歸化州祭讓國皇帝行宮……”。可見當時,遼代的政治中心,已從內蒙古的巴林左旗,南移至歸化州。帝王,太后多行幸於宣化。在這裡建有行宮和御行殿,接受群臣朝拜,議論軍機大事,策劃南侵宋朝的大計。招待帝王太后,軍政要員的最佳果品就是宣化產的白牛奶葡萄。

1993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張家口市宣化區文保所,聯合發掘的“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幕主人張世卿、張世本、張文藻、張匡正等祭品中都存有已乾枯的葡萄籽種、核桃、粟子等。這說明在遼代宣化葡萄已被“張家世族”所享用,而且作為祭品,供奉先人,埋藏墓中,為我們考察宣化葡萄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另據宣化縣文保所介紹:1995年在宣化縣水泉鄉石峰村發現一座金代壁畫幕。雖然墓主人不詳,但墓室結構為金代無疑。墓壁上畫有彩色葡萄枝葉,足以證明在遼金時期宣化葡萄的種植已相當普遍了。

元代宣化葡萄頗負盛名

從出土實物和地下墓室壁畫證實,遼金時期宣化葡萄已在官宦人家,寺廟和部分農戶廣泛栽種,並已初具規模。

公元1206-1368年,成吉思汗滅宋、金以後統一中國。其版圖之大為歷史之最。宣化區博物館專家顧問顏誠介紹說,元代宣化葡萄種植業已相當普遍,種植葡萄的農戶逐步增多,葡萄品種和產量也有了新的提高。特別是柳川河水引進城內農戶和寺廟田園以後,加快了宣化葡萄的發展,積累了許多新的經驗。從而,致使有志之士擬將宣化葡萄向外推廣擴展。

據《元史·耶律楚材傳》記載,“元太宗時中貴可思不花奏採金銀役夫及種田西域與栽葡萄戶、帝令於西京宣德(即今宣化)徙萬餘戶充之。”楚材曰:‘先帝遺詔,山後民質樸,無異國人,緩急可用,不宜輕動,’帝可其奏。

宣化區博物館專家顧問顏誠介紹說,《元史.耶律楚材傳》中記載的事件,可能是由於當年西域地區出現災情或戰亂等,導致西域葡萄種植遭到破壞,所以才提出要將宣化的果農移民西域種植葡萄。萬餘戶中雖不都是葡萄種植戶,但不難看出葡萄種植的農戶一定相當多,並頗負盛名,連當時的皇帝都知道宣化的葡萄。

元代,積極主張推廣宣化葡萄種植經驗,擴大種植面積的代表人物當屬耶律楚材。

據《社會科學詞典》記載,耶律楚材(1190-1244),遼皇族子孫,字晉卿,金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博學多才,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醫卜之說。初為開州同知,後為左右員外郎。成吉思汗取燕後,被召用。耶律楚材主張以“制曰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開科取試士。又陳時務十策:信賞罰,正名分,給俸祿,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選工匠,務農桑,定土貢,制漕運。他任事近30年,元代立國規模多由其奠定。由此可見,宣化葡萄的發展,得益於耶律楚材的遠見卓識和“務農桑”政策的實施。根據史料的記載,很多專家推斷宣化葡萄可能在這個時候與西域新疆吐魯番等地進行了交流,使兩地葡萄事業得到進一步改善和發展。

在宣化城中觀後村的一處葡萄園內,至今還保留著近700年的元代葡萄老藤。

明清以後宣化葡萄成名於世

明清兩代是宣化鼎盛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沿長城設九鎮,宣府鎮為“長城九鎮之一”。朱元璋十九子朱橞為谷王,就藩宣府,興建谷王府,展築宣化城,開闢葡萄園,建成直達蒙俄的“張庫大道”。清朝康熙三十二年設宣化府,轄一廳、三州、七縣。宣化已成為北方軍事重鎮和商品集散地。這時的宣化葡萄不僅能夠滿足當地百姓的需要,而且還納入朝廷貢品。剩餘部分通過“張庫大道”,遠銷呼和浩特和烏蘭巴托地區。

