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爲什麼把「家」里有「女」叫作「安」?

古人為什麼把“家”裡有“女”叫作“安”?

《詩經·桃夭》中更是描繪了一個如桃花般美麗的女子出嫁時的情景,其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則反映了古人家無“女”不成的觀念。在儒家倫理看來,也是先修身,齊家,然後才是治國,平天下。而成家始於“婚”,婚姻的本質是家中有“女”,如果沒有女主人,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家庭,因此家中有女人方為“安”。

“安”經常與“寧”連在一起用,家中有丁方為寧,男女俱全,於是享福得安寧。這其實是古代農耕社會的真實寫照。古代家庭產生後,男耕女織,缺一不可。男主外,女主內,有男在家,可以決定家中大小事宜,方得寧靜;有女在家,負責一家人的飲食起居、照顧孩子,方得安適。而一個缺少女子的家庭,無論如何都是很悲哀的,難得“安”。一個家庭男女角色不可或缺,因此“安寧”二字也就很少分開,成了生活的常見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