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里提到的国民党军队派留学生去德国学习,真的有可能发生吗?

化骨绵掌6


事实如此,黄埔一期毕业生就有好几个在德国陆军大学或指挥学院镀过金,比如后任海军总司令的桂永清、号称“书呆子”的第12兵团司令黄维、因长沙文夕大火被枪毙的酆俤、以及胡宗南的军事副手李铁军等等,其中黄维未及毕业便被紧急召回国内,在淞沪会战中火线接任第十八军67师师长。



李铁军可能诸位不太熟悉,其实是胡宗南军事集团的重要角色,在第一军系统内胡宗南每升一格,接班的必然是李铁军,一如陈诚和罗卓英的关系,解放战争中任第五兵团司令,在豫西战场惨败于陈赓将军之手,从此一蹶不振。

黄埔二期比较出名的留德生自然是“邱疯子”邱清泉了,在选送留德学生体检时,由于相貌过于丑陋被刷了下来,大约是怕有辱“国军形象”,急得邱清泉致信蒋介石亲自过问才得以获准。

(蒋纬国和德国教官)

自1927年蒋介石与苏联翻脸并中断军事合作后,留学日本军校曾经时髦过一段时期,但1928年的“济南惨案”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让蒋介石深感日本的威胁和不靠谱,转而寻求与德国的军事合作。德国为了自身利益也积极配合(秘密扩军),在军事思想、制度和武器装备等领域开始深度交流,中央军部队配备德国顾问,中央军校改为德国教官,“德械师”逐渐编成,自然而然的,国民党方面也开始选拔嫡系部队的少壮军官赴德学习军事。

最先选派的是黄埔前三期的精干人员,尤其是暂时没有作战任务的骨干军官,以作为高级军事人才储备;在黄埔军校迁来南京成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后,从1933年起正式选送优秀毕业生赴德深造,曾经一次性派遣20名学员,当然,这种公费留学国民政府承担的开支也不小,不可能数量太多。



《雪豹》中周卫国从中央军校毕业后再去德国留学,就是借鉴了这段历史,在德国还遇见了后来的对手竹下俊,确实,日本也选送了一批军官去德国深造,比如那个在黄土岭被干掉的阿部规秀。

也有部分非黄埔系军官被选送德国进修,比如胡宗南手下“天下第一旅”(整编旅)的旅长黄正诚中将,原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也被推荐前往德国陆军炮兵学校留学,号称“百战百胜将军”,1947年同样被陈赓围歼并生俘,再加上淮海战役吃亏的黄维,陈赓大将简直就是“留德生”杀手。



来头最大的当然是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1936年西安事变之前作为蒋百里副官访问德国,第二年进入慕尼黑军校学习,学制总共三年,期间曾经三次被纳粹狂人希特勒接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加入德国军队实习参加了入侵捷克。

不过蒋二公子1939年又留学美国,接受了一年的装甲兵学习和训练,知识都学杂了。



(蒋介石和蒋经国)

但是从反馈的情况下,留学德国的黄埔生和后面的中央军校毕业生并不怎么刻苦,两国军队巨大的文化、科技和理念差异,也使他们所学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国內战场,反而丧失了最宝贵的实战锻炼机会。比如桂永清在兰封会战中惊慌失措、酆俤当个警备司令都不合格、黄维在战场上一味教条等等,表现都差强人意。

倒是邱清泉作战还有些特点,战绩也算不俗,但勇猛有余而计谋不足,解放战争中几个兵团同在中原逐鹿,相比始终在一线作战并未留洋的胡琏,反而落于下风,打仗这玩意儿,绝不是拼学历的。


度度狼gg


这一点是真实的,国民党军中,外国军校毕业的军官不少,其中最多的是留日的,其他各国都有,包括苏联的,蒋介石就曾经在苏联学习过一段时间。

从清代到民国,中国从近代国家到现代国家的进化过程中,军事现代化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向海外派遣留学生早就有,北洋水师的各个主力舰的舰长或者叫管代除了在福建船政学堂学习以外,都在英国接受过海军军校的培训。这些中国人和后来日本海军各个舰长是同学。

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一方面各地大量编练新军,不过这时候大都是请外国的教官,同时也有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的,这时候大都去的是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和法国这种传统的陆军强国,不过由于费用高昂,留学生不多。

而到了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留学出现了一个高潮,留学的对象是我们的东邻日本。日本战胜俄国,现在说的就是强盗在中国家里干架,中国还得保持中立。但是通过日俄战争,事实上是告诉了大家,一只有色人种组成的军队,只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使用优良的武器是可以打败由白人组成的军队的。尤其是这支军队曾经战胜过拿破仑。

