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真的搞懂「賦能」了嗎?

最近總有夥伴們提“賦能”這個詞,尤其聽組織裡的高管和培訓負責人提的比較多。在寫這篇文章之前,也特意找了幾位熟識的HR、管理者,詢問了他們對於“賦能”這個詞的理解。很多夥伴認為賦能等同於賦予激情、提升能力,亦或者乾脆理解為“賦予能夠做……的知識和技能”。

夥伴們的理解不能說是錯的,但從組織發展角度來看,這樣的理解或許有些簡單和片面了。

毋庸置疑,當前管理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最大限度發揮人們的潛能,讓團隊成員齊心協力,實現組織目標。因此,管理者要考慮的就不僅僅是通過培訓、激勵等手段,促進個體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在組織層面,構建相應的平臺,幫助每一個團隊成員發揮潛能,提升效能。

德魯克說管理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效率。效率細分一下,又可以分為勞動效率、組織效率和個人效率三個部分。在組織發展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實現勞動效率的最大化;通過專業化授權、職責劃分來保證組織效率;通過激發意願、挖掘潛能來達成個人效率;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追求組織效率的同時,管理者還必須認識到,當下組織發展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快速適應不確定性的基礎上,保持和提升持續改變的能力。因此,對於組織成員的“賦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尤其是當組織面臨一個多元化的、多變的、不確定的外部環境時。管理者需要認真思考如何構築一個面對未知衝擊不會崩潰,還可以在衝擊中獲得利益的組織體系。以保證組織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市場中持續發展。

這樣的組織體系,應該具備以下的特點:

  1. 有統一的、一致性極高的共同意志(包括但不限於戰略目標、價值追求等等);
  2. 信息足夠開放與共享;
  3. 有足夠信任的授權和決策機制;讓那些知道最多信息的人做決策,而不是等著那個拿圖章的人;
  4. 讓組織內部流程變的更短,使行動速度變得更快;
  5. 管理者把注意力放在流程監控上,保證快速而有效,而不是放在決策本身;

因此,從組織發展的角度來看,“賦能”也至少應該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

其一,針對組織效率提升而言。賦能,要考慮如何構建良好的信息共享環境、貫徹共同的戰略意志、合理的授權、決策機制與流程的改變等等,以此來應對不確定的外部市場環境,推動組織持續的發展。

其二,賦能還需要通過相應的形式,比如培訓、激勵、願景構建等方法,幫助員工提升能力、激發願望、挖掘潛在能力。

單純從培訓和激勵的角度來理解“賦能”的概念,有一定片面性。同時也應該看到,期望通過個人效率大幅提升而改變組織效率的思路,往往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畢竟組織效率的提升與改善,會更多地受到目標一致性、信息分享狀態、決策流程機制、協同合作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

所以,在管理者提到“賦能”的時候,更多的還是要考量,如何從構建信息分享的機制、管理者從決策者轉化為決策的支持者、從長流程變成更加高效的短流程、從指揮和控制的環境轉化為支持、寬鬆的環境。最終使團隊成員在大目標明確與一致的情況下,通過逐步授權、責任分擔的方式,推動團隊成員自主決策,建立真正有效的組織體系。管理者唯有儘快適應這一過程,並推動這一過程的轉變,並在其中尋找到組織內部的平衡點,才可能真正提升組織效率,達成賦能的目標。

管理者們需要知道,對於賦能的理解,不能簡單的停留在通過活動或培訓,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提升員工的技能,就完成了所謂的“賦能”。而是要從系統思考的角度出發,從目標統一性、組織設計、授權、決策、部門間融合協同等維度,提升組織適應不確定性,持續應對變化的能力。這在很多組織中,會是一個重新塑造領導角色、領導力的艱困過程和挑戰。(全文完)


歡迎你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評論,也歡迎你分享轉發~,期待你的互動!

HR新知派,給你最專業最地道的人力資源管理知識、技能和資訊。歡迎關注訂閱,第一時間獲取最新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