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攜程的「大數據殺熟」引衆怒,價格歧視有它正確的姿勢

20多年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不管是吃穿住行,還是聊天記錄、瀏覽數據、消費數據都實現了聯網,本來大數據應該是用來更方便更精準的服務用戶,但是部分互聯網公司卻利用用戶的各種數據、消費習慣從中牟取暴利,比如最近幾年所謂的"

大數據殺熟"。

滴滴攜程的“大數據殺熟”引眾怒,價格歧視有它正確的姿勢

近幾年有不少用戶投訴攜程、滴滴等公司使用大數據殺熟。很多用戶反應,同樣的房間在不同的手機下單價格竟然不一樣。最可氣的是,老客戶的價錢竟然要比新客戶貴,很多用戶表示不是很能理解。同樣,滴滴打車也出現同樣的起點和終點,新老用戶付款的價格也不一樣,還有些用戶反映用蘋果手機下單比安卓手機價格高。這明顯是在欺騙老客戶嘛,你說氣不氣人?

滴滴攜程的“大數據殺熟”引眾怒,價格歧視有它正確的姿勢

大數據殺熟套路

這些公司究竟是如何進行大數據殺熟的呢?據專業人士介紹:"大數據能殺熟的基礎是海量用戶數據。企業一般會在後臺抓取用戶的消費記錄,通過用戶行為判斷其偏好和消費意願強烈程度。如果企業發現你是一個對價格不敏感的用戶,就會調高價格,減少優惠比例。對消費能力高、消費意願強的用戶顯示的價格高,來賺取更多利潤。"

公司為什麼要進行大數據殺熟呢?從用戶運營的角度上也可以理解,新用戶粘性低,價格更加敏感,所以平臺會用更加優惠的價格使其留下來,讓新用戶逐漸養成在平臺消費的習慣。而很多老用戶或者高價值用戶,則對平臺認同度高或者對價格不敏感,就可以適當提高價格。

滴滴攜程的“大數據殺熟”引眾怒,價格歧視有它正確的姿勢

購買同一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老用戶非常沒有優惠,反而比新用戶更貴。這可以認為是明目張膽的在宰客,極大的傷害了用戶的情感和信任。不過現在的移動互聯網也給信息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一點點負面消息就可能導致公司流失大量用戶,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前段時間由於溫州女孩在順風車遇害,滴滴被迫整改,下線順風車業務,而在以前出租車也有很多類似的事件發生也沒有造成這麼轟動,以前的信息傳播慢。

所以其實這樣明目張膽的大數據殺熟是非常不可取的,小小的利益可能會到來巨大的災難,破壞用戶體驗。那是不是意味著對所有用戶只能統一價格呢?答案是方法還是有的。

合理的價格歧視

我們先看個案例,假如你經營一個冰淇淋的小店,現在有3位顧客想吃,土豪願意出價6元,白領願意出價4元,學生願意出價2元,而你的成本是1元,怎麼定價才賺最多的錢呢?

· 假如定價6元,只有土豪買得起,你可以賺5元。

· 假如定價4元,土豪和白領都會買,你可以賺6元。

· 假如定價2元,三個人都買,那你只能賺3元。

難道最多隻能賺6元嗎?當然不是,其實你最多可以賺9元,就是分別把冰淇淋賣給土豪6元,賣給白領4元,賣給學生2元。這就跟上面說的大數據殺熟是一回事,都是想把同樣的服務或產品,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客戶,在經濟學上這叫做「價格歧視」。

但是這裡會出現有兩個問題:

1. 沒人會告訴你他最高願意出價多少,土豪也不是傻子;

1. 這樣做是明目張膽的宰客殺熟,老用戶留不下來,而且影響公司的聲譽。

難道價格歧視就真的不能用了嗎?

滴滴攜程的“大數據殺熟”引眾怒,價格歧視有它正確的姿勢

其實方法對了還是可以用的,使用的時候一定要讓用戶覺得是合理的、公平的。比如你給學生和老年人打折的時候,沒人會覺得不合理;再比如你買的越多,商家也會給你越便宜的價格,這也很合理。而不像某些公司,我買的東西越多,平臺覺得我比較有錢,於是就把的我的價格提高,結果是我買的越多,反而越貴了,這就讓人無法接受了。

價格歧視是要一種合理的方式區分價格敏感人群和不敏感人群,讓價格不敏感的人群多付錢,給價格敏感人群相應的折扣。一般可以根據年齡、時間、身份等來區分。價格歧視的宗旨是儘可能吃掉消費者剩餘,使每一消費群體或者個體支付出最多的錢。消費者剩餘就是顧客願意對這件商品付出的價格與實際成交價的差價。

很多景區會對擁有學生證的學生採用5折優惠,沒有學生證的用戶仍需原價購買,因為很多景區的價格對學生來說還是挺高的,假設全票80元,打折之後40元,很多學生也就能消費得起了。有一定經濟的能力的人會原價購買景區門票,而同時學生證5折的優惠則擴大了景區的客源,增加盈利。有些地方會出現辦假學生證的公司,有些人就會辦假學生證進去,商家會在乎嗎?看起來是少賺了錢,其實商家不應該在乎,因為他們辦假學生證就證明了他們是價格敏感人群,可以給他們折扣,不然他們就會競爭對手那裡,這是商家不想看到的。商家應該歡迎他們,因為價格歧視的規則就是為他們設定的。

滴滴攜程的“大數據殺熟”引眾怒,價格歧視有它正確的姿勢

航空公司賣機票採取的策略是"越早預訂,折扣越多",這些早預訂而選擇特價機票的消費者,他們屬於不經常坐飛機的群體,對於機票的需求彈性較大,如果機票過高,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其他交通工具。本質上這是用預訂時間來區分了消費者群體。低消費能力者可以儘可能提前機票預訂時間,獲得更多的折扣。而有一定的消費能力,並有頻繁商務往來的群體,一般是穩定的飛機乘客,他們選擇其他出行的空間較小。

還有一種比較好的方法,就是拆分銷售,比如你開了一家五星級酒店,如果對面也開了一家更好更大的酒店,搶了你的客戶,怎麼辦?如果你現在酒店的價格是700元,包括住宿、早餐、地庫停車、wifi等,那就把這些都拆分開來賣,酒店住宿定價為599元,其他的像早餐30元,地庫停車50元,房間wifi網絡20元,價格其實沒怎麼降。這樣老客戶也能留住,新用戶在廣告、海報或網上搜索的就會看到599元住五星級酒店,對新用戶相當有吸引力。這樣拆分銷售也在老用戶的基礎上,儘量增加了價格敏感人群的客戶。

滴滴攜程的“大數據殺熟”引眾怒,價格歧視有它正確的姿勢

"價格歧視"這個詞翻譯的有點不好,應該翻譯成中性詞,而不是貶義詞。合理的價格歧視可以增加廠商的利潤的同時,也可以增加消費者的福利,很多消費能力低的也可以享受較好的產品和服務。利用價格歧視展開競爭可以避免單一的價格戰,維護健康的市場環境,提高企業的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