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红河|弥勒:民族团结凝心聚力 经济发展共赴小康


说起弥勒的少数民族,大家都会想起彝族中的阿细支系,以及以阿细彝族风情为特色的可邑小镇,它不仅是国家级4A级景区,也是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近年来,弥勒市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程,狠抓落实,不断建立一个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全面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踏上新台阶。

正值烟草成熟的农忙时期,妻子一早就外出务农,石家忠则利用上班前的一点空余时间打扫起了屋子。

通过当地的易地搬迁政策,石家忠一家刚从破旧的砖瓦房中搬到了宽敞、舒适的新居。这里离石家的烟草地很近,属于西三镇可邑村管辖。

2公里以外,就是弥勒市著名的民族风情特色小镇——可邑小镇。2015年以后,石家忠就不再外出务工,踏踏实实地在小镇中做一名保安,一边守护家乡的山水,一边改善贫苦的生活。

西三镇可邑村村民石家忠:2015年我开始在城投公司工作,还有养猪、种植(烤烟),平均一年的收入就是两万多,2017年我们家就脱贫出列了。

可邑古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也是彝族“阿细跳月”与创世史诗《阿细先基》的发源地和盛行地。全村199户737人中,99.6%的村民都为彝族中的阿细支系。

2014年,可邑村以入股的方式联合云南城投集团正式开始可邑小镇项目建设,总投资6.28亿元,打造一个以阿细彝族文化为主的特色小镇。三年后,可邑小镇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8年上半年,小镇共接待游客31.82万人,增长35.48%,实现旅游收入达到526万元,增长12.81%。可邑村原有的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标脱贫出列,村里的每家每户都享受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带来的民生福利。

西三镇蚂蚁村党总支、村委会主任曾虎龙:现在我们村60岁以上(老人)在我们当地的乡村医院这里看病是免费的。(村集体收入)还有一部分拿出来,给村里的在校大学生每年补助1200元,还有整个村的村民医保也是(村里统一交),每人180元。

现在的可邑小镇,以它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不断吸引着外地游客,同时也以其良好的商业前景成为了当地凝心聚力,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

常有亮,家住西三镇麟马村,也是一名阿细彝族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听说了隔壁可邑村的特色小镇项目后,他立刻意识到,这将会是一个在家门口赚钱的好机会。凭借自身的钻研和弥勒市的推荐学习机会,常有亮很快在可邑小镇里经营起了玉石生意,2017年,仅这一项的年收入就达到了三万元以上。

西三镇麟马村村民常有亮:比打工划算多了,这些自己打磨出来的玉石,想来卖就卖,不想卖的话在家里休息两天也可以。

收入有保障,工作时间也灵活。像常有亮一样来到可邑小镇谋生的附近村民越来越多,以特色小镇为中心,可邑村将周围的各族群众紧紧地团结到了一起。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自2013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弥勒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积极创新民族团结宣传载体,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以民生保障和改善为目标,紧抓团结,加快发展。

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程”为抓手,弥勒市把示范市创建工作作为全市“一把手工程”“普惠工程”和“凝心聚力工程”来抓。五年来,全市共投入民族专项资金三千九百多万元,着力打造民族进步团结进步示范典型。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29个,其中,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17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个。西一镇红万村、西三镇可邑村、巡检司镇下高甸村先后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中,西三镇可邑村还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弥勒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彭涛:自2013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以来,全市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创出特色,三年巩固提高”的工作思路,通过建立领导责任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目标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协调合作机制和舆论宣传机制,多措并举,推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有利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P1155114-0155

回顾历史,民族团结来之不易;立足当下,各兄弟民族苦尽甘来,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在新时代的道路上,弥勒必将奋勇前行,用实际行动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新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