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剧里面,按雍正的雄心能打开国门,接受西方科技吗?他的思想是很超前的吗?

万品良


第118期总680期

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朝代,祖孙三代拧着劲干,有着不同的施政纲领和不同的理念造就了不同的时代!

有清一代;圣祖仁康熙皇帝是以“仁孝”治天下,在位六十一年他的丰功伟绩数不胜数,不到万不得已不开杀戮。最后接近六十岁时,活生生让儿子们气死了!


【康熙与太子师父王掞说笑】

清世宗雍正皇帝于康熙六十一年继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以“宽严”治天下,恰恰与他的父皇康熙皇帝治国理念相反,对待臣下有时候“宽”的无法无天,甚至关怀到臣下的父母、妻子、儿女的健康以及臣下的身体健康。

雍正皇帝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敢于向既得利益集团挑战,打破祖制,推行新政,大胆启用新人,勤政为民,在位时间短,只有十三年活活累死。


【戴假发的雍正皇帝画像】

清高宗乾隆皇帝,执政六十年,太上皇三年。乾隆帝的好大喜功是人人皆知的事,他的治国方略就是“文治武功”,一心一意想当一位“十全老人”,反正老子“雍正皇帝”驾崩后留下了这么多银子,祸害干净拉倒,典型的纨绔子弟。

那么康熙皇帝执政期间的后期由于年龄的增长,使康熙皇帝倦政造成了国库空虚,吏治腐败严重。雍正皇帝接手后以积极的新思路创造了奇迹;雍正帝成功了。



【雍正皇帝积极推行新政】

雍正皇帝和他的团队把中国古代文明推向了极致:“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国民生产总值直线上升,国计民生得到了改善。

但雍正皇帝却不许国人出海与外国人贸易,设置障碍,声言"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

不过后来,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对海禁有所放宽,但仍加以种种限制。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

【那时候的大清版图】

在当时;西方先进国家正在鼓励海外贸易,而中国即使是杰出的君主也缺乏世界眼光,限制民众对外交往,因此成为闭关锁国资源最大的且又落后的大清王朝。

在雍正王朝,那时候的世界都在崛起,哪怕是东南亚一些岛国都在吸引着沿海地区的国人外出输送劳动力,可是雍正皇帝还是没有开动脑筋,对外贸易一直还是停滞不前,说明了雍正帝的首旧思想严重,可那时候雍正皇帝已经接触了国外的一些艺术品。


【清代沿海地区的发达景象】

查遍清史,就是在乾隆时期也由于对外商业贸易上,乾隆皇帝也闹出了很多笑话,乾隆原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后来的鸦片战争就是由此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无穷!清宗室、史学家昭梿说:“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余尝闻内务府司员观豫言,查旧案档,雍正中惟特造风、云、雷、雨四神祠,以备祈祷雨旸外,初无特建一离宫别馆以供游赏。故当时国帑丰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


日尧居k古史


《雍正王朝》 里的雍正确实是一位胆识非凡,勤奋节俭的皇帝。

康熙王朝后期,国库空虚,吏治腐败,官僚贪污成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雍正继位后,运用强硬的政治手腕,清理官员国库欠债、摊丁入亩、火耗規公、改土归流、废除贱籍,等一系列改革。充盈了国库,改善了民生,缓和了阶级矛盾。串起了整个康乾盛世。



其实对西方先进科技产品的运用在康熙皇帝就开始了,最著名的当属:康熙得了疟疾,太医束手无策,最后还是用西药奎宁治愈了。《雍正王朝》中雍正在工作中也戴个眼镜等。要说雍正的思想确实是超前的,废除贱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不就是后来“三民主义”中民权的主要内容“人人平等”的前奏吗?

