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千年技藝 探訪欽州「名片」

感受千年技藝 探訪欽州“名片”

感受千年技藝 探訪欽州“名片”

感受千年技藝 探訪欽州“名片”

感受千年技藝 探訪欽州“名片”

提起陶瓷,或許大家的心裡只會想起江西的景德鎮,然而在廣西還有一個地方被稱為“中國的坭興陶之都”,它所產的陶器,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古樸、素雅的風格,獨成一家,並紛紛得到世界各地收藏界的追捧。

一千多年陶藝文化

坭興陶以欽江東西兩岸特有紫紅陶土為原料,東泥軟為肉,西泥硬為骨,按軟六硬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撐方為上品。因其深藏於山腹地層。天然潔淨、泥質細膩。綠色環保,且含有鐵、鋅、鈣、鍶等十幾種對人體有益的豐富礦物質。

成品後的坭興陶器古色古香、光潤柔和、音質鏗鏘、耐酸耐鹼、絕無毒性(鉛鎘釋出量為零),它獨具透氣而不透水的天然雙重結構使得器皿內氧分充足,有利於食物長久儲存。早在民國期間,欽州的坭興陶與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陶、四川榮昌陶並稱“中國四大名陶”。

據歷史文獻記載:“我欽陶器,諒發明於唐以前,至唐而益精緻。”這表明在隋唐時期,欽州早已有製陶作坊,工藝已經趨於成熟。民國九年(公元1921年)城東山麓發現逍遙大冢。內藏陶壺一隻及高四尺餘陶碑一方。鐫字千六百餘言,經考證,始知乃唐開元年甯越郡(即現欽州市)第五世刺史寧道務墓誌,可見欽州製陶歷史之久遠。

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廣西考古隊在欽州市也發現多處隋唐時期的古陶窯遺址。傳至清朝咸豐年間,欽州陶器發展鼎盛,坭器得以廣泛興用,故得名”坭興”。現今香港、澳門上海等地的“欽州街”皆因坭興陶的流傳而有此命名,欽州坭興陶一時威名遠播海內外。

“窯變”藝術中國一絕

坭興陶的“窯變”藝術在國內陶瓷行業中絕無僅有,藝術品位極高,故有中國一絕”之稱。欽州特有的陶土,無需添加任何陶瓷顏料。在燒製過程所產生的“窯變”是無釉坭興陶的一大藝術特色。

在長達八十米古龍窯中,當爐盤上升到1200度的臨界點時,部份的胎體開始發生竄變現象,並自然形成各種斑斕絢麗的色彩和紋理。但在手工打磨表層氧化物後才能發現其真面目,如天藍、古銅、虎紋、大斑、墨綠等意趔不到的諸多色澤,可謂火中求寶。難得一件,一件在手,絕無類同”。

坭興陶的窯變,要達到最高境界的藝術效果,還必須要通過工藝設計造型。畫欽州坭興陶製作工藝是世代相傳的,藝人們利用具有很強可塑性的泥質,在器皿坯體上雕刻詩文和繪畫,詩文內容高雅,繪畫主要以山水花鳥為題材,富有中國畫白描風格,集春暖、夏綠、秋紅、冬寒之靈氣於一體,盡顯色彩變化之奧妙。

坭興陶土質奇特,在裝飾藝術上採用傳統雕塑技法,純手工製作、工藝精美、器型變化多姿,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自清咸豐年間以來的150多年間,欽州坭興陶技工、藝人人才輩出。車工前輩有顏非、顏六、黎昶昭等;刨工前輩有符春華、黃廣益、李真愚等;雕工前輩有黎昶春、範念堂、李四達、黎啟銓、潘鏡光、李照允等;燒窯工有盧大、顏七、莫三等。

坭興陶的復興之路

從唐宋時期到民國初期,欽州坭興陶均以民間作坊形式生產,繁盛時作坊逾40家,但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全面停業。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為了使坭興陶的技藝不失傳,積極對當地的製陶遺址進行保護並挖掘相關文化。

創立於1956年的廣西欽州坭興陶藝有限公司,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的坭興陶生產企業,當時叫“欽縣坭興陶藝生產合作社”,由老藝人李四達創建。為了拯救併發揚光大欽州坭興陶,2000年改制重組時,廣西欽州坭興陶藝有限公司尋找廣西最有名望的工藝美術專家,進行工藝突破和創新,在坭興陶歷史發展、傳統技藝、品質特色和實用功能等方面進行立項研究,走出了一條“產、學、研”一體化聯合研發的道路。

早在1915年,欽州藝術坭興陶製品首次出國參展,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2006年,作品“高鼓花樽”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傑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2008年坭興陶燒製技術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坭興陶產品被國家確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3年,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正式授予欽州“中國坭興陶之都”稱號,坭興陶成為廣西的文化使者和欽州的城市“名片”。

欽州坭興陶古樸優雅,具有透氣不透水的天然雙重孔結構,有利於食物的長久儲存。2013年11月,廣西欽州坭興陶藝有限公司的“古安陶藝”牌坭興陶,獲得廣西商務廳授予的“廣西老字號”稱號,成為開拓和弘揚中國坭興陶傳統文化技藝的重要一員。

(廣西商務廳流通處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