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头戏,水处理经历了2016年的高速增长,也经历了2017年的理性回归。和整个环保产业链一样,如今,水处理也站在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十字路口。下一步该怎么走?在很大程度上,方向决定成败。
显然,这与业界对水处理当前难点的判断有关。在一些业界资深人士看来,“目前,水处理最紧迫的是解决资本对这个‘老树焕新芽’业态的理解问题。”之前部分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可能给业界造成了一些不良印象:项目占用经济性土地问题、生态问题,且承揽企业在项目投运后几年内现金流吃紧。这一固有印象需要扭转。
水处理的核心要素是技术,其拥有者大多是水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商;而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核心要素是资源区域和资本实力,其拥有者大多是部分大型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因此,着力构建水生态环境修复系统,帮助企业树立对黑臭水体治理的价值认知,调动各路资本的积极性成为当前亟待破题的困局之一。
在用地方面,水处理完全可以利用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公共设施用地,与可再生能源、土壤修复等环保平台型企业合作,利用项目资源等,不影响城市规划和城建用地交易;在安全方面,水处理从项目设计到装备制造,治理系数要求更高,实现“水清岸绿”的治水希冀已成为行业共识;在项目承建方面,系统化、差异化的治理路径已经成熟,这一技术能补齐以往治标不治本的治理短板;而在环境生态方面,行业也有共识,在严格守住底线的同时,也要夯实生态红线。
此外,在平衡工程项目利益方面,水处理行业已经树立了典范。地方政府完全可以通过PPP合作、设立地方投资公司的形式参与项目的开发、运作,共享项目收益。显然,通过“水处理合伙人”解决的是项目渠道的问题。另外,水资源长远看呈现涨价趋势,水处理项目的经济性会越来越凸显,同时可以发挥平衡城市基建工程的作用。
推动水环境治理项目的落地,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把水处理做到城市生态效益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但前提还是供需侧对项目的认可。扎根服务于污水处理行业、以核心治理技术为特色产业链,一些业界资深人士对“如何让技术发挥价值”也有着自己的思考。无论是如火如荼的黑臭水体治理,还是暂时受挫的海水淡化,其指向的大趋势都是水环境治理需求不断增加,在生态修复系统中占比不断提升。
但一些业界资深人士指出,除了渠道外,产品价值的传递如何跟上更重要。正如一位企业负责人指出,“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水处理项目的价值表达不能成为那块短板。基于治水服务的优势,从进行水生态环境资源评估到开展治理预测,从点源面源防控到智能运营平台,在这波治水的潮流中,众多中小型企业同样希望借助手中的资源优势,成为行业领跑者。
换言之,治理成效是多数“小而美”企业认识产业、服务行业、识别性技术与项目的基础手段。而这些中小型企业首先是立足于核心技术领域的驱动型企业,与追求规模截然不同的是,追求效益也就是追求更具智慧的产业解决方案。其次,要在资源汇合的基础上,成为拥有较高回报率的产业服务平台。
閱讀更多 中國環保在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