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145分前輩帶路,少走彎路,儘快上岸!

上岸一年多了,時光荏苒,轉眼間又到了國考複習的日子。分享下這一年的心得,不是為了炫耀或者什麼,只是想給第一次參加公考的人一點經驗,好少走些彎路,儘快上岸。筆者準備分四個部分來詳細說:簡述下我的公考經歷、複習計劃、做題經驗、備考建議,下面一一展開細說。

公考經歷

筆者2016年畢業於二本院校,大四臨畢業時參加了選調生及村官考試,均名落孫山,首戰的失敗也使我明白對於公考如果沒有有效的學習積累及練習是極難成功的,畢竟是選拔性考試,競爭之大不必多說,因此,靠投機取巧、運氣而一舉成“公”恐怕不太靠譜。

當經歷多次公考失敗後,信心肯定會受影響。換句話說,如果失敗多次後仍自信滿滿認為能考上,那我想這不是自信,而是缺少反思、剛愎自用的表現。誰也不能保證一定考上或考不上,但是,越是在這個時期,越要有一個平常心的意識。在我們把考公務員或做一名公務員當做一個人生突破、人生歷練的同時,也要把公考當做一件平常事,當做一件功到自然成的可控事件,當做一件收穫知識的學習過程。要知道,盲目的給自己壓力、一味的想著考不上會怎麼怎麼樣對生活是沒有益處的,對公考本身也不是好事。

如今回頭反思,筆者認為,對於公考,一方面要找到合適的動機水平和期望值,另一方面要善於激發有益的、積極的學習動力及適當的壓力。我想,如果能做到這樣,在學習路上保持一個好心態就不難做到。

複習計劃

也許備考之初,你就會被厚厚的備考資料嚇到,但不要怕,我們只需制定計劃,分解任務,設定一個個的小目標,你會發現,這段路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難。

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將國考備考分為三個階段,從夯實基礎、模塊練習到全真套題模擬,我用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基礎階段,我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將各個模塊基礎的講義和配套的練習題過了一遍,經過這個階段,你就會對國考所要考查的內容有個全面的瞭解。基礎階段之後,就要來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單個模塊的訓練,尤其是針對自己薄弱的環節,不要輕言放棄,你要知道,你薄弱的地方正是可以提分的地方。最後的全真模擬階段也是十分重要,你要專門找一個時間相對集中的時候,掐著表來做真題,這樣可以很好地提高時間掌控能力,並且可以制定出適合自己考場上的做題順序策略。也許,一開始的一兩套試卷你還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做完,但堅持下去,可能到第四套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可以提前完成了。

相比於大計劃的制定,我更喜歡每天設定一個小目標。這不僅會讓我每天都充滿成就感,還會給我帶來一種安全感,尤其是學到臨近考試,當你翻開自己每天完成的任務表,你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真真實實地走了這麼遠,此時再面對國考,你會發現,真的沒什麼可怕的!

申論做題經驗

第一,大家要牢記申論改卷的一些特點,縱觀全局。

其一,“歸納概括題”是按點給分,看關鍵詞,要求大家答題準確簡練,如果題幹有特殊要求的,一定要按要求答題。

其二,“提出對策題”也是按點給分,看關鍵句,要求大家給出的對策既要能解決問題,也要符合材料觀點。

其三,“綜合分析題”既有要點分也有結構分,要點應逐一歸納,結構一般採用總分總,不要劍走偏鋒。

其四,“應用文寫作題”採取“要點分+結構分+(格式分)”的模式,要注意題幹中對文種的要求。

最後,“大作文”其本質是議論文,大家一定要緊貼材料,切勿天馬行空,求怪求異,其框架和論證方式並沒有統一的標準,這裡筆者提供一種思路,僅供參考:事件+觀點+分析(原因、影響或者可行性)+對策+總結昇華。

