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法院」效率高 年均結案破萬件

“小法院”效率高 年均結案破萬件

首例聲音商標案、首例音樂噴泉案、首例GUI外觀設計侵權案等諸多知識產權領域“首案”,都產自一家人數只有50名員額法官的“小法院”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昨天,北京晨報記者在北京市高院召開的知識產權專業化審判團隊工作情況新聞發佈會上獲悉,成立三年半以來,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共收到近4.4萬件案件,審結3.3萬件案件,年均結案高達1萬件。

據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副院長宋魚水介紹,北京知產院自2014年底成立以來,就整建制實施包括審判團隊辦案模式在內各項司法改革措施。在法院受理的案件中,商標授權確權案件達70%,技術類案件約為25%,此外還有不少新商業模式帶來的新類型知識產權案件,因此法院將知識產權審判細分為專利、商標和著作權三個審判領域,根據專業特長和案件特點,以案定人。

目前,法院組建了包括院庭長在內的50個審判團隊,劃分為12個技術類審判團隊,8個著作權類審判團隊,14個普通商標與競爭類審判團隊。這些專業審判團隊被分配的案件多以專業案件為主,搭配少量其他類型知識產權案件。此外,法院還有6個速審團隊和10個綜合審判團隊。

專利案件雖然數量相對較少,但眾所周知,此類案件技術判斷難、事實認定難,單純增加法官助理和書記員人數無法讓辦案顯著“提速”。因此,專利團隊採用了“1+1+1”(1名法官+1名助理+1名書記員)的常規審判團隊模式,並將有法學背景和有技術背景的法官與助理組合為一個團隊,實現辦案團隊知識互補。

此外,法院審理的商標案件中,每年有近3000件事實相對清楚、權利義務關係相對明確、程序簡單的商標駁回複審行政糾紛。為此,法院專門成立了6個速審團隊,借鑑“門診醫生”的模式,讓法官按照排班表“坐堂問案”,縮短了案件流轉時間。

通過依法簡化案件送達、證據交換、開庭審理、文書撰寫等審理程序,法院一線速審法官團隊年均結案數可達772件,平均審理時長僅用87.51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