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优势赋能 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助推中期利润133.72亿

8月16日,平安银行在深圳总部召开了业绩发布会。作为2018年度首家披露半年报的上市股份行,刚刚跨过而立之年的平安银行,其零售业务板块的快速增长无疑为银行转型进程增添了一抹亮色。

科技优势赋能 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助推中期利润133.72亿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293.16亿元,同比增长34.7%,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1.2%,占比同比提升10.9个百分点;零售业务净利润90.79亿元、同比增长12.1%,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67.9%,占比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零售贷款余额9,989.26亿元,在全行贷款余额中占比54.0%,较上年末占比提升4.2个百分点。零售业务贡献已超半壁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从开启零售转型到零售业务占据67.9%的贡献率,平安银行仅仅用了20个月的时间。得益于转型激发的内生动力,2018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72.41亿元,同比增长5.9%;实现净利润133.72亿元,同比增长6.5%。与此同时,在没有补充资本的情况下,全行的资产质量在稳步提升。

科技优势赋能“零售银行”

在平安银行8月16日召开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该行各负责人多次提到“科技”、“大数据”、“AI”、“区块链”等词语,足见其高层对高科技应用的重视程度。平安银行“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的策略方针中,更是将“科技引领”作为全行首要发展战略。

据了解,2018年上半年,该行科技投入大幅增加,IT资本性支出同比增幅达165%;科技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吸引高端科技人才优化队伍结构,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截至2018年6月末,该行科技人力扩充到4,800人(含外包),同比增长超过25%。

一般来说,银行常通过购买服务来提升技术优势,很少自己做技术研发。而作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的控股企业,平安银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搭载集团的科技优势,将集团的科技力量与银行场景结合,研发出更加适合平安银行自身的技术。

通过推进集团科技赋能落地,平安银行主动拥抱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在线上升级嵌入多种金融科技和服务的口袋银行APP,并推出支持行内员工移动作业、互动交流的口袋银行家APP,在线下推出“轻型化、社区化、智能化、多元化”的零售新门店,整合打造智能化OMO(ONLINE MERGE OFFLINE,线上线下相融合)服务体系。

目前,“科技引领”推动平安银行战略转型已初见成效:零售智能化OMO服务体系落地,线上口袋银行APP月活客户数达2,035万,较上年末增长37.3%,口袋银行家APP实现100%覆盖一线作业人员,支持90%以上的非现金业务办理,作业效率和服务半径全面提升;线下已完成46家零售新门店开设或改装,并计划在年末完成100家;人工智能服务模式以“AI+客服”、“AI+投顾”、“AI+风控”等方式,全面提升了客户服务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AI客服占比已将近80%;KYB(中小企业数据贷)试点期间已为近万家中小企业提供线上化、智能化的融资服务,为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做出了有益尝试;跨境e金融平台交易规模已突破3,600亿元,同比增加50.7%;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SAS平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至2018年上半年,SAS平台业务突破10亿元,已有上百家用户获得平台服务支持。

目前,客户在平安银行的APP已经能体验到大数据技术为其“定制”的精准化、个性化页面。据介绍,下半年各项科技将加快落地,届时贷款过程将使用一项“微表情检测”的技术,来甄别客户的可信度,由此提高零售贷款客户质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赋能之下,平安银行信心百倍,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零售占大头的趋势不会改变,行内资源也会优先向零售倾斜。‘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零售银行’是我们毫不动摇的目标。”

坚守新时代零售发展的初心

银行的零售业务主要是面向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用户。发展零售业务,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在践行普惠金融的初心。2018年,平安集团启动了“村官、村医、村教”公益扶贫活动,平安银行成立了扶贫金融办公室实施“村官工程”,通过“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截至目前,该行已经为“村官工程”定制开发了养殖贷、种植贷、水电贷、扶贫债等扶贫新品,创新了水电扶贫211模式、产业扶贫“田东模式”;已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2.69亿元,用于支持来宾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百色甘蔗种植、昭平农村水电站建设等扶贫项目,并成功中标广西壮族自治区20亿元扶贫政府债,用于支持广西各市县脱贫攻坚项目,将直接惠及广西12个地市49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安银行将继续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将扶贫经验推广至更多需要帮扶的贫困、边远地区,帮助更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除此之外,防控金融风险也是银行业应该坚守的初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银行业资产规模占我国金融资产总量的80%以上,在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中国内地首家公开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平安银行积极应对外部风险、调整业务结构,将贷款投放到资产质量更好的零售业务。对公持续做精,新增业务聚焦成长性好、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行业,集中优势资源投向高质量、高潜力客户,带动上下游供应链、产业链或生态圈客户,继续保持新客户的良好风险表现,同时继续做好存量资产结构调整,加大问题资产清收处置力度,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上半年,该行整体信用风险资产质量得到有效管控,关键资产质量指标持续改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该行逾期贷款占比3.07%,较一季度末和上年末分别下降0.11个百分点和0.37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2.08%,较一季度末和上年末分别下降0.16个百分点和0.35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3.41%,较一季度末和上年末分别下降0.09个百分点和0.2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1.68%,与一季度末持平,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该行拨备覆盖率为175.81%、较上年末增加24.73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41.46%、较上年末增加35.79个百分点。全行2018年上半年收回不良资产总额123.25亿元、同比增幅180.1%,其中信贷资产(贷款本金)115.03亿元;收回的贷款本金中,已核销贷款65.59亿元,未核销不良贷款49.44亿元;不良资产收回额中96.8%为现金收回,其余为以物抵债等方式收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