第二,申論既要有思路與結構,又要有邏輯性與說服力。

一是關於思路與結構。一篇好的文章不僅有思想、有內涵、符要求,還應該讓人讀著明白、舒服,能讓讀者覺得文章有紋理。大家下筆前,對全文就應該胸有成竹,要有腹稿,而不是像擠牙膏一樣湊字數。當然,有結構並不代表就是模板化,文章的結構可以通過每一段的中心思想或中心句來體現,如果不放心,可以把每段第一句做中心句。當然結構可以根據題目要求、材料內容、個人能力與習慣來安排。

二是關於對策。建議不要一談對策就是制度、國家、社會、個人這些,要多想想你的對策和材料有什麼關係、是怎麼來的,要明白文章中每一段的中心思想都是有根據、有邏輯的,每一個對策的提出都要有依據,我們不能憑空、憑主觀想法而加個對策進去(這句話很重要)。說到這,我想請讀者稍微駐足,想一想自己在寫申論大作文時是怎麼想的、對策是怎麼來的。

三是關於邏輯性與說服力。大的方面講,全文內容能否使你的中心論點成立,每一個論據或每段話中的語句之間是否有邏輯支撐,舉個例子:我要證明A成立,那麼全文中對B、C、D的論述對證明A成立的幫助有多大,邏輯上是否有力度,反過來說就是當證明了B、C、D成立的時候,A是否成立。同時,在某段對B論述時,句子之間是否環環相扣,是否有自己的論證思路和邏輯。在這裡,還想說一點就是,很多朋友在某一段會大量的抄材料,給人的感覺是其論述就是材料內容的堆砌,不排除有些考生在抄材料的時候建立了某種邏輯關係,但如果缺乏邏輯意識,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得到閱卷者的認可,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

議論文對申論大作文來說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很多考生申論大作文難以提高,是因為基礎就不好。比如,筆者在這裡隨便說幾條:議論文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論點是作者的觀點,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論點要儘量深刻、新穎;論據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論據又可分為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論證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正確的過程,論證的目的在於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論證又可以分為立論和駁論。論證的方法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論證、演繹論證、因果論證;議論文應在整體上注重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及嚴密的邏輯性等等。以上說的幾點是不是很熟悉,大部分在中學語文學習時學到過。如果這些關於議論文最基礎的知識點都不知道,那就先把議論文搞清楚再學習怎麼寫大作文。

第三,大家要充分挖掘真題這一寶藏,字斟句酌。

其一,做完題對答案並不是目的,而是要對比自己的答案和參考答案之間的差別,反覆回到材料進行分析,釐清文章邏輯,思考自己答題的缺陷,不斷修正。

其二,做題時,要先看問題,帶著疑問去泛讀,對關鍵詞關鍵句進行勾畫,分出文章層次,並在每一段旁邊做出簡短的總結,然後再回到題目進行精準定位,精讀,因為申論考試問題和材料順序一般是有先後之分的。

最後,除了零碎的研究真題,還要定期按照完整的考試時間,在高度模擬考試條件的情況下,進行模擬考試,提高答題速度,掌握節奏。

行測做題經驗

常識判斷非常的分散,知識點很多,對於這個模塊的學習大家除了常規積累,還要養成看新聞的習慣,將重點自己總結下來。大家可以關注一下公務員考試吧這個公眾號推送的每月時事政治和每月精選100道時事政治題目。除了能夠積累知識點,還能夠讓自己和主流的價值觀保持一致,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高申論和麵試能力,不過這個有點費時間,基本上每天要接近兩個小時。

言語理解主要考察大家的語句和詞義理解能力,這部分知識相對於其他知識理性思維薄弱一些,但是對於詞意和語句環境要清楚,需要進行大量的背誦和拓展並掌握詞意。

1. 先掌握各部分知識的用法和考法,常考詞彙和含義進行背誦,這部分詞意要準確掌握,不能模稜兩可,多做練習題目,準備好筆記本,對於不是很熟悉的詞意進行查閱記錄背誦,分析詞語出題的環境,分析題乾結合做題方法進行練習。

