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这里有中国的马斯克

请注意,这里有中国的马斯克

请注意,这里有中国的马斯克

在中国航天领域,“吃螃蟹”的人已经陆续入场了。

请注意,这里有中国的马斯克

“硅

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ElonMusk)评价SpaceX的发射时说:“我已经几周没有用钱包了。而且并没有马上意识到,钱包和车一起飞向了太空。”如今,在中国,一些以社会资本为主导的航空创业者也体会到了彼时马斯克的心情。

几年前,航天领域对于创业者来说是禁区,而现在,众多航天项目获得资本的青睐。他们相信,中国能够产生出另一个马斯克。

他在哪呢?

资本进入中国版SpaceX

前运载火箭技术和发射事宜一直由国家机构掌握,打造了举世闻名的神舟系列火箭。而以SpaceX为代表的民营航天公司的出现,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更多人看到这个行业的潜力和民间力量如何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加上从2014年开始,中国相继颁布文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商业航天开始进入全面爆发的新阶段,民营背景的投资机构纷纷布局。

▼近期部分商业航天领域投融资盘点:

请注意,这里有中国的马斯克

这些获投项目多属于商业微小卫星、运载火箭领域,融资阶段偏早期,融资金额多为亿级人民币。其中,航天科工集团和航天三江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科工火箭融资金额最大,获国有、民营社会资本联合投资。

与此同时,国内商业航天企业也加大了海外并购力度,如北斗星通8000万欧元收购德国in-techGmbH57.14%股份、达华智能收购星轨公司及马来西亚ASN公司100%股权等。(数据来源:烯牛数据)

▼近期部分商业航天领域海外并购事件盘点:

请注意,这里有中国的马斯克

中国“吃螃蟹”的人已陆续入场

现阶段,我们可以将航天领域的创业粗略划分为火箭、卫星、应用和服务三个方向。

火箭方向的公司主要在研制火箭或者其他飞行器,然后装上卫星等物品,并将其发射到太空;卫星方向的公司就是研制具有拍照、遥感、通信、定位等功能或者可以进行太空实验的卫星,并将其制造出来。

应用和服务方向的公司主要在基于卫星的功能为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例如被谷歌收购的Skybox Imaging,就是一家专门对卫星图片进行分析的公司。

目前,国内布局火箭制造领域的主要有:科工火箭、长征火箭、零壹空间、蓝箭空间、翎客航天、星际荣耀等。布局卫星制造和应用的主要有:长光卫星、行云、虹云、欧比特、欧科微、九天微星、天仪研究院、银河航天、千乘探索等。从事应用和服务的公司还是空白。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从事航天产业的公司其实还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航天国企或者政府牵头成立的公司,其客户也多是航天国企或者政府机构,而这几家公司则是由普通人发起,然后通过融资,招聘等途径逐渐成长,并一步一步向着市场前进的。

请注意,这里有中国的马斯克

企业与资本共舞

所周知,作为高精尖行业,航空航天是一个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都非常高的领域,进入这一领域必须是有宏大愿景的企业家和有专业眼光的投资人。

以第一梯队的的美国为例。美国私营航天企业已经遍地开花,曾经的垄断巨头主要是波音、洛克希德·马丁,但最近几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轨道科学公司(Orbital Sciences)、蓝色起源(Blue Origin)、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等公司迅速崛起,强劲搅局。

这些企业家很疯狂,他们背后的投资者也同样如此。埃隆·马斯克曾发出要在火星上退休的豪言壮语,但他的计划非但没有人嘲笑,还得到了硅谷科技圈其他巨头的响应。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在TED大会上说:“去火星是人类的使命,我愿意把我所有的钱给马斯克用于火星探索。因为他有足以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意。”

如今已经有7家知名公司及投资机构对Space X进行了共13亿美元投资,包括Google、DFJ、Founders Fund和富达基金。硅谷著名投资人史蒂夫·尤尔韦松在给DFJ投资Space X的企划书上写道:“我们作为人类,喜欢想象,喜欢探索尚未被探索的领域,下到最深的深处,上到最高的高处。”

请注意,这里有中国的马斯克

《从0到1》作者、“硅谷创投教父”彼得·泰尔也曾投了大量的钱给Space X,他说:“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的是能代表人类真正进步的公司,而不是疯狂地从一个时尚变化到下一个时尚。”

中国相对来说,在商业航空航天领域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借着政策的土壤,一些中国民营企业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成为中国的“马斯克”。比如在商业火箭方面,虽未成大的规模,但也做出了一些成绩:

1.2017年1月,蓝箭航天与丹麦Gomspace公司签订火箭发射服务协议,是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承接的第一笔国际市场商业火箭发射服务的订单。

2.2018年4月,星际荣耀发射了名为“双曲线一号S”的商业火箭;5月,顺利完成了自主研发的15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变工况高效燃气发生器点火试验验证。

3.2018年5月,零壹空间宣布,自主研发商业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发射成功。

发挥优势 未来可期

论是与国外率先起步的“马斯克”们相比,还是与中国已有60年发展史的“国家队”相比,中国商业航空航天的确还处于起步阶段,实力薄弱,在技术、人才等资源上有所欠缺,看起来是一项有“未来感”的业务。

但应该看到的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松动,民营创业公司已关注到了这一领域,并且在资本的帮扶下,他们已走出了第一步。并且这些民营火箭企业多数是2015年及之后才成立的,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从发展的角度看,民营企业想法更多,也更贴近消费者。它们初期完全可以和国有企业错位发展,找一些技术要求偏低的领域,利用民营资本灵活的优势发展起来。

随着技术、人才积累,以及自身商业化的不断实践,民营企业可逐步发展太空探索等高技术、资金要求,进军更专业的业务。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