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之人间世》4.10

<4.10>

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鲁国人颜阖应聘为卫灵公太子的老师,他请教蘧伯玉说:“现在有一个人,天性刻薄。如果顺着他去做坏事,就会危害到我的国家;如果劝说他去做好事,就会危害到我自己。他的智力只能知道别人的过错,而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会有过错。像这样的人,我该怎么办?”蘧伯玉说:“你问得很好!要小心,要谨慎,先端正你的言行啊!外表上不如迁就,内心里最好宽和。虽然这样,这两种态度还会有后遗症。所以迁就不要太过分,宽和不要太明显。如果外表上迁就得太过分,自己也会跟着丧失立场,并且崩溃失败;如果内心里宽和得太明显,自己也会跟着博取声名,并且招致祸害。他如果像个婴儿,你就伴同他像个婴儿;他如果像个无威仪的人,你就伴同他像个无威仪的人;他如果像个无拘无束的人,你就伴同他像个无拘无束的人。能做到这一步,就不会有毛病被责怪了。”

颜阖是鲁国贤人。卫灵公太子是指蒯聩。蘧伯玉是卫国大夫。以真实人物为虚构对话的角色,正是庄子擅长的手法。譬如《庄子》中描写管仲年老时,齐桓公询问是否能由鲍叔牙接任相职,管仲认为鲍叔牙一旦发现别人的过错,就终身不忘,因而无法协调上下,所以不建议由他接任宰相的职位。不过庄子说故事通常是为了

凸现自己的见解,与事实是否相符无从查考。

“形就”与“心和”是处事方法,运用起来还是要“顺而化之”。在乱世与困境中,能做到“无疵”已经不容易了。

庄子《内篇之人间世》4.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