2. 按照該省份的考題數量進行大量的做題,擴展詞彙量,清楚該部分哪些是自己可做的,明確該部分的薄弱環節,重點保證熟練部分,攻克不太好的部分。

數量關係主要是多做題目,將題型特徵分析清楚,根據題型特徵判斷題目,但是數量關係要根據每個人個人數學能力的不同適當取捨做題。

1. 首先將數量關係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數學基礎將理論結合例題掌握清楚,將重要的知識點和關鍵的公式以及數學結論做好學習筆記。

2. 理論學習之後進行專項訓練,這個非常重要。一定要要進行專項訓練,針對不同的模塊題目進行題目練習,由淺入深,簡單的基礎題目和相應的變式題目,每做完一個專題訓練進行歸納總結,根據自己的能力看這部分知識中是否能夠全部掌握,或者哪些部分可以掌握,例如很簡單的行程問題、牛吃草類似題型、工程問題、容斥問題、極值問題、簡單的幾何問題、統籌問題、利潤問題,結合整除思想、方程思想、比例思想、特值思想可以解題;哪些部分無論如何都掌握不了,例如較難的行程中的多次相遇問題、排列組合問題、概率問題等,合理取捨,主攻可以學會的部分,將典型的題目進行整理到對應某塊知識點的筆記上,並且要準備錯題本,講題目進行整理分析多看多體會。

3. 理論系統掌握清楚之後可以做綜合練習題目,主要練習自己的綜合思維轉換能力,找到自己的能掌握該掌握但是還很薄弱的環節,將知識點對應題目總結反思。

判斷推理是邏輯思維的考查,但是也帶有文科分析特點,學習這部分知識不能急躁,要有耐心進行分析,同時結合著方法進行做題。

1. 將邏輯判斷、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這四部分逐步擊破,學習理論知識,掌握每一部分中每個知識點的做題方法,分析清楚是聯言命題、假言命題、直言命題或選言命題,然後根據不同命題結合題目運用其做題方法,主要分析題幹問法,結合方法簡單寫出推出關係,然後分析選項。這部分知識要在學習理論時候多做練習,並且熟悉運用方法,每個模塊都要掌握好。

2. 理論清楚後做綜合練習,按照考試題量進行練習,初期可能會有些慢,需要看筆記,也可能出現命題分析不清楚,多做練習之後進行歸納總結,夯實基礎知識,學會在不同命題間轉換,熟悉掌握推理方式。

資料分析主要是公式和計算能力方面的綜合考量,這部分知識並不難,但是由於資料分析數據相對複雜,所以要多加練習計算能力和學習相應的計算方法。

1. 學習相關理論,將資料分析的考點弄清楚,對應學習好增長、比重、倍數、平均數相關的含義和公式,結合每個知識點的題目進行夯實基礎和公式練習,大量練習列式能力。在公式學習過程中首先理解每個公式的含義,逐步推導每一個公式的得來,然後將核心含義和公式整理在筆記上,對於比重、倍數、平均數三個公式表示形式均為A/B型,所以將其歸納總結,對於A/B類型(即兩數比值)的形式有什麼共同點,基期值如何表示,變化量如何推導,主要應用於題目中的其他考查形式。

2. 學習計算方法,掌握資料分析考試快速估算的常用方法。對於首數法、尾數法、二項展式、特徵數字法、有效數字法、錯位加減法學習方法操作和題型特徵應用環境,進行大量計算練習,提升計算能力和速度;對於一些比較類題目學習觀察法、差分法、同位比較法,掌握方法,學會運用。

3. 公考中資料分析分為文字型、圖表類、統計圖、綜合類材料,要想快速找到對應數據必須練習快速查找數據的能力。分析材料所給的年份以及對應的敘述什麼問題,10秒左右時間大致掌握材料含義,然後看題幹。分析題干時首先看年份,確定是現期還是基期問題,然後分析考點是增長還是比重、倍數、平均數,對應考點分析公式,明確考查指標,然後去材料定位找數據,列出式子進行計算。

4. 知識掌握清楚後進行整篇整篇資料的練習,練習初期以準確為主,練習5片左右要進行時間的記錄,練習速度和質量,練習5篇左右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具體根據自身能力可多練習或者少練習),然後根據當地考情按照考試題量進行練習,有的省份是3篇有的為4篇,根據情況進行。

