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林業故事」持「槍」入沙地:治沙勞模王銀吉

「最美林业故事」持“枪”入沙地:治沙劳模王银吉

王銀吉在瞭望臺上察看 新華網 陳延特攝

“大風一起不見天,沙騎牆頭驢上房,一茬莊稼種三遍,大風絕收小風欠。”上世紀八十年代, 位於武威市涼州區的長城鄉就是這般環境,這裡背靠騰格裡沙漠,少雨風乾,農戶們要與沙漠爭地。剛長出的莊稼,不是被風沙壓倒,就是被連根拔起,眼看沙子一步步侵蝕著良田。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實施,讓31歲的王銀吉決心向沙漠發起“挑戰”。

「最美林业故事」持“枪”入沙地:治沙劳模王银吉

王銀吉夫婦給記者演示沙地種植方法 新華網 陳延特攝

近20年來,王銀吉帶領著一家7口,手持“沙木槍”不斷深入騰格裡沙漠,義務治沙造林近8000畝,栽種喬灌木700餘萬株,累計投入近百萬元。在王銀吉的帶動下,附近百餘戶村民也投入到治沙隊伍中。如今,眼前這片沙地已是滿目蔥蘢,由花棒、梭梭、榆樹、沙棗樹等植物組成的“綠色城牆”阻擋住了沙漠前進的腳步。

「最美林业故事」持“枪”入沙地:治沙劳模王银吉

這是經不斷改進後的新“沙木槍” 新華網 陳延特攝

在沙地種樹談何容易!王銀吉告訴記者,1999年剛剛開始治沙的時候,他沒有任何治沙經驗。第一天種下的樹,第二天不是被風沙吹倒掩埋,就是被連根拔起,忙活一年植被的成活率也僅有10%。

王銀吉不甘心,他四處取經,沒事就盯在沙漠裡,觀察流沙和風的走勢,研究哪裡能種樹、栽草。經過不斷地摸索,他自己發明了“沙木槍”,用它可以將植被根部扎入沙地50-60公分以下,不僅讓植被紮根更深,也避免了翻動沙土造成的水分流失。第二年,植被成活率提高到了70%以上,成功治理了四五十畝沙地。

「最美林业故事」持“枪”入沙地:治沙劳模王银吉

“地窩鋪”內的房間 新華網 陳延特攝

為了更好管理沙區林木,防止被其他牧民放牧啃食,王銀吉直接將家搬進了沙漠。在沙地上掏了個約2米深的“地窩鋪”,一年到頭基本每天都駐守在這裡。這一住就是8年。“每天被子和枕頭上都有一層厚厚的沙土。”王銀吉向記者描述。

「最美林业故事」持“枪”入沙地:治沙劳模王银吉

當年為了治沙建的“地窩鋪” 新華網 陳延特攝

沙漠裡沒有水,他賣掉了家裡的牛羊買了兩頭駱駝。從村裡到“地窩鋪”來回3公里,他就這樣每天牽著駱駝運水、樹苗和稻草。一天來回三四躺,一趟就要兩三個小時。他說,為了節約用水,都用碗給樹苗澆水,讓水全部滲到樹窩子裡。

「最美林业故事」持“枪”入沙地:治沙劳模王银吉

王銀吉當年治沙時所住的“地窩鋪” 新華網 陳延特攝

王銀吉說,經過幾年探索,治沙開始初見成效。2003年涼州區政府鼓勵各鄉治沙工作,提出要“想幹!快乾!大幹!”。王銀吉受到鼓舞,決定要擴大治沙面積。在維持基本生活的基礎上,他把每年牧養牛羊和種植莊稼所得的收入,全部用在了治沙上。到了2004年,累計治沙300餘畝。

「最美林业故事」持“枪”入沙地:治沙劳模王银吉

提到去世的小兒子時,王銀吉眼泛淚光 新華網 陳延特攝

王銀吉就這樣一門心思地悶頭治沙。村裡很多人無法理解,覺得他“太傻了”,把這麼多錢扔到沙裡。他也常常望著自己的林區出神,責問自己治沙到底為了什麼?

2005年,因為全家在他的帶動下一直忙於治沙,他的小兒子因生病治療不及時而不幸去世。王銀吉說,在彌留之際,小兒子對他說:“爹,你一定要把沙治住,治得綠綠的!。” 小兒子的話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力量,從而決心要跟沙漠“幹”到底。他說:“如今樹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的小兒子。”

「最美林业故事」持“枪”入沙地:治沙劳模王银吉

王銀吉在林區巡視 新華網 陳延特攝

如今,因為王銀吉19年來的堅持和付出,用實際行動改變著家鄉的生態環境,把自己的汗水和心血無盡地灑向荒漠,他不僅獲得了村民們的認可,也贏得了全社會的尊重。先後獲得各類表彰10餘次,2010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最美林业故事」持“枪”入沙地:治沙劳模王银吉

王銀吉走向林區深處 新華網 陳延特攝

如今50歲的王銀吉,依舊手持“沙木槍”戰鬥在抗荒漠化一線上。王銀吉說,接下來他還要努力學習借鑑林下種植、養殖等新技術,走好治沙又致富的新道路,計劃在5年內治理沙地達到1萬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