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洲文化鄉村振興紅色文化培訓:光碟行動,愛惜糧食

“光盤行動”,是2013年十大新聞熱詞,其意在警醒世人“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希望人們找回對於糧食的溫暖與敬意。

據統計,每年全球約有13億噸糧食在整個食物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中被浪費掉,這相當於投入農業生產的14億公頃土地和2500億立方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白白浪費了。

成都黨性教育注意到一則2013年至2015年的調查數據,表明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食物浪費意味著大量水、能源、土地以及生產資料等資源的無效消耗,以及增加水體汙染、土壤汙染、溫室氣體排放等額外的環境負荷。

對此,商務部、中央文明辦曾聯合發出通知,推動餐飲行業厲行勤儉節約,引導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生活、反對鋪張浪費。到2017年,全國各地都掀起了“光盤行動”的熱潮,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成都黨性教育注意到,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財政每年用於公款招待的金額不在少數,大吃大喝、公款吃喝現象普遍嚴重,因此造成的鋪張浪費數額巨大。普通民眾對於這種公款吃喝現象深惡痛絕。“光盤”行動之所以得以廣泛傳播,一方面體現了人們對請客吃飯時造成的鋪張浪費的理性迴歸,另一方面,這項活動也與國家嚴打貪汙腐敗,杜絕黨內不良作風以及移風易俗開展新風尚的大思想不謀而合。

國洲文化鄉村振興紅色文化培訓:光盤行動,愛惜糧食

7月中旬,在國州文化的組織策劃下,成都某事業單位開展了一場“光盤行動,愛惜糧食”的企業黨建培訓,課程圍繞著新農村建設,對中國的農村、農業和農民“三農”發展做了回顧總結,針對現下廣大農村中存在的普遍性的問題,從經濟、政治、文化、生態以及國防和黨建方面,對鄉村振興工作做出部署,強化單位內的黨性教育革命傳統教育

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說吃穿不愁是美好生活的開始,那麼,勤儉節約就是對美好生活的最長久的保障。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在物質充裕的今天,很多人淡忘了勤勞節儉的可貴品質,這是十分可怕和危險的。中國雖然以地大物博著稱,但基於“此消彼長”是自然發展規律,經濟的增長,必然會以資源的消耗為代價。

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唯有珍惜和節儉才能夠積累我們的資源,積蓄力量,有序發展。

關於這一點,黨的十九大報告多次予以強調。無論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還是“加強廉政建設”無一不與節約息息相關。十九大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加強黨性修養與黨性鍛鍊,增強組織觀念,傳承紅色文化基因,走好新時代萬里長征;要牢牢繃緊廉政這個弦,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清正廉潔,掌好權,用好權,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著力抓好家教家風,始終保持拒腐蝕、永不沾的公僕本色。

人人都能做到節儉,關鍵是要樹立這樣的意識和觀念。中國的人口基數大,提倡節儉、剎住浪費的歪風刻不容緩。浪費物品、奢侈攀比,非但不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還將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商朝“酒池肉林”的前車之鑑必須要牢記,晉朝王石鬥富的慘痛教訓足以為誡。

負責此次紅色拓展培訓的國洲文化鄧老師認為,樹立“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觀念要從一粥一飯上突破,加強飲食知識和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培養規劃意識和節約意識,以勞動為榮,以節儉為美德,對自然更敬畏。

敬畏自然、保護生態環境,這也是十九大提出的國家發展戰略。鄉村振興免不了要與自然打交道,在這一過程中,發展與保護如何兼顧?中央提出了“三不、兩零、一全”的發展目標,即“耕地數量不減少、耕地質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採,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秸稈、畜禽糞汙、農膜等農業廢棄物全利用。”旨在優化農業主體功能與空間佈局。

同時,實現鄉村振興還需從資源利用、產地環境、生態系統、綠色供給等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將農業綠色發展總體目標細化為到2020年的具體目標和到2030年的遠景目標。

要圍繞解決資源錯配和供給錯位的結構性矛盾,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建立農業生產力佈局、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利用管控、農業綠色循環低碳生產等制度和貧困地區農業綠色開發機制。

在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上,建立耕地輪作休耕、節約高效農業用水等制度,健全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

在產地環境保護治理上,緊扣農業投入品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問題,建立工業城鎮汙染向農業轉移防控機制,健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制度,完善秸稈、畜禽糞汙等資源化利用制度,建立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制度;

在修復農業生態系統上,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與恢復,加強水生生態保護修復、林業和溼地養護。

此外當天的紅色文化培訓還就鄉村振興如何因地制宜發展以及如何全面規劃盤活空心村等議題進行了討論學習。(責編:國洲文化成都黨性教育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