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古人用炭火盆取暖,卻不會一氧化碳中毒?

詩和遠方的洋


用炭火盆、用煤炭、煤氣,甚至用汽車發動機取暖,如果燃燒不充分,都會產生一氧化碳排放,吸入過量,那就是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非常容易和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相結合,形成一種碳氧血紅蛋白,減少了紅細胞攜氧能力,造成組織窒息。
正常人血液裡的碳氧血紅蛋白濃度小於2%,大於這個數值就會引起神經系統反應,菸民的碳氧血紅蛋白濃度一般是2%—4%,到了5%,冠狀動脈的流速就開始有變化了。
到了10%-20%,屬於輕度一氧化碳中毒,趕緊呼吸新鮮空氣,問題不大;30%-40%是中度,可能進入昏迷狀態,超過50%就是死亡線,不迅速施救,會馬上死亡。

炭火盆裡放的是木炭,只要符合不充分燃燒和不迅速擴散這兩條,一定會出現一氧化碳中毒現象,不關你是古人還是現代人,機理不會有變化,古代因此而死的也有大把,甚至末代皇帝溥儀差點也因此仆街。

溥儀的回憶錄裡記載過,他在某日半夜一點被叫醒,醒來時發現昏昏沉沉,顯是中了煤毒,不僅是他本人,兩個伴寢的太監也早已陷入昏迷,溥儀被攙到別的屋子又暈倒了,估計當時已經進入中度一氧化碳中毒情形,巡查的太監再晚一陣子,後果不堪設想,至少偽滿洲國的皇帝是當不上了

發生這件事情的時間是在溥儀的青少年時代,地點是故宮,早年的故宮有兩大奇怪現象,沒有廁所,沒有煙囪。

沒有煙囪是因為燒的是地暖,準確點說叫地炕,比較大的宮殿內都是這樣設計的。

由於明清各代,故宮火災頻發,故宮內部木製構件太多,必須注重防火功能,所以採取相對安全的地暖措施,小一些的宮殿自求多福,有個小手爐暖暖手也是一種辦法。

通過這種地炕的方式能使排煙比較順暢,估計溥儀出事那天使用的木炭有問題,導致燃燒不完全,或者風向有變,借來了東風,看圖可知,排煙口一般選在東山牆。

古代民間多采用煙囪實現排煙功能,為了怕火焰餘燼掉落到附近的柴草堆上,通常還要把煙囪進行加工,“曲突徙薪”,就是把煙道由直改彎,“突”字同“堗”,在古代代表煙囪。

即便是煙囪排煙不暢,古代房屋的特性也會最大限度挽救生命,因為它們不像現代住宅使用混凝土和塑鋼玻璃,密封性差了很多

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密度要略輕一些,正常情況下會懸浮在空氣之上,古代房屋的屋頂多使用木製房梁構建,樑上有檁木,檁木上用椽,上面覆蓋瓦片,有很大透氣性;窗口使用的是油紙或絲紙,也都有一定透氣性;另外門、窗等部位的密閉性都不強。

杜甫詩中那種底層民眾經常被“秋風所破”的茅草屋就更加不必說了。

所以,比起現代人來說,古代的醫學理論未必紮實,取暖方式也險象叢生,好在他們在房屋建造這方面,還接著地氣呢!


歷來現實


不要說現在人,就是古人用炭火盆取暖,只要方法得當,也不會一氧化碳中毒。

可能是題主經常看到“某地某人因用木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這樣的新聞,才會認為木炭取暖很危險,可能會生成大量的一氧化碳,導致人中毒身亡。

木炭取暖,是很原始的一種取暖方式了,早在人類文明產生之前,人們就學會了使用“火”。但是在我們現在人的常識裡,用木炭取暖存在一定的危險,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這個常識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需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木炭不完全燃燒

木炭只有在不完全燃燒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人體內會迅速結合血紅蛋白,形成碳氧血紅蛋白,使其喪失攜帶氧氣的能力,造成組織窒息,嚴重可導致死亡。

密閉的空間

在密閉的空間中,空氣流通不暢,產生大量一氧化碳聚集在室內。在這樣的環境中,才容易導致一氧化碳中毒。

只有符合了上述兩個條件,才會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古代人在取暖的時候,也遇到一氧化碳中毒的情況,歷史文獻中也有相應的記載。當時的人可能不知道中毒原理是什麼,但是在長期生活經驗中,他們肯定會行程這樣的常識:在密閉的空間內,燃燒物質會導致人昏迷或者死亡。這樣重要的生活經驗肯定會一代傳給一代。吃一塹長一智,有了慘痛的教訓,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之後,古人在冬天取暖時,肯定會非常的注意的。除此之外,古代時,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以及房屋建造水平,很多老百姓住的房間,其密閉性本身就不是很好,一氧化碳還聚集不到使人中毒的量,自然也不會產生一氧化碳中毒。


