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終結者的天網

劉興亮|終結者的天網

01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是《道德經》第七十三章裡的一句話。

老子的「天網」,具有三個關鍵特徵:一個是高度,位於九霄之上,太空之中,但是距離地球不遠;其二,具有幾何特徵,是一張網,網是由節點和節點之間的連接組成的;其三,具有一定的覆蓋面積,「疏而不失」,覆蓋廣而密。

厲害了,老子。

2月22日,范登堡空軍基地,另一型火箭,獵鷹9,成功將三顆衛星送入太空,其中兩顆是SpaceX自己的Starlink衛星網絡計劃的原型星Microsat-2a、Microsat-2b。這兩顆衛星只是「狂人」馬斯克的「星鏈」計劃的一部分,地球現有衛星不超過1500個,SpaceX的衛星互聯網計劃卻竟然要發射12000顆衛星,而且話沒多說就開幹了,幾十億地球人未來都將可以通過StarLink接入真正的寬帶互聯網。

12000顆衛星作為節點,在環地球的高空通過鏈接,織成一個張巨型的「天網」,而且覆蓋度極高。

不知道馬斯克是不是也讀了《道德經》,讀到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然後有了靈感,想到了這個前無古人的計劃?

02

就衛星通信本身來說,並不算是一個新的話題。早在1987年,也就是三十年前,摩托羅拉就發佈了「銥星計劃」。銥衛星是由圍繞地球一共66個運作中的通信衛星組成,摩托羅拉的本意也是通過這66顆衛星組成一個網絡,覆蓋部分地區的移動通信。然而,由於當時市場真實需求的缺乏,以及低成本高普及率的地面移動通信的崛起,「銥星計劃」並沒有成功,摩托羅拉只得放棄這一計劃。

此一時,彼一時也。

衛星製造,發射的成本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大大降低。因此,衛星通信的短板逐漸被彌補,而其長處則逐步展現。地面通信在過去的三十年風光無限,但是,截止目前為止,世界上依然有39億人口沒有接入互聯網。相比於世界總人口數75億,沒有接入互聯網的人口過半。這個數字是相當驚人的。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地面通信的短板決定。地面通信,對於有線網來說,需要佈線,鋪設線纜;對於無線網來說,需要架設基站。所以,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單點覆蓋人群數的問題。對於人口密集的地區,佈線和架設基站,能夠獲得較大的單點覆蓋人口數,所以是一種效益/成本較高的投資。而對於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效益/成本則較低。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運營商來說,自然是傾向於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城市或地區投資,而放棄那些人口密度較小的地方。如此一來,那些人口密度低的地區的人口就無法接入互聯網,無法享受到互聯網技術進步帶來的種種便利,引起我們通常聽說的「數字鴻溝」。

為了更多的人口接入互聯網,先後出現了衛星通信,太空無人機和太空熱氣球幾種方案,但是從目前來看,衛星通信無疑是最好的方案。特別是此次馬斯克推出的「星鏈」計劃,成千上萬顆衛星,足以佈下一張「天網」,為全世界提供網絡通信服務。

衛星通信覆蓋面廣,不受地面停電,鐵塔損壞的影響,不受惡劣天氣,自然災害的影響,所以它具有獨特的優勢。

從某種程度上看,馬斯克的「天網」,堪稱完美。它將是網絡通信的一種顛覆,雖然他不是最早做衛星通信的,但是由於SpaceX具有火箭發射方面獨特的能力,加上馬斯克本人獨特的魅力,如果「星鏈」計劃得以成功,將會在這個領域處於領導地位,將會對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

這中間,首先受到影響的將會是如今的電信運營商。

有了這張「天網」,通信業的格局將會被徹底改寫,互聯網的未來也將因此而改變,數字地球未來將首先通過衛星寬帶網絡連接起來,因此催生出全新的生態,以及完全不同於以往的雲管端的玩法。

毫不誇張的說,這張「天網」,可謂「終結者的天網」,它將會是現今傳統運營商的終結者。「不要讓眼光限制了想象力」,終結者已經到來,趨勢無可阻擋。

03

在我看來,「天網」相比於當今主流的通信網,具有顛覆性的優勢,主要有三點:

  • 左一點:覆蓋能力高。

衛星的覆蓋能力,是地面通信無可比擬的。這主要是由衛星的高度決定的,地面基站再高,哪怕是建在珠穆朗瑪峰上,最高也就是略高於8848米,和衛星的幾百幾千km相比相差了幾個數量級。於此同時,衛星的發射功率比地面基站的功率也高太多。

