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钱、缺人才、缺资源!江北新区养老产业布局需要新思维

16日,跟往常一样,一大早扬子护理院院长田丽萍就开始忙碌了。穿过老人们平时聚集的院坝,她被脾气最执拗的魏爷爷叫住,深谙老人心理特点的田丽萍,不用两分钟功夫,就把老人逗得咯咯直笑。

 田丽萍介绍说 ,55岁的她从一家民企下属的养老院退休,本打算好好颐养天年,不曾想没清闲几天,全国各地10多家养老机构找上门,希望她再度出山。也不知道啥魔力,田丽萍爽快地接受了扬子护理院的邀请,“能够继续为老人出力,总觉得心里很踏实”。 

住在护理院的李奶奶今年86岁了,一看见田丽萍进房间,就紧紧攥紧住她的手,一边“小田小田”喊个不停。田丽萍说,李奶奶到护理院的时间和自己差不多,刚来那会,李奶奶不但意识模糊,乱踢乱骂还不给洗澡,情况相当糟。凭着10多年跟老人打交道的经验,田丽萍针对李奶奶的情况制定了合理的医护计划,经过她和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李奶奶现在慢慢的恢复了,这样的情况,在养老院还有不少。

缺钱、缺人才、缺资源!江北新区养老产业布局需要新思维

缺钱少人 养老机构生存不易

江北新区社会事业局老龄办工作人员王楠介绍,截至目前,新区共有3A级以上养老服务中心21家,老人助餐点22个,日间照料中心2个,像扬子护理院这种公办民营和民办养老机构也有10多家,基本辐射了新区10多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田丽萍说,她所在的扬子护理院虽是市场化运作的民营企业,但同时还兼具公办福利功能。也就是说,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他们目前接纳的老人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三无老人。

针对三无老人,国家通过购买服务对每人每月财政拨款补助3090元

⚪另一类则是社会老人

社会老人的收费则根据服务级别维持在3000到4000元之间

田丽萍说,以三无老人的支出费用为例,政府的3090元补助除了负责老人吃穿住行产生的费用外,平时还定期给老人发放零花钱、添置新衣物和不定期的节假日礼物礼金等,通常情况下,这一块的收支就基本持平而已。据该企业近期财务数据显示,他们目前并未盈利。

“我们招聘一个社工师,在招聘网站信息贴出去很久了,目前仍然无人问津”,田丽萍感叹,目前具有专业技能的养老人才太稀缺了,这也是她为什么一退休就被众多养老机构“哄抢”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田丽萍说,以扬子护理院为例,目前共有医生6人,护工和护士30多人,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服务专业化提升,资金和人才是阻滞发展的两大瓶颈。

不久前,田丽萍在一次老年博览会上看到一款智能康复器材:机器人不仅能跳舞,还能人机对话。她当时非常激动,心想如果购买回去对老人进行康复训练和进行娱乐活动,效果一定很好。可当看到30多万的售价时,一下子她就沉默了。

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姚兆余教授认为,目前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待提升。就省内而言,只有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等为数较少的院校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的专业人才,每年毕业人数较少,且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职业流动性较快。他认为,政府如何设法让养老机构走出资金难题和人才困境显得尤为重要。

缺钱、缺人才、缺资源!江北新区养老产业布局需要新思维

新区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国家正进一步推进实施“9073”养老模式。何为“9073”?即是以90%居家养老为基础,7%社区养老为依托,3%机构养老为支撑的中国养老模式。江北新区社会事业局老龄办工作人员王楠说,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新区目前鼓励吸纳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作为非营利公益组织,南京普斯康健养老服务中心就这样在2016年2月应运而生了。而类似的养老服务中心在新区总共有20多家。

“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点,让老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低偿甚至免费的专业养老服务。”南京普斯康健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高如萍用图表直观地介绍起他们独创的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即通过在社区设立服务中心及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下互为联动,以“家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医疗机构”的链条,为老人提供“预防+养老+治疗+长期护理”闭环医养结合服务。做到将民政、卫生、社保归集到一个平台上,并通过互联网+技术,让其真正得以实现。

据介绍,截至目前,该服务中心在桥北社区服务老人2万人次,“每天都有30到40人在我们这里唱歌、跳舞、做手工拼图等活动,场面十分热闹”,高主任说,她们的理念就是让更多老人开心度晚年,活力养老。而针对失去行动能力的,则根据老人需求,上门为其进行助医、助餐、助学等方面的服务。

高如萍表示,由于他们是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目前除了少部分产生耗材的服务项目收费外,大部分活动完全免费,因此他们同样面临和机构养老一样的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困境。“为此我们通过招募100多个志愿者,平时活动主要是依赖这部分人开展,节约了不少一笔开支”。

多年从事江苏老年学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北学院系主任黄润龙说,通过一些调查研究,他发现目前在江苏很多参与养老产业的社会组织,运营上大部分都相对困难,他建议政府在给这些民间组织“唱戏搭台”的同时,能否给其更大力度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缺钱、缺人才、缺资源!江北新区养老产业布局需要新思维

专家建议:建立普惠式养老服务体系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4亿,江苏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社会,高龄、空巢、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持续增加。

姚兆余教授在今年省政协会议上呼吁为失独老人单独建立养老院。此外,他还认为目前养老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城市养老体系基本形成,但农村养老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家还需要加大农村养老方面的投入。

黄润龙教授认为,目前推行的养老政策更多的是针对特殊老年群体倾斜,随着社会不断进入高龄化阶段,他呼吁是否应该推行养老普惠政策,也就是说,让养老服务未来惠及每一位老年人,真正实现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来源|新江北报记者 邹铭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