雍正的这一系列改革,说到底只是为了加强封建集权统治,保证国家机器平稳运行,在他的骨子里压根就没有打开国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念头。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在他眼里那些个眼镜之类的西方科技产品只不过是个“淫思巧机”罢了。天朝地大物博,蛮夷有的我们都有。其次,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里,重农抑商,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就没有多少运用价值。再者,还是当时的中国,官学也只有为统治者服务的“四书五经”,没有那一套专门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也就没了打开国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动力了。最后还是西方的工业文明还没有,没有大宗海外贸易的条件。当然了,假如雍正看到:打开国门,伴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一起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那么打死他也不会打开国门了。



陈284297381钱塘潮


这个问题的答案用两个字来回答,就是“不能”!用三个字,就是“不可能”!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分析过。

我们先说雍正的思想是否超前。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从明朝后期开始,西方的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相对先进的技术。由于我国一直以来以农业为国本,因此在科技道路上走的是经验型路线,即根据先人的经验得出科技成果,比如火药、农历等;而西方则正相反,西方科技道路走的是科研型路线,即通过不断试验得到新的成果,比如黄色炸药、钟表等。

毫无疑问,西方的技术水平相对于清朝而言是较为先进的,所以对清朝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好在清朝前期的皇帝相对开明,康熙在学习四书五经的同时,也在不断接受西方的新技术。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请了西方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光听讲解天文学的书就有100多本。

清朝前期,大量传教士进入皇宫,成为宫廷的重要成员,他们的到来对清朝皇室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案例就是汤若望建议顺治将皇位传给玄烨,成就了康熙大帝。康熙年间,曾经派遣传教士随同大臣索额图赴尼布楚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可见康熙对传教士的器重。

对传教士器重的同时,是康熙不断接受西方技术,使自己的造诣得到了很大提升。康熙作为雍正的父亲,对雍正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雍正可以说思想也是十分超前的。

这里的超前,是相对于其他被愚民的广大国人来说的!

正是因为超前的精神,所以雍正继位后开始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了清朝的发展!

我们回到正题:如果雍正打开国门,能否接受新思想?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即:

一是清朝真的闭关锁国了吗?

二是雍正打开国门真的能接受到西方科技吗?

我们仔细来看,静夜史认为:

清朝从来就不是教科书上说的那样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是什么?是完全关闭国门,不与外界交流,这种情况在我国基本没有出现过。即使在上世纪对外开放前,当时的西方国家和苏联围堵我国,我国仍然保持着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交往!

清朝的闭关锁国是什么意思呢?本质上是以国家资本挤压民间资本,最终实现对外贸易的垄断。这是国进民退的典型特点。

这种搞法并不意味着对外贸易口岸的关闭,但是港口只能让官船停靠,你说怎么办?

这种搞法不是清朝的专利,即使号称开放的汉唐时期,也是这样的搞法。宋朝活跃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基本都是官营性质的,由于收入丰厚,政府有意垄断对外贸易通道,让民间资本退出市场,最终不用关闭口岸,民间自然就“片帆不许下海”了!

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进民退是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每出一次海,就对沿途的民间资本进行一次扫荡,前后七次下西洋,整个商路都被大明政府垄断!

“清承明制”的清朝,在对外政策上并没有做出革命性变革,所以所谓的闭关锁国并不是全部关闭贸易口岸。

康熙时期,为了取得平台的胜利,康熙规定浙江、福建、广东沿海进行迁界禁海,导致海运从此萎靡。但平台之后,随即恢复了对外贸易。只不过,都是官方贸易。

此时的西方殖民者,开始纷纷进入清朝近海,他们中的很多人确实是想做生意的。但是相当一部分人,比如英国人,是想来侵略的!

因为知道英国人的德行,所以乾隆规定英国商船只能在广州十三行停靠,然后由陆路北上北京,此项规定是为了保护北京。而且这样的规定不是一视同仁的,比如比较守规矩的葡萄牙人就获准可以北上到日本和朝鲜港口停靠。

再加上当时的清朝保持着庞大的藩贡体系,很多藩属国比如琉球,就只能漂洋过海来朝贡,如果清朝真的关闭了口岸,岂不是连朝贡国也不能到清朝了吗?

所以清朝绝对不是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把自己装在笼子里自娱自乐。

再说加入雍正选择拥抱世界就一定能够接收到西方科技吗?答案还是否定的!为什么?