在这时,中国的留学生去日本留学的非常多,一个是日俄战争的影响,还有一个是日本近,留学费用便宜。

国民党军军官中,有三个主要的派系黄埔系,保定系,还有就是留日系。日军后来在中国的出色情报工作和这时候建立下来的人脉关系有关。阎锡山和土肥圆,板垣征四郎什么的都是同学。

到了蒋介石上台,军事顾问大量使用德国军官自然又把国内的优秀青年军官送到德国培训,其实不止德国也包括法国,像廖耀湘就曾经到法国的圣西尔军校镀金,蒋伟国更是参加了德军进军奥地利的行动。这两位是最有名的两位,而孙立人则是美国的军校毕业,不过美国军校当时在国际上并不出名。

而到了1949年建国时,刘帅创办南京军事学院,很多教员就是原来的留学生,刘帅当时就提出这些留学生学习了各国的军事思想,现在给我们的学员上课,可以开阔学员的视野,对于学员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有痰


国民党有没有向德国派遣留学生?

这个是肯定,具体去了多少人,去了几批纵横没有查到相关资料,但是大名鼎鼎的国军名将,邱清泉就是留学德国陆军大学深造的,邱清泉1934年5月参加留德考试时一共有九个人,邱清泉考第一,但是这九个人不一定都去,老蒋对去德国留学的人要求很高。

比如这个邱清泉,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是特别奸诈,实际上邱清泉除了和老蒋是浙江同乡,黄埔二期外,邱清泉文化水平特别高,在考入黄埔之前就读于上海大学社会系,是个正儿八经的文化人,属于投笔从戎的典型。

正是因为文化高,回国后邱清泉写了留德报告,建议进行现代化国防军的建设,后来更是写了《教战一集》《教战二集》《建军从论》等军事著作,深受老蒋的欢喜,要是找一个吊儿郎当的人去,岂不是一事无成。

所以,国民党军队是有到德国留学深造的。

为什么会选择去德国留学?

之所以国民党会派遣留学生去德国学习,跟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有很大关系,北洋政权时期中国和日本走得比较近,派遣留学生的方向主要是日本,以建的军校来说,北洋建的保定军校是学习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而广州的黄埔军校则是学保定军校,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中很多人几乎一大部分人都是留日回来的,包括大军阀阎锡山、孙传芳、唐继尧等,就连老蒋也是在日本留学回来的,只不过是振武学校,比日本陆士还差了一点。

但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骤然紧张,老蒋从心底里又是一个臭日分子,所以逐渐减少和停止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行为,当然,中国的黄埔军校后来办的也不错,不一定非得要留学的,以前是留学回来就能谋个好差事,现在是没有黄埔为跳板,即使像孙立人这样留学美国军事名校的刚开始回国都加入不到正规军,而是在宋子文的税警总队中任职。

所以,在国民政府时期,能够公费去留学的,只能是在黄埔生中选,黄埔一期的桂永清、黄维也都有留德经历。

但是选择德国则是因为当时中德是蜜月期,在此期间,中国从德国购置了大量的德国装备,老蒋还要打造60个德械师,顾问也都是德国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派遣一些留学生到德国很正常,而且中德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晚清李鸿章出使欧洲的时候,还亲自去拜访了俾斯麦,中国想要学习的对象一个是日本,另一个就是德国,当不能跟日本学习的时候,那就得跟德国学习。

《雪豹》中的周卫国绝对不够留德的级别

当然,亮剑中的周卫国是不可能够级别去德国留学的,因为周卫国是黄埔九期。

黄埔前几期都是半年或者一年学制,到黄埔第八期的时候因为学习德国军事教学改为三年,黄埔九期因此也是三年,从1931年5月入学到1934年5月毕业。

按照《雪豹》中给的梗是,周卫国是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随后被派遣德国,其实你一推时间就发现,周卫国可能去留学的时间,跟邱清泉留德的时间差不多,邱清泉是1934年5月参加留德考试,7月前往德国,1937年毕业回国。

但是黄埔九期的和黄埔二期的一起出国留学那就有点扯淡了,国民党最讲究论资排辈,黄埔六期之后还真没听出过什么名将。

而邱清泉参加留德考试之前军队职务1931年就是上校团长,1933年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训练处任少将处长,也就是说,邱清泉已经可以称少将,按照时间来推算正好是周卫国在黄埔九期时的教导人员。

老蒋不会愚蠢到让老师和学生一块到德国去学习吧?!


史论纵横


有!蒋介石的养子蒋纬国就是在德国学的军事!主攻坦克战术!淮海战役他指挥的坦克旅被共产党的军队被包围,据说这位蒋二公子把其它坦克的剩余汽油都集中给了自己,再加上我军当时也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才使蒋小二得以逃脱!但他率领的坦克旅几乎被全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