1909年九月(宣統元年)京張鐵路修通以後,宣化葡萄遠銷於京、津等地。

同年清廷政府選送宣化白牛奶葡萄,參加在巴拿馬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榮譽產品獎”。宣化葡萄首次獲得國際大獎的殊榮。

從此,宣化葡萄名聲大振,隨著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除國內需求外,還開始向英國和港澳地區出口。同時,也極大地刺激了國農種植葡萄的積極性,使宣化葡萄得到迅速發展。據地方誌記載:民國初年葡萄種植面積已達1600多畝、6150餘架,年產量達到68萬公斤。

建國後宣化葡萄產量又創新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如春風化雨滋潤著葡萄園地和果農的心田。黨和政府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大力扶持果農種植葡萄。使得宣化葡萄的種植面積、產量創歷史新高。

據1997年版《宣化區志》載:1952年宣化葡萄種植面積為1733畝,6622架,年產量200萬公斤。1953年至1956年由於宣化地質學院、炮兵學院興建校舍,駐軍修建營房,共佔用葡萄園地300畝,挖毀葡萄1500餘架。之後連年補栽,到1977年又增至1894畝,7539架。1983年春光鄉在草帽山和教場街新開闢了兩處葡萄基地。同時,又在王河灣、宋家莊、陳家莊、下八里等村鎮擴植葡萄,到2000年全區種植面積已達到2960畝,7471架……。

很多老宣化人都記得,1988年九月張家口宣化區人民政府舉辦的第一屆“中國宣化葡萄節”。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宣化賓館和惠友飯店廚師以葡萄為主料烹製的名貴菜餚,曰“葡萄宴席”,令賓客叫絕。葡萄節期間,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支持人邢質斌在葡萄架下小的座談、採訪;戲劇大師曹禺為宣化葡萄揮毫潑墨,都使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特別是中顧委常委、肖克將軍親臨葡萄盛會,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給宣化人民留下深刻印象和極大鼓舞。從而,提高了宣化的知名度,促進了宣化葡萄產業的發展。後來,又相繼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宣化葡萄節,取得了同樣好的效果。

宣化葡萄·考古發現

海獸葡萄紋銅鏡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宣化曾經出土唐代的海獸葡萄紋銅鏡,這種銅鏡的紋飾把海獸和葡萄合在一起,再加上鳥禽花枝相應,一幅生動活潑的圖案花紋便出現了:祥雲瑞獸,翻騰鬧海,葡萄串枝,藤蔓鵲繞,優美輕快,整幅畫面幾乎沒有留下空白,縫隙間也只添了少許的枝葉和藤蔓,配以飛蝶雀鳥穿梭其中,千姿百態,欣欣向榮,富麗堂皇。而唐代出土的海獸葡萄紋銅鏡被很多人認為是宣化在唐代就已經栽種葡萄的佐證。

宣化區博物館專家顧問顏誠介紹說,海獸葡萄紋銅鏡,又稱瑞獸葡萄紋銅鏡、海馬葡萄紋銅鏡,其紋飾有外來成分。在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將葡萄等植物種子帶回長安,到了唐代葡萄已是人們普遍喜愛的果品,因此也就成了裝飾在金銀器、瓷器及銅鏡等工藝品上的紋飾。至於銅鏡中的海獸、海馬,實際上是西域的大苑馬。作為銅鏡的紋飾,海獸則是西域獅子的形象。在裝飾過程中工匠們繼承了中國傳統的裝飾技法,抓住特點,著重描寫,於是就成了現在這種似是而非的獸了。在唐代,這種海獸葡萄紋銅鏡非常流行,全國很多地方都曾出土這種銅鏡,所以宣化出土這種銅鏡,並不能作為宣化唐代就已經種植葡萄的佐證。

遼墓出土國內唯一的乾枝葡萄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張文藻墓發掘現場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張世卿墓溫酒圖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張文藻墓出土葡萄

