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工作法丨去“现场”,得情报者得天下

麦肯锡工作法丨去“现场”,得情报者得天下

作者丨大岛祥誉

来源丨《麦肯锡工作法》

情报收集的第一步是明确“目的”。

第二步是“海量”调查。

第三步是去“现场”。

得情报者得天下。

绝大多数的工作,都是从最基础的情报收集“research”开始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收集的质量。如果质量高则工作效率会迅速提升,品质也同样会得到提高。

1

第一步是明确“情报收集的目的”

当麦肯锡要为A公司提供建议时,首先会找出“对A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课题是什么”为目的进行收集。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提出真正有建设性的建议。而盲目地进行情报收集,知识在浪费时间罢了。当情报收集的目的明确之后,收集的目标才会清晰地显现出来。

2

第二步是“海量”调查

目的明确之后,就要开始“海量”调查。业界的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A公司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竞争企业都有什么商品?这些信息都需要收集。

首先买上几十本与这些内容相关的书,只读目录和最开头的20页,然后保留那些内容有用的书。

资料也要海量收集,但只保留有用的资料。

利用互联网收集情报也是如此。不要只看搜索排行靠前的网站,尽量浏览更多的网站。

检索时需要注意,进行检索的关键词一定要恰当。特别是使用“多个关键词”的组合进行检索时,更容易找到相关的内容。

比如说想要调查企业人事战略的动向时,利用“人才动向”“人才趋势”“人事战略”“人事成功”之类的关键词进行组合,可以大幅提高检索的速度和检索信息的品质。

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一点是,绝对不要只依赖网络调查。

网络上的内容是大家都知道的公开情报,绝大多数都是二次情报。也就是说,这是经过别人加工的情报,其中混杂着加工者的主观意见。虽然网络能够很有效率地提供情报,但情报的内容却不够新鲜。

通过网络调查出的情报,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或者是为了得出某种结论,只是“为了掌握应该调查哪些内容”而已。

利用网络调查数据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找到最新的数据。

如果调查是按照一定的品频度进行,那么一定要使用当时所能够获取的最新数据。放着新数据不用而特意使用旧数据,会使我们无法准确地把握现状,对工作产生影响。

过去的数据主要用来了解趋势和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数据变化的周期,那么对于随后建立假设和验证也是大有帮助的。

之所以要在一开始就进行海量的调查,主要是为了防止自我视角。

因为收集资料的人是自己,所以肯定会处于自我视角之中。这时可以通过海量的调查资料,来发现那些自己没有注意到的内容,从而获取俯瞰视角。

3

第三步是去“现场”

通过书籍、资料和网络获取大量数据并进行分析后,就可以建立假设。为了验证假设,就必须毫不犹豫地前往现场一探究竟。没错,情报收集第三步的关键词就是“现场”。

麦肯锡在对官方的统计数据进行调查时,甚至会约见政府和地方自治体负责人,请他们说明数据的收集方法和相关定义。

对竞争企业的调查,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在不影响调查的范围内表明自己的身份(当然客户的情报是不能泄露的),对情报进行调查。

还有就是到现场收集第一手的情报。比如零售业和餐饮业,店铺的大小、位置、客户群体、价格、服务态度、店内装修、经营方法,等等,每一个都是值得收集的情报,如果得到对方允许还可以拍摄一些照片。

将盈利的店铺与亏损的店铺的商品配置、传单、pop等情况进行对比,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两者的区别。我身为零售业经营顾问团队一员的时候,会亲自前往客户的店铺和竞争对手的店铺,比较两家店铺分别是什么客户群体,他们会买什么样的东西。对此进行彻底的调查。

找出竞争对手之间的不同

去现场一定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使你了解到隐藏在统计和数据背后的真相。

以前,我接受某家餐饮企业的委托,从各个角度对他的竞争企业进行了分析。

但是,无论怎么分析,我都找不出客户企业与竞争企业之间的差别。于是我亲自到现场看了看。结果,这次现场之行令我有了惊人的发现。

卫生间非常干净

不仅打扫得干干净净,气味也非常清新,完全是一个令人感觉十分舒适、安心的空间。

随后的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三十多岁的女性来这家店的理由是“卫生间很干净”。如果不去现场,是绝对不会发现这一点的。

如果你多去几次现场,对方甚至会主动告诉你一些“有意思的情报”。不断地积累这些情报,总会对你的工作有所帮助。

我认为再也没有什么比去现场更有趣、更能吸引我的了。虽然乍看上去很麻烦,而且浪费时间,但去现场取得的结果一定能够派上用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