这里还是有两点原因:

一是受到父亲康熙影响,雍正对西方科技只是好学而已,仅此而已;

二是西方国家从来不是善财童子。

第一点很好理解,康熙为什么要接受西方技术呢?很简单,一是好玩,二是可以装X。康熙在位期间,常常在大臣面前卖弄自己的才学,不仅如此,他还喜欢拿着自己对四书五经的曲解去戏弄汉臣,打击他们的自尊。

在康熙眼中,西方的所谓西医、钟表等真的就是奇淫技巧,对于帝国的发展也就是增加点趣味而已。深入了解并用来发展大清帝国,不存在的!

因为康熙的戏谑,导致儿子们都不尊重老师,以僭越为能事,最终引发“九子夺嫡”!

作为深受父亲影响的人,态度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再加上当时的传教士不是免费的专利移交者,其最终目的是要传教。但是这种政教合一的思想本身就和我国的皇权专制水火不容。康熙末年,清朝各省基督教徒已达30多万,拥有教堂300座以上。

壮大的基督教开始频频搞事,比如1715年,罗马教皇发布禁约,严禁中国教徒尊孔祭天,康熙也随即颁发内务府信票,只准承认中国礼仪的教士留在中国。这场宗教纷争最终引发了雍正驱逐传教士的运动!

1723年,福建省福安县,有一个生员教徒宣布弃教,向官府指控教士们敛聚地方民财修建教堂,并使男女混杂,败坏风气。此事引起了雍正帝的高度重视,并最终诏令全国驱逐西方传教士。

没有了传教士,也就没有了接受西方技术的条件。

传教士心怀鬼胎,主动打开国门的结果也可想而知。当时的清朝周边,都是些英国、荷兰等殖民国家。一方面,清朝看不上他们,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的英国是无法和清朝相提并论的。另一方面,即使有新技术,他们也不可能转让技术帮助清朝强大,这是给自己挖坑。

所以那些认为清朝打开国门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人,可以歇歇了!

所以雍正虽然思想超前,但绝不是一个虚心向西方学习的人!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这个没得洗,别说打开国门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就是打雍正这里开始的

雍正元年十二月,雍正颁布敕令:“安插洋人于澳门,改天主堂为公所,严禁入教。”从这一年开始,天主教在中国被严格禁止,洋人几乎被驱逐殆尽,这普遍被认为是清政府闭关锁国真正意义上的开始。

说是“真正意义上”,是因为在康熙年间,政府也曾下达过海禁令,但是当时主要是针对台湾郑氏家族所进行的战略层面上暂时性的政策。台湾收复后,康熙皇帝旋即解除了海禁令,并且准许百姓和洋人进行贸易。一时间,中国和西方的联系又热络了起来。

但是到了雍正这里,就行不通了。由于罗马教廷认为教权第一,政权其次,这与中国尤其是清朝“君父至上”的思想严重违背。所以雍正在登基一年后,开始广泛地禁教,并且逐渐关闭了对外贸易的窗口。

诚然,在雍正朝,郎世宁等洋人还活跃在朝堂之上,但他们的地位其实无非只是皇帝的宠臣,皇帝也只是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而已。雍正虽然有不少自己穿着洋装的画像,却只是个cosplay爱好者,不打算也不可能推行西化。

至于说他的思想超前,更是笑话。清朝的皇帝就没有思想超前的,他们想的只是不断固化自己的统治,而不是将国家推动的更加繁荣富强。他们所做的事情,几乎都可以用稳固自身统治的逻辑来解释,根本谈不上什么超前。



青言论史


答案是否定的!