因此,無論是人口密集的城市,還是稀少的鄉村,無論是經濟發達的交通便利的地區還是貧瘠落後交通不便的地區,衛星都能夠覆蓋。衛星做到了地面通信不願意或者無法做到的覆蓋面,因此,從世界的趨勢來看,為了讓世界人都接入互聯網,衛星通信顯然遠超過地面通信。

  • 右一點:成本低。

之前,銥星計劃所在的1986-1987年,衛星製造和發射的成本都非常高,所以時機不成熟,如今,時過境遷,在技術進步和衛星使用量上的增加使得從研發成本到成本攤薄上都有了巨大的變化,衛星製造成本大大降低。而SpaceX的火箭技術,更是將衛星發射的成本降到不足一年的幾分之一。從衛星製造到衛星發射的成本只有數百萬美元,有人算了一筆賬,SpaceX的此次計劃只有數百億美元,不及某一家中國的電信運營商的年度網絡投資。

以數百億美元的投資,架構一張覆蓋全球、服務億萬用戶的「天網」,其實是一筆極為合算的生意。而投資大,收益緩慢,恰恰是現今運營商的一個巨大的痛點,特別是近幾年3G/4G/5G的快速演進,讓不少運營商陷入投資泥潭難以自拔。

前面一波的投資砸進入,還沒有產生實質性受益,後面馬上進入新的G,前面的投資都打了水漂,最後只能想法設法的從消費者身上「拔羊毛」,「羊毛」拔得多了,消費者也不高興了,拒絕使用新的業務,讓新的投資繼續打水漂。

  • 下一點:運營思路不同。

現今的運營商運營的思路非常明顯,注重APRU,即每用戶平均收入。因此,運營商為了這個指標可謂費盡心機,機關算盡,不斷花了大把的錢投資在如果收費上,而且資費的策略花樣百出,多到自己人都弄不清楚都有哪些套餐,計算費用的方式。

這是運營商落後的思維在作怪。因為帶寬資源有限,急於投資變現,因此不惜一切代價利用好每一個比特。這樣雖然創造了不菲的收入,但是同時為了用戶收費而投資的資產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費,甚至削減了用戶的體驗。各種驗證,計費,無形中製造了大量的延遲。而高額的費用讓很多人對於使用互聯網望而卻步。

相信馬斯克和他的夥伴們會改變這種以APRU為導向的運營思路。不是不要APRU,而是不以此為核心目標,相反,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目標,簡化流程,方便使用,減少不必要的設備和計費應用。以馬斯克顛覆性的「瘋狂」思維,我相信他能夠做得到。從PayPal,到特斯拉,都能看到方便使用,大道至簡的基本產品哲學。

04

對於這張「終結者的天網」,我有三點展望。

  • 左一點:新的生態將會形成。

衛星互聯網將會形成一個全新的生態,這個生態裡有衛星製造,衛星發射,衛星運營,網絡芯片,手機芯片,應用開發等等參與者,這些參與者將會分享這場盛宴,這中間的技術或者規模優勢者將會成為這個生態裡的「獨角獸」,可以預見的是,考慮到全球寬帶通信如此之大的一個市場,將會有多個「獨角獸」形成。

  • 右一點:將會遇到政策和商業上的挑戰。

由於通信的特殊性,它涉及到國家安全,所以各個國家對於通信的管理那是相當的重視。華為中興一直無法進入北美市場,就是因為來自於美國的阻力。相信馬斯克的「天網」也會遇到類似的阻力,雖然美國已經批准,並給與支持,但是其他國家在開始必然會製造一些阻礙。

商業的挑戰則來自於對於當今通信網的替代,以舊換新總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舊的東西哪怕是落後,也會由於天然的慣性製造阻力,歷史非常容易形成包袱。但是,由於衛星通信的天然優勢和當前的技術成熟度,經濟上的優勢,使得它成為科技上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和趨勢,我們有理由相信它無可阻擋,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 下一點:首先受益的,將會是那些偏遠地區,遠離互聯網的人們。

在「天網」的幫助下,他們不但能夠接入到互聯網,甚至會可能彎道超車,後發優勢。好比近年來的中國,很多人功能機都沒有用過,直接用上了智能機。如果這些成為實現的話,世界上的「數字鴻溝」將有望被填平,人類離平等又會前進一大步,科技將再一次證明了它是推動人類前進的巨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