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血壓各有千秋 高血壓管理十大須知

臨床中,我們發現大量的高血壓患者對自己的血壓情況不夠重視,今天,為大家講講管理高血壓十大須知。

男女血壓各有千秋 高血壓管理十大須知

1.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它既是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也是最主要的可控危險因素,預防意義重大。血壓從110/75毫米汞柱開始,伴隨血壓升高,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上升,包括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及時發現血壓變化至關重要。

2.男女血壓各有千秋。就性別而言,男性血壓水平為126.2/80.4毫米汞柱,女性為124.2/77.5毫米汞柱,男性略高於女性。45歲之前,男性收縮壓高於女性,45歲以後反之;相比,男性舒張壓在各個年齡段均高於女性,此種差別在45歲之後縮小。

3.血壓監測需“三管齊下”。血壓升高是大部分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關注24小時血壓變化,瞭解血壓的晝夜節律,全面管理血壓,尤其是關注清晨血壓升高,對降低心腦血管事件意義重大。監測血壓情況對評估治療效果非常重要,常用方法有家庭血壓監測、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和診室血壓測量,這三種方法有機結合會更好地掌握血壓控制情況。

清晨血壓升高與腦血管疾病關係密切,評估並治療清晨血壓是平穩控制24小時血壓的重要手段,可明顯提高降壓療效。

4.用好家庭血壓監測。家庭血壓監測在家中進行,可評估血壓的季節變異性和長期療效,對白大衣高血壓、隱匿性高血壓有診斷價值,對於兒童、糖尿病、妊娠和腎病患者的診斷治療尤其重要。具體測量時,應注意三個關鍵點:在起床後1小時內進行,通常建議為6:00~10:00;儘可能在服藥前、早飯前測量;測血壓前儘量排空小便,採取臥位。

5.多危險因素並存的早期高血壓患者,要積極治療。如伴有吸菸、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險因素的患者,即使血壓輕度升高,也要積極生活幹預,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治療。

6.高血壓伴有抑鬱、焦慮讓預後“雪上加霜”。研究發現,相比血壓正常的同齡人,高血壓患者合併抑鬱的可能性增加37%~46%。國外資料顯示,在高血壓病患者中,有明顯不良心理因素者佔74.5%;據不完全統計,該比例在我國也佔1/3~1/2。

以下高血壓人群更易出現焦慮障礙:吸菸、體力勞動者、失眠、體質指數>25、高血壓分級2級及以上、未規律治療的高血壓等。伴抑鬱的獨立危險因素有:女性、年齡65歲以上、服用利血平或含利血平成分的降壓藥、合併糖尿病、低收入、低教育程度、未婚、喪偶或離異等。

7.不良情緒導致血壓升高真相。當人情緒緊張時,主要通過腎上腺髓質、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兩個通路實施血壓調節。一方面,緊張刺激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和腎上腺髓質分泌增加,另一方面刺激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使腎上腺皮質激素、醛固酮等分泌增加,使血漿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和兒茶酚胺水平升高,心率增快,進而引起血壓升高。人憤怒時,由於動脈外周阻力增加,能引起舒張壓顯著升高;焦慮、恐懼時,則心輸出量增加,以收縮壓升高為主。

8.飲食要限鹽。高血壓患者要適鹽飲食,以避免增加交感神經活性。對於鹽攝入大於12克/日的患者,在強化限鹽同時應予包含利尿劑的降壓治療;對於鹽攝入每天小於6克/日的患者,優先考慮腎素-血管緊張素抑制劑治療。

9.重點防範老年患者血壓波動隱患。臨床發現,老年高血壓患者常出現直立性低血壓、直立性高血壓、清晨高血壓和餐後低血壓等,而且血壓波動較大。主要是老年人壓力感受器敏感性差、血管順應性差等因素造成的。另外,由於對降壓治療缺乏科學認識,部分患者私自停藥,造成血壓波動,甚至誘發卒中等危險。面對老年患者,臨床醫生應及時評估血壓波動狀況,重點篩查心腦血管疾病、缺血性腎病和糖尿病等,謹慎選擇藥物,密切監測血壓,儘可能避免血壓波動繼發的臟器和血管損傷。

男女血壓各有千秋 高血壓管理十大須知

10.高血壓患者妊娠建議。我國孕婦高血壓發病率為5.6%~7.9%,是孕產婦和胎兒死亡的重要因素。相當多的女性在孕前已患高血壓,知曉和治療情況卻不盡相同。目前建議,擬妊娠女性應行評估,建議先評估易患因素,如精神壓力、環境、營養、初產婦年齡(是否小於18歲或大於40歲)以及有無免疫疾病、糖尿病、腎病等。治療首選改善生活方式,如限鹽、控制體重、飲食調節並增加體力活動。血壓仍高者,建議在妊娠前6個月改用硝苯地平或拉貝洛爾控制血壓,血壓不能降至150/100毫米汞柱以下或伴蛋白尿者,建議暫緩妊娠。

以上內容摘自網絡,謹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