以《雍正王朝》剧情来看,光是一句“朕是铁骨头,硬汉子”就足见雍正个性十足,但这只能说明雍正秉性坚刚。对于他的雄心也只是治理好他老子康熙留给他的江山。对于他的思想超前,也只在他锐意改革,思想灵活多变,做事不拘一格,有那么一点点“离经叛道”的意思。

但是,雍正无论怎样,“开眼看世界”在他身上是不会发生的。且看详解:

第一,雍正的老子康熙可以算是雄才大略了,当皇帝的时间也长,更是相当开明的。康熙对西方的数学,天文地理,医学都很有研究,还十分喜欢自己做实验。康熙一朝有很多西方传教士来华,比如有名的汤若望。但康熙对西学只是个人爱好而已,他在位61年,在对外开放上仅仅是建了个“广州十三行”。而雍正虔诚信佛,恐怕对于西方的这些“机巧”玩意都要嗤之以鼻,更别提其他的了。

第二,以剧情看,雍正在位期间主要干了“平定内乱”和“改革时弊”两件大事,另外还时不时的和八爷党“勾勾心,斗斗角”,光这些事就忙的焦头烂额了,哪还有闲工夫想“西方蛮夷”的事。再说,雍正皇帝忙完上面两件大事就说“拜拜了”,没下文了。

第三,以剧情看,雍正还是奉行重农抑商大政策的。剧里有他奖励耕作的剧情,当然有人会分析他这是在作秀,可是,就算是做秀,要是心里没有“农为本”的思想,恐怕也做不了这个秀吧!“重农抑商”工商业不发展,经济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思想改变也就无从谈起。


琅琊清靜散人


对于中国近代的衰落,前人总结的原因就是闭关锁国,科技落后。但是经过以“中体西用”为根本的“洋务运动”之后,大家才明白落后的不是单纯的封闭和技术落后。

当农耕文明和两千年的帝制文明向现在工业文明转型时,遇到的历史惯性,是超乎想象的。日本处于和中国处于同样的历史境遇的时候,”船小好调头”,最终迅速地成为了亚洲的工业第一强国。在文化上主张“脱亚入欧”。

而雍正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一个铁腕改革之君。他在任13年,所有的一切努力,就是在维修大清帝国这台运转不太通畅的机器。


(雍正工作太忙,没时间像康熙那样出紫禁城,于是命人画了各种环境中自己取乐的图)

对内:为了国家有经济实力办大事(用兵、河道、赈灾),实行了“摊丁入亩”税制改革;为了使大清国官员有执行力,实行了“耗羡归公”、“养廉银”改革;为了打击等级壁垒,实行了“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改革;为了破除畜奴残余,发展生产,实行了下令削除山西、陕西乐籍等贱籍制度;为了解决人口日益增长所需粮食问题,更加严格地执行传统的重农抑末方针,鼓励垦荒,强调粮食生产,反对种植经济作物,并反对开矿和发展手工业。


(这个剧照是根据雍正的一副油画来的)

对外:为了对边疆实行有效控制,实行了“改土归流”;为了对外用兵的决策化,创立了“军机处”;为了解决沙俄边境问题,签署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 ,在划定中俄边界及处理两国通商问题等方面,维护了国家主权。  

其实从雍正实行的政策上,我们是可以清楚看出哪些积极性和哪些局限性的。

积极性是雍正的改革是非常有利民生的,而且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中,他做了向扁平化方向的努力,有效地修复了大清国这台机器,对外保持交流和客观强势。然而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为了民生, 而重农抑商,资本经济没有得到发展,没有跳出其历史局限性;更何况因为曾静游说岳钟琪一案,彻底打击了雍正,从而又实行了“文字狱”,导致了思想上的禁锢。


(每次看到这句台词,炒米都深表遗憾)

但所幸的是,雍正在位期间,西方工业革命尚未发生,还没有传统东方形成绝对优势。清朝其实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到了乾隆晚期,由于乾隆的好大喜功,故步自封,一方面盲目排外 另一方面清帝国国家机器已经被各种利益链条给搅烂了。所以嘉庆和道光想改革,也无能为力了。到后面只能苟延残喘。

只是如果晚清能够处一个像雍正如此铁腕和“实用”的皇帝,中国的近代史也不至于输得这么惨!