愛玩的想公子


誰說古人用炭火盆取暖就不會一氧化碳中毒了?難道古人的身體能抵擋一氧化碳?只要用炭火取暖時操作方法不當,一氧化碳中毒是照毒不誤的!就連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都差點兒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他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有過一段這樣的描述:夜一時許,即被呼醒,覺甚不適。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暈去。臥於榻上,少頃即醒,又越數時乃愈。而在餘寢室之二太監,亦暈倒,今日方知煤之當緊(警)戒也。



這段話是說他在某夜一點的時候被人叫醒,覺得身體很不舒服,下到地上的時候才知道煤氣中毒了,有兩個人扶著他走到了前面的房子裡,結果他在那裡暈倒了,在床上躺了一會兒,又醒了過來,直到過了很長時間才得沒事了。同時,和他一起呆在房間內的兩個太監也暈倒了,所以終於知道煤炭火中毒這個事兒很危險,需要謹記在心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曹操的重要謀士荀彧也是死於一氧化碳中毒,而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也曾經一氧化碳中毒過兩次,而且到清朝的時候,人們已經知道用白蘿蔔湯來解一氧化碳中毒了。有一次一位宮中女官一氧化碳中毒,慈禧太后命人把她扶到外面,然後讓她喝白蘿蔔湯解毒。



當然,古人並不知道有一氧化碳這種東西,但是古人清晰的知道是炭火或者是煤燃燒後產生的氣體,導致人中毒的,所以稱之為煤火毒、煤炭毒或者炭火毒,如南宋宋慈的《洗冤集錄》就講到了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狀、中毒的原因,避免中毒以及解毒的方法。其中記載道: 解煤火毒中煤炭毒,土坑漏火氣而臭穢者,人受燻蒸、不覺自斃、其屍極軟,與夜臥夢魔不能復覺者相似。房中置水一盆,並使窗戶有透氣處,則煤炭雖臭,不能為害,飲冷水可解。或蘿蔔搗汁灌之,鼻移向風吹便醒。




通過這段描述來看,古人對於氧化碳中毒已經有十分清晰的瞭解,並且掌握了一定的應對辦法。


科普大世界


為何"古人"用炭火盆寒冬天取暖,卻一個不會死,什麼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不會把人毒死。

還"古人",我們這批六七十人都還沒死,倒成了古人了,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到大都不是冬寒在家,在單位烤火,五六十年代參加工作,也每年人人有烤火費,有用木炭,也有用煤球,從未有人給毒死,這是實在事實。

先人,古人就從最高領導人皇帝在紫金城故宮烤火開始吧,他和妃子,大監在官殿上奏下榻在太和殿,養心殿…北京那麼冷,又沒空調,深秋一過,我想也要用木炭烤火,誰那朝那位皇帝,我也沒從那夲曆書中看到他身體崗崗的,不怕冷,或參加過"冬奧會"。

為什麼故宮院內沒有樹草,全怕燕雀飛進殿內,古時民宅和宮殿都是南北通風,都是瓦蓋房殿,全透氣,象我在南昌市區,大街小巷五十年代住房,大都是清代民國初年木製磚牆,牆是防火牆,都為片泥瓦,還有玻璃明瓦,壁牆開著窗,晚上明月光,舉頭低頭是故鄉!一句話,房子不封堵氣,瓦片屋上下通透氣,小時叫通煙氣,什麼一氧,二氧,有營養不良,有飯有菜吃就夠了。

那個年代人們特別怕過冬天,上學老師叫同學們跳跳蹦蹦,雙手擦擦取暖,教室是不透風,但沒有火盆,老師辦公室有一隻火盆,都穿棉鞋,穿著長紗襪,坐在桌旁改作業,老師又多,也暖不到那裡去。

現在房子,人人都曉得,冬天把窗戶一關,不透開點窗,一早起來玻璃上全是水霧,是人呼出呵氣,人很難過,空氣不新鮮,不要講火盆烤火,在房內吸一根菸,煙不從窗戶跑掉,人都要給燻得要命。好了,我到陽臺吸菸去了。


易家巷


古人用木炭火取暖,這種習慣由來已久。尤其是古代的北方,因為北方寒冷,所以必須要在冬天採取一些取暖的措施。其實,這種習慣在現在的北方農村依然還存在,人們晚上做飯的碳火會裝到火盆裡取暖。

如果在一個密閉的環境裡,這種操作是有可能一氧化碳中毒的,但是,要達到接近密閉的房屋,需要混凝土牆和玻璃窗之類的。但是古代密封性最好的屋頂就是瓦了,這種屋頂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所以不至於讓房屋密閉,而茅草屋就更不具備密封效果了。



當然,一氧化碳中毒,必須是不完全燃燒狀態,這樣才能產生一氧化碳。所以說,木頭完全燃燒,且環境相對不太密閉,這樣的情況下是不容易一氧化碳中毒的,古代的房子,打哪兒不能漏點風啊。


