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申论用这样的句子——轻松帮你拿高分,很多人都在用的

这样学金句,一句顶10句!

今天这篇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是:

(1)好多人背了很多金句,但是考试时基本忘了90%。

(2)还有好多人就背了几个金句,但使用时总感觉自己是在生搬硬套。强行使用,甚至可能造成文章读起来不通顺!

如果你既想使用出金句,但又不想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诵,就应该使用正确的“金句学习方法”!

关于这个学习方法“1句顶10句”的学习效果,在文章下办部分有展示“

那么,正确的“金句学习方法”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学习一下吧!

第一步:找到你觉得比较能通用的金句。

什么是比较通用的金句?有的金句只能在固定场景和话题下使用。而有的金句能在多个场景下使用。能在多个场景下使用的即”通用的金句“。

下面这短话是粉笔给出的众多免费的金句中的一段。我们先试着从中找到”通用的金句“

“公交车、银行营业点、顺丰快递门店等成失联儿童守护点”“年收入12万元以上是高收入群体,要加税”“‘引力波’引发宇宙射线,靠近手机可能造成伤亡”“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种出来的”……这些网络谣言你还在信么?当博客代替论文,微博代替博客,碎片代替体系,“掷地喷饭”的段子代替了“掷地有声”的思想,信息的数量与传播的速度代替着真实性、确切性、深刻性、独创性、严肃性。当人民只会用耳朵、眼睛、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时,很可能意味着大脑的萎缩和灵魂的干瘪。

我找到的”通用金句“是下面这句

当人民只会用耳朵、眼睛、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时,很可能意味着大脑的萎缩和灵魂的干瘪。

第二步:将你找到通用的金句抽象化。

什么是抽象化?说不太清楚,你直接看我的操作案例吧。

具象的原句:当人民只会用耳朵、眼睛、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时,很可能意味着大脑的萎缩和灵魂的干瘪。

抽象化后:当出现某些不好的现象时,很可能反映出/意味着…..的萎缩和干瘪。

或者

当只关注…….(一方面)时,很可能意味…….(另一方面)的萎缩和干瘪。

为什么要抽象化?因为抽象化之前,所谓的金句你只有5%的几率能碰巧用上。

而抽象化之后,这就几乎变成了一个万能金句,极大提高了你考场上能用上的概率。不信,我们看下面的第三步!

第三步:练习:将抽象后的句型套用在你之前写过的文章中

先回顾一下我们之前抽象化之后出来的金句。

当出现某些不好的现象时,很可能反映出/意味着…..的萎缩和干瘪。

或者

当只关注…….(一方面)时,很可能意味…….(另一方面)的萎缩和干瘪。

下面进行套用

(套用在国考真题:唯石能言)

当人民只关注国外节日、国外影视、国外商品时,很可能意味着本国传统文化市场的萎缩和文化精神的干瘪。

(套用在省考真题:革新与习惯)

当企业一味采用保守、求稳的经营策略时,很可能意味着其创新意识的干瘪及创新能力的萎缩。

(套用在国考真题:农村失根)

背景离乡、在他乡为异客…….当农民对农村没有了归属感时,很可能反映出的是乡村物质保障的落后及精神文化的萎缩和干瘪。

ok。关于金句的学习和练习方法,就讲完了。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第一步:找到你觉得比较能通用的金句。

第二步:将你找到通用的金句抽象化。

第三步:练习:将抽象后的句型套用在你之前写过的文章中

写这篇文章,不是让你花大量时间去背金句。因为金句并不是大作文给分的重点。只是希望,如果你一定要背金句,那么用这种方法能减少你在这方面花的时间,以及,提高你这些背诵时间的投资回报率。

另外,行测也好,申论也罢。为何有人几个月就考了140分,而有些人花几年也始终在110分左右徘徊?无非就是是否掌握学习这些科目的最简路径。

另外 我这边有很多机构的视频录播课程有需要的可以联系我 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公考的问题,毕竟曾经147上岸的

Q Q: 3589773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