炒米视角


够呛啊。

雍正有雄心吗?当然有。不过他的雄心主要体现在如何集中权力上。

西北打仗,胤禩抱怨年羹尧花钱太多,再也搞不到钱了,雍正一句话就抄了江南曹家,还顺便弄了个军机处,成了他搞集权的小圈子;



大晚上的不睡觉,偷偷用钥匙开柜子,里面挂着一把吧小钥匙,下面标着那些股肱心腹的名字。他拿下几把,先后打开几个装有秘折的小盒子,开始思索他们说的话谁真谁假;

一帮清流逼宫,雍正怒骂:“朕不是万历,朕是当了四十五年皇阿哥,六部办差,水里进火里出,外省民间闯荡出来的铁骨头,硬汉子!”然后我们的谢济世、陆生楠就被摘了顶戴,送到刑部大堂审罪定刑,说杀就杀了。

雍正思想超前吗?实话说确有改革思维,但他的改革主要是为了巩固小农社会。



大户兼并土地,小民无地,他就搞了个摊丁入亩,用李卫的话说就是:田多的多交,田少的少交,没田的就不交了;

旗人不事生产,他自己拿着锄头出去种地,劝课农桑。

这政策怎样?看起来是不错,但说到底不还是重农思想吗?这样下去再怎么改革也是枉然。

雍正接受西方器物吗?看起来他并不讨厌。眼镜带上了,钟表摆上了,没事还带个头套让宫廷画师给画张像,网上现在不是还流传着雍正的各种cosplay吗?但不讨厌和努力推广完全是两回事。

雍正并没有将西方器物推广到民间,也没有试图让小民百姓去了解西方,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他随时可以把玩的小物件。



最重要的是,雍正还下令驱逐了在中国传教的基督教徒,这群人曾经数十年如一日向中国人传播西方科技,是中国了解西方的窗口。

总而言之,在专制社会下雍正是一个很棒的皇帝,整肃吏治,推行新政,进一步实现中央集权,但如果说他能打开国门,学习西方。对不起,他实在是没这个觉悟。


达摩说


雍正帝其实是个开明的皇帝,只不过按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换没有碰到西方工业革命,还没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船坚利炮,如果西方提前把工业发明引入雍正帝时代,也许中国不会落后人家这么多年吧


北风之神529


答:康雍乾年代,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国内问题,雍正在位所做的其实就是变法,只不过历史上都是皇帝坐镇,支持强权大臣变法,这样最容易成功,也给自己保留了防火墙。历史上但凡变法其本质都是革即得利益者的命,因此变法最大阻力从来都是来自上层、贵族、有钱人、士大夫等,伍子胥变法、李俚变法、商鞅变法君臣合心,都成功了因而富国强兵,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都失败了,大臣要么身死社稷要么落魄不堪。雍正有富国雄心,然中国清朝不设宰相(上书房大臣是秘书顾问角色),因此没有能牵头执行变法的大臣,只能皇帝亲自上阵,其实是事倍功半的,因为所有的矛盾直接针对到皇帝身上,而且公务烦劳皇帝也不堪其苦,因此雍正是历史上几乎是最勤勉的皇帝却仍留有不少的骂名的原因。

试想,雍正如果能自己当老板,聘请一个得力的总经理,事情由总经理去做,老板掌舵,还能协调变法各利益团体间的矛盾关系,做到游刃有余。退一万步讲,变法进行不下去,过错也由变法大臣背锅,如王安石。因此,雍正有雄心壮志,但是能力不足,主要是管理人的能力,因为缺乏驭人之术,因此要么用能力较弱的但是忠心的人(如李卫,有执行力,但是没有战略高度),要么谁也不信任,无人可用,什么事情亲力亲为,最后自己累死了,还留千古骂名!个人觉得雍正冤!


大漠孤烟直753


近代中国是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被迫开放通商,直到甲午后国人才有点清醒的认识,但基本套路还是师夷而治夷。雍正在位期间也无法做到打开国门,类似今天这样改革开放:首先2000多年的封建老大思想造就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骄傲。我是老大还需要跟谁学?其次传统儒家思想和满人对文化的遏制,使得社会舆论和社会大环境也不允许雍正这么做。再就是西方的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的事,雍正在位是18世纪前期,这时候打开国门,迎接的也只能是传教士之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