即便是有大戶人家的房子密封性很好,那麼這種生活經驗,我們的古人也是具備的。而且,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案例,那麼古代人也不會傻到前赴後繼,這種淺顯的道理還是很容易研究透的。


歷史密探


你不知道,並不代表不存在。

古代一氧化碳中毒的特別多,你看古代醫書就知道了。

明代的《景嶽全書》中就說“夫京師地寒,房室用紙密糊,人睡火炕,煤多熱於室內。惟其房之最小而最密者,最善害人。其故何也?蓋以水性流下,下而不洩,則自下滿而上;火性炎上,上而不洩,則自上滿而下。故凡煤毒中人者,多在夜半之後,其氣漸滿,下及人鼻,則閉絕呼吸,昧然長逝,良可慨憫。凡欲避其毒者,惟看房室最密之所,極為可慮。但於頂格開留一竅,或於窗紙揭開數楞,則其氣自透去,不能下滿,乃可無慮矣。然總之窗隙不如頂核,為其透氣之速也。設有中其毒者,必氣閉聲掙,不能自醒,速當呼之,飲以涼水,立可解救。或速令仆地,使其鼻吸地氣,亦可解救。然待其急而救療,恐有遲誤而無濟於事。孰若預有以防之為愈也。此京師水火之害,舉京師而言,則他處可以類推矣。凡宦遊京國及客處異地者,不可不知此二說,以為自珍之本。”

大概意思就說北京那個地方太冷了,很多人把房間封的嚴嚴實實,還多用煤炭取暖。

其中小房間一氧化碳中毒死的人最多。所以張景嶽建議要去年一定要留縫隙,因為火性炎上,縫隙最好留在屋頂。這個和愛斯基摩人的冰屋構思很像了。

還詳細說了一氧化碳中毒者無法呼救,不能自己醒來。這些都是古人對一氧化碳中毒的詳細描述。


全真道士梁興揚


古人又不是神仙,怎麼會沒有中毒,古人因為一氧化碳死的人多了去了,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不例外。

南宋時期,在宋慈的《洗冤集錄》中有一段記載:

解煤火毒中煤炭毒,土坑漏火氣而臭穢者,人受燻蒸、不覺自斃、其屍極軟,與夜臥夢魔不能復覺者相似。房中置水一盆,並使窗戶有透氣處,則煤炭雖臭,不能為害,飲冷水可解。或蘿蔔搗汁灌之,鼻移向風吹便醒。


你看,這如何救助一氧化碳中毒都已經編製成書了,這說明一氧化碳中毒已經是很常見的事情了。

再看清皇帝溥儀的一段自述:

"二十九日,晴。夜一時許,即被呼醒,覺甚不適。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暈去。臥於榻上,少頃即醒,又越數時乃愈。而在餘寢室之二太監,亦暈倒,今日方知煤之當緊(警)戒也。八時,仍舊上課讀書,並讀英文。三時下學,餐畢,至六時餘寢。 (《我的前半生》“毓慶宮讀書”)

皇帝也跑不了一氧化碳中毒。

再看明代宮中:

劉若愚《酌中志》: “凡宮中所用紅籮炭者……如經伏雨久淋,性未過盡,而火氣太熾,多能損人,倏令眩暈,昏迷發嘔……又宮中鹹木做地平牆壁,多缺土氣,凡乳母畏寒,皇子女或中此毒,屢致薨夭。”

按這個描述,一到冬天,皇子女要麼供氧不足憋死,要麼煤氣(一氧化碳?)中毒燻死,所以明代皇宮裡嬰兒夭折率也會那麼高。

所以怎麼可能古人成天燒木炭,火炕的不中毒啊,只不過那時候沒新聞傳媒什麼的,你不知道罷了。


市井覓食記


眾所周知,熱氣上升,涼氣下降。

古代人冬天用炭火為何沒有一氧化炭中毒呢?

首先從房屋的構造說起:

古代建築,上至宮殿、華府,下至草民茅屋,透氣性是相當好的。

一氧化炭中毒是近現代人的認識,古人並不知曉。但傳統的建築風格使他們躲過了大難!不象現在房屋鋼鐵混凝土結構,密封性強,每年倒有一氧化炭中毒事件發生。

古代也有發生,只是不解其因,少有記載,且不多見於民間,而多發生在宮庭。見明史,中期前後子嗣不旺,多一歲左右夭折。現已查明,越少越嬌貴。冬天捂之又捂,炭火不離身邊,只見日日哀,不見日日壯,莫名死掉。

清庭用的手爐多些,炭量少許多,一氧化碳中毒少很多,不是他們有多聰明,習慣拯救了他們。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幾乎人人知道,但願這樣的悲劇以後少發生甚至不發生。


晚亭與落霞同暉


說古人不會一氧化碳中毒,感覺太主觀。即使中毒,恐怕也不知是怎麼回事。

但說到一氧化碳中毒,感覺主