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從順風車到善惡管理

劉興亮|從順風車到善惡管理

01

又一位正值花季的美麗姑娘命喪滴滴順風車。

很難設想,姑娘在人生最後幾小時的心理感受,恐懼、無助、撕心裂肺、哀求、留戀、疼痛——那是怎樣的一種絕望和悔不當初。一個鮮活的生命,在青春燦爛的年華里凋零了,以最殘酷最暴戾的方式離去。

事情發生以後,網絡上炸了鍋,人們紛紛跳出來指責滴滴公司的態度以及相關的歷史問題。

據說,作案的司機在前一天曾遭到乘客投訴,該乘客也遇到了相似情況,幸運的是她逃脫了。然而,這個至關重要的投訴並未獲得相應的重視。滴滴公司含糊其辭的態度和息事寧人的作法導致了第二天的悲劇。

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是滴滴公司客服的響應態度和能力。如能及時響應,依託我們國家已覆蓋到城鄉的天網工程以及手機定位技術,即使不能及時解救這位姑娘,也有可能第一時間破案。

然而——重點在於,警方的態度不夠堅決——其反應之所以慢是因為滴滴公司不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警方居然連提取嫌疑人信息的工作都不能有效完成?那他們手裡的權力到底有多少,有多大,如果這些都不清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能得到保障嗎?再說了,滴滴公司不過是一個有一定體量的民營公司,他們敢於違抗公安的命令?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法律程序,警方辦案也要在職權範圍內進行,如果說公司的制度和警方的程序在此次事件中都合乎規律的話,那這些制度是不是可以進一步改善呢?

畢竟,任何制度的安排,都是以人為本的,違背了基本的東西,那就說明不合理。

02

而且,滴滴順風車的另一個司機剛剛在數月前姦殺了某下夜班的空姐。當時的一片憤慨與聲討,似乎並未喚醒這個公司的相關人員的警覺之心。

當時是“賠錢了事”了。無論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一個人死了,都可以用“價格”解決。可人的生命到底值多少錢呢?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是不是有差價,這些考驗人們良知的關節點,很少有人去深入探討。

那麼我們再看看此次悲劇發生後的反應。

滴滴在全國範圍內下架了順風車業務。此外,他們還解聘了負責順風車業務的女主管,一個也值青春年華的姑娘。很多人還對此姑娘的工作履歷做了一番調研,得出些毫無邏輯關聯的結果,有些“牆倒眾人推”的意思。

03

此外,上海的有關部門還及時發現了滴滴在上海順風車業務此前未備案,涉嫌違法經營。

這個新聞標題就更值得玩味了,既然“此前”未備案,那麼監管部門為何“此時”才發現呢?是不是之前都睜著眼睛看不到,難道說順風車業務在上海的開展幾近於無,以至於它的存在與否根本無足輕重?

這說明了了什麼問題呢?很多事情在我們國家都缺乏規則意識,這不是一個部門,一個公司,一部分人造成的。就環境和世風而言,所有目前的現狀都是全體人合力造成的結果。

劉興亮|從順風車到善惡管理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是你在做相同的事情,你是否會制定嚴格的規定,以縝密的方案和制度來規避相關的風險?說實話很難。

我們生活在一個可怕的發展陷阱中,任何事情都求快求大。

至於滴滴出行這樣龐大的企業,是靠資本推動起來的,它的攻城略地無所不在,無非是為了更快地上市,更大規模地延攬用戶。在這種以速度為訴求的發展模式中,你慢一拍就可能喪失掉未來。

有了資源和大筆金錢後,無論誰在CEO的位置上,他都不可能慢下來細細思量所謂的人文與文化,一切都是非理性的。

否則的話,我們今天怎麼會生活在這麼一個被霧霾淹沒的中國呢?這絕非某一個企業造成的。

04

人命關天,人死不能復生。假如這個死去的人是自己的親人,假如這個親人本有機會在極端危險的情境中脫離,假如……可人生沒有假如,只有事實。

社會結構的龐雜和幽微,其中呈現的人性的善惡,有多麼複雜,不是表面發生且引起關注的幾起惡性案件能說明的。人們今天看到別人的悲劇,兔死狐悲後,很快又會沉浸於過去的生活。

實際上,這種悲劇再次不可避免地成為看客的新聞大菜。看看知乎上關於此事的幾個問題:

  • 如何解析滴滴司機姦殺的心理活動?
  • 順風車這類業務該不該被取消?
  • 滴滴樂清事件中,女生在發覺情況不對之後應該如何自救?

不得不佩服,中國人很有想象力。的確,網上近些日子還有不少關於“一招嚇退歹徒”的文章四處流行。這些轉發者不過是道聽途說一些毫無根據的主張,就自以為能在險境中順利脫身,真不知道類似觀眾是真的愚蠢,還是在社會事件中尋找存在感。

05

難道滴滴順風車業務被取消就解決了這些問題嗎?如果人心離亂,世風不古,那些積鬱在心無處發洩的人就算不開車,也會在其它地方做相似的事情。

劉興亮|從順風車到善惡管理

這使我想起南宋思想家陸九源的一段話,他在《貴溪重修縣學記》開篇寫道:

“風俗之所由來,非一日也。或睹其壞,而欲齊諸其末,禁諸其外,此後世刑政之所以益敝。”

齊諸其末,禁諸其外。真可謂一語道盡真經。如何導致如此不堪的現狀,這種“既成事實”的由來,相關部門若不是愚蠢無知,就是罰罪於人,脫責於己。

多數時候,人心的敗壞往往是從公器私用,強制的不公引起,導致上下交惡,左右攻訐,人人無所依傍。

別以為把滴滴搞臭,這社會就會忽然變得和平寧靜。

06

也有一篇點擊率很高的文章,說作案的司機是留守兒童,生活在社會底層,一身毛病且債臺高築的青年。他的成長環境、涉世經驗、價值取向,都在懵懂中稀裡糊塗地被這個意外的犯罪行為截斷了。

一切都是未成形的,他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難道是個案嗎?為什麼這麼一個本應朝氣蓬勃的青年要強姦和殺人?他絕不可能不知道這個行為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是他幹了,無論如何都要這麼做。

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所謂教育的的功能就是要教人隱惡揚善,在此基礎上能有益於社會與他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人要是能在成長過程中獲得關於德性的教育,而不是空喊口號,人心就不會腐壞至此。

《中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不知止的話,什麼都會跑偏。

也就是說,我們對所有的兒童(包括留守兒童)的教育,是否以真正能夠入心的德育為首要任務,是很值得關注的。此外,規則意識與制度的建設才可能提上議題。

否則說一套幹一套的人層出不窮,不出事才怪。

▴註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