以上所有知識點弄清楚之後進行真題訓練,至少做近五年考試真題。首先按照考試規定的時間做一套真題,通過做真題分析考點和自己薄弱環節,查缺補漏,重新溫習遺忘的或者理解混淆的知識點,總結自己擅長的部分,找到自己的短板,有沒有不可攻克的地方。在可提升部分進行重點提升;其次進行第二套真題模擬訓練,會出現考點交叉和不交叉的情況,規定時間合理取捨題目,在有限時間將整個卷子會的部分做完不會的也選完,然後分析歸納總結,後面繼續練習。以上做題不要有心裡壓力,要明確做題的目的是在練習速度和準確度同時找到自己的做題順序和做題長處及短處,練習考試做題能力,並不是為了測試自己的能力。後期可以根據考試的準確時間進行模擬題目練習,預留塗卡時間,提前模擬考試,鍛鍊自己的心態。

備考建議

關於最後給備考朋友的建議,筆者準備特提幾點:

1、關於應屆生和非應屆生備考。應屆畢業生在備考期間要放平心態,臨畢業時不要看身邊的同學都找到工作了而內心不安。如果考上了固然值得,如果一時沒考上,等你找工作的時候會發現,其實找工作不急那幾個月。不建議非應屆畢業生孤注一擲,比如放棄一切工作在家或在學校備考,原因有二:一是公考是選拔性考試,誰也不能保證你一定能考上或考不上,一次性考上的人當然有,但畢竟是少數,備考兩年三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沒上岸的大有人在。畢業後要先養活自己,保持經濟獨立,這樣也可以給自己減少些公考帶來的心理壓力,有利於在備考及考試期間保持良好心態;二是一定的社會工作經歷會讓我們更加成熟、全面地看待生活和社會,工作不僅是工作,也是增加人生閱歷的過程,因此,有工作經驗的人和沒有工作經驗的人看待問題的全面性、深刻性、實用性是不一樣的,而前者或許更有利於我們分析問題、提出對策,這對我們公考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2、保持正確心態。什麼是正確心態前文已經說了,不再贅述。要知道這是制勝的心理基礎,而相由心生,因此心態會直接影響我們備考效果及考試成績。同時,能否調解好心態,這本身也是一種能力,也算是公考路上另一種形式的考驗。

3、保持兩個“多看”。一是多看人民日報、焦點訪談、新聞一加一等,個人認為對寫申論有一定幫助,同時,對後面的面試幫助也很大;二是多看書,保持看書的習慣,不一定是公考的書,可以是生活中自己喜歡的書籍,原因是:讀書多和讀書少的人是不一樣的。大家可以慢慢體會。因此,兩個“多看”就要求讀者把學習和生活結合起來,做到平時的生活就包含學習。

4、和“高手”交朋友。高手可能就在身邊,也可能在某個QQ、微信群裡,也可能在論壇裡等等。之所以提到這點是因為在公考道路上,筆者確實結識了幾個筆試、面試高手,在和他們交流、閒聊的過程中,受益匪淺。有時候就是對方不經意的一句話或一個建議可能對我們會有很大幫助、起到很大作用。這一點筆者體會頗深,感觸良多。在此我也真誠的謝謝那些給過我建議和幫助的朋友。

5、多做套題。前面已有論述,不再贅述。之所以在最後再次強調,是因為它重要。

結束語

文章至此已接近尾聲,寫的比較囉嗦、家常,只是自己在公考之路學習中的一些個人體會、方法、經驗而已。可能有些言論讀者認為不對,姑且聽之即可,反之,如果文章中有那麼幾句話或某條建議能給你帶來一些感悟或啟發,那筆者就倍感欣喜了,也不枉我敲字數千的一番辛苦。最後,筆者再強調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方法因人而異,但凡成功者往往善於借鑑而不是照搬,結合自我實際,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祝看到此文且仍在公考之路上行走的朋友早日成“公”!

歡迎諮詢,QQ:: 358977326 瞭解更多公考經驗, 帶你更簡單的學習公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