很多年來專家學者一直在苦苦追尋宣化葡萄種植的歷史,宣化葡萄栽種的淵源,1993年,終於在遼墓的發掘中得到了證實。1993年,在宣化城西下八里村北,大規模考古發掘中,發現十餘座遼代墓葬,其中一座保存完整的張文藻墓中出土了整串,但已乾癟的葡萄,保存完好。這近千年的遼代葡萄,是到目前為止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例古代葡萄實例。

顏誠曾在《 宣化葡萄、葡萄酒考古發掘記》中這樣描述發掘現場的情景:“ 這次考古發掘有著許多重大的發現,最為驚奇的當屬7號墓張文藻墓。張文藻墓也是一座磚室墓,首先挖開的是墓道和天井,墓門被封門磚緊緊的封砌著,一切秘密都藏在墓門之後。此時的考古工作者既興奮又擔心,甚至有些害怕,興奮的是墓門後會藏這你想象不到驚奇,擔心害怕的是墓室被盜,萬惡的盜墓賊往往會把墓室內的文物洗劫一空,失去墓葬考古中的最重要的資料。一切期盼在人們心中,一雙雙眼睛緊盯著墓門。封門磚被一塊塊拆下來,一道木門呈現在人們眼前,一把鐵鎖將木門緊緊鎖住。人群中傳來竊竊私語:‘有沒有鑰匙?鑰匙在哪?’此時我剛好站在最前邊,忽然眼前一亮,木門右上角的門簪上一把生了鏽的鑰匙擺放在那裡。打開鐵鎖,人群忽然安靜了下來,大家屏住呼吸往裡觀看,木門被徐徐推開,突然人群中發出了一陣歡呼,7號墓保存完好的呈現在人們眼前。

後室正中柏木棺箱擺放在棺臺之上,棺臺前兩張供桌,兩把木椅,供桌上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瓷盤、瓷碗、油燈、水壺,瓷盤中盛放著各種水果、糕點等供品。我們小心地挪動腳步,細心地測量、繪圖、拍照、錄像。水果中的梨、桃、棗、豆蔻僅剩下籽、核、胡,板栗、核桃變成了空殼,糕點也粘連在一起難以辨認。忽然有人喊道:“看!這是什麼?”大家不約而同轉向這裡,桌上那隻躺倒的瓷瓶後面,右上角原封未動的擺放這一隻小小的白瓷盤裡,一束黑色的枝條上,幾粒乾癟的顆粒。正當大家疑惑不解之時,考古專家鄭紹宗所長端起小盤仔細觀看,‘這是葡萄!這是一千多年前遼代的葡萄!’六十多歲的老所長興奮不已。”

在古代,受交通、保鮮技術等方面的影響,葡萄這種不易儲存的水果很難被運輸到很遠的地方。正因為如此,遼墓中出土的乾枝葡萄應該就是當時的宣化所產。以往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只有葡萄籽出土,如宣化遼墓出土這樣整串乾癟的葡萄至今為止國內仍為首例,也是到目前為止國內的唯一一處孤例。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及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雞腿瓶中的葡萄酒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張文藻墓出土盛酒雞腿瓶

與乾枝葡萄同時出土的還有盛放在雞腿瓶中整瓶的液體,經過國家文物鑑定中心的鑑定,確定瓶中盛放的呈紅色液體就是葡萄酒。墓室內繪製的《溫酒圖》和《彈唱圖》壁畫中都有盛酒的雞腿瓶,特別是這幅《彈唱圖》,它所表現的是女主人閒暇之時,在聽著民間彈唱的同時,一邊吃著水果、糕點,一邊品嚐著美酒。這時品嚐的美酒,正是民間釀製的葡萄酒。這次考古發現是宣化葡萄種植史,乃至全國葡萄種植史,以及葡萄酒釀造史上的重大發現,證實遼代種植葡萄和釀製葡萄酒已在民間廣為流行。

說到雞腿瓶的發掘過程,顏誠這樣回憶道:當時發掘工作按部就班順利地進行著,忽然一隻立在牆角的瓷瓶引起了專家的注意,這隻瓷瓶寬肩,圓腹,小平底,通身施黑色釉,口部用石灰封口。這種又細又高黑釉瓷瓶是遼代的典型器物——雞腿瓶,是通常用來盛裝水、油、酒用的。瓷瓶較重約900克,拿在手中輕輕搖動,瓶內似乎盛滿了液體,大家不由紛紛猜測,是油?是水?還是酒?由於瓷瓶密封嚴密,為了保證瓶內液體不受損壞,不能在現場打開查看,這成為當時的一絲遺憾。考古發掘工作結束之後,這隻黑釉雞腿瓶被整體包裝送到了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得研究室裡,鄭紹宗所長小心翼翼打開了瓷瓶,倒出了瓶內的液體,液體呈棗紅色,顏色清純均勻,清香撲鼻。鄭紹宗所長不敢斷定這是什麼?於是他決定親自嘗一嘗。後來,據鄭紹宗所長回憶:“這棗紅色液體嘗在嘴裡有些發甜,有些發粘,似乎有一點酒的味道。”但他不敢斷言這就是酒,還要等待科學鑑定的結果。之後瓷瓶內棗紅色的液體分別取樣送到了河北師大實驗中心和石家莊酒廠檢驗室進行分析檢測。兩家檢測單位共採用了8種不同的方式對樣本進行了分析化驗,檢測結果一致認定:“瓷瓶內的棗紅色液體是含有酒精成分的葡萄製品,但酒精濃度很低,可能是時間久遠揮發所致。”換一句話來說,這就是葡萄酒,這就是一千多年前的遼代葡萄酒。這是宣化遼墓考古發掘的又一重大發現,鄭紹宗所長在第一時間裡將這一消息告知我們,他說:“這是宣化古代先民為歷史做出的貢獻,這是國內考古史上第一次發現葡萄酒實物,其意義、價值非常重大。這次宣化遼墓發現的考古成果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宣化遼墓所取得考古成就值得我們榮幸和自豪。”

宣化早期發掘的遼代墓葬中還有一例可以佐證7號墓雞腿瓶內裝的是葡萄酒。早在1971年發現的遼代張世卿墓中就有一幅繪製在墓壁上的《溫酒圖》,圖中木架上插放著三隻雞腿瓶和張文藻墓中出土盛放葡萄酒雞腿瓶一模一樣,這也證實一千多年前在遼代的宣化飲用葡萄酒已非常盛行,普通人家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已不再難已辦到,葡萄酒也不再是富人家獨享。《溫酒圖》中還反映了遼代人飲用葡萄酒的方式。

地方誌記載中的宣化葡萄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宣化縣新志》葡萄

保存下來的地方誌:《宣府鎮志》、《宣化府志》、《宣化縣誌》、《宣化縣新志》上都有種植葡萄的記載。1922年編印的《宣化縣新志》記述:宣化葡萄有三種“白葡萄,味甘皮薄,已熟者能切成薄片。赤葡萄,形似乳,土人謂之馬乳葡萄,經冬則味變。紅葡萄,色微紅,遲熟,皮厚,蒂甚長,味甘微酸。能耐冬,次年五、六月猶有藏儲者。”關於葡萄的銷售《宣化縣新志》中寫到:“關內人來販葡萄者甚多,價值愈昂,銷路愈廣。城內園地有增無幾,而北街葡萄尤為發達……。”

供大家欣賞

↓↓↓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老藤迎賓。梁國柱 攝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中外專家在宣化春光鄉考察葡萄栽培。梁國柱 攝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宣化牛奶葡萄素有刀切牛奶不留汁美譽。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摘下一串串新鮮的葡萄,喜獲豐收的果農不時開懷大笑。江浩 攝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葡萄藤下好乘涼。朱良靚 攝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城市中的葡萄漏斗架,體現了“天圓地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孫輝亮 攝

宣化有個節進入“中國農民豐收節”候選,全張家口市僅兩個……

葡萄春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