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道德经》告诉您,幸福有多远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流传下许多有关学术思想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便是道派和道教的一部经典名著,老子的《道德经》揭露了世界基本规律,探究了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了治国、修身、人性等多方面,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在读完《道德经》后颇受影响。有了新思考和感悟。

世人总是问,你幸福吗?有些人总抱怨自己的失败,不如意。摇头说着自己的苦。有些人开口如离弦之箭回答说:“幸福啊!”,却转身低头细细琢磨自己到底幸福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幸福也是如此,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一样的是大多数人都觉得: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幸福还在远方。每个人都为幸福毕生所求。幸福的远方到底有多远?

国学:《道德经》告诉您,幸福有多远


今年来,各大“指数”占据网络,其中幸福指数也备受关注,某网路推出了《全国各地幸福指数》报告,令人意外的是排名第一的是江西,而北京排名第23位,天津上海则是位列最后两位。人人羡慕争取想去的大城市北上广幸福指数居然垫底。如果是这样,不少拼命想去北上广发展的人是否考虑应该转向江西呢?

到底是报告的信口开河,还是对幸福的追求误入歧途?我想恐怕是后者、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被欲望所包裹,被物质所捆绑,被浮躁所环绕。在得到一串珍珠后,又想要另一串宝石,追求永无止境,欲望也永无止境。人人都想发达,却忘记了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片面的追求物质技术,造成了竞争白热化的社会,对于生活的奢求,对于名利的贪婪,人们把幸福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

“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身心的脆弱,是因为欲望的负重。和珅贪财无所止,暴秦之欲无厌,王温舒贪权而取竭。他们追求的幸福是外在化,造成的结果就是:追求的财富权利越多,贪欲越大,心灵越空虚,本性也就丧失的越厉害,不得善终。多少生意人为财产抛妻弃子,多少读书人为名利放下品格。一个人越投入外在的漩涡,则越流连忘返。幸福的道路也就越来越远。

国学:《道德经》告诉您,幸福有多远


老子早就告诫过世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职场各路精英自愿或被迫的去卖命工作,本想得到美好的前景,却不料换来的是“亚健康”“过劳死”的频频出现。“甚爱”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多藏”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就像一场美轮美奂的舞蹈表演,灯光色彩掌声让你沉醉,不停的旋转想得到更多,却不料自己活活累死。命都没有了,何来幸福??

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一个更值得珍爱?生命和财利到底哪一个更值得尊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相比到底哪一个是祸害?

圣雄甘地说过:“自然提供的财富,足以解决每一个人的温饱,却无法满足人们无限的贪欲。”人们在追求幸福时错误的去追求名利,欲望,财富一些外在标志,而真正的幸福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和谐状态。《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幸福感和满足感是紧密相连的,在追求的道路上,要懂得控制衡量“度”,这样才不会迷失自己,才能提升幸福感。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欲望像个无底洞,满足一个就想要追求下一个,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到达“度”而不“过”呢?如何能摆脱欲望的束缚呢?

国学:《道德经》告诉您,幸福有多远


在《道德经》中我找到答案:“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的”,首先不去追求感官刺激,穷奢极恀,荒淫糜烂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注重自己的内心升华,选择一种“果腹”的简朴生活。其次“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是指努力排除物欲,排除各种私心杂念,造就一种空明的心境,“守静”则指排除外物的干扰,努力保守宁静的心态。在欲望的社会中,我们因浮躁的心变的盲目激动。我们需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心灵的天地。心的空灵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培养一种兼容、和平、不骄不躁的品质。就像一泓清泉,不被周围污垢的环境污染,保持着一种自身的空灵。起风,波光粼粼。风停,倒影着五彩的世界。不刻意追求什么,不费力索要什么,顺着高山低谷,缓慢宁静的流动。

对于物质,欲念。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欲”之人本性。要求完全连根拔去是不可能的。“欲”并不代表“恶”。我们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欲’’。懂得知足。知道了自己拥有的就会得到满足感,同时也会珍惜。而不是一味索取,一味追求。这样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幸福就会时常陪伴你身边。

幸福不是去追求而来,而是知足自己所拥有的,幸福自然相伴。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思想正是我们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放下浮躁繁华,一个人悄悄从人群中走出来,做回真正的自己。

知足者常乐,幸福不在远方在脚下。

公益国学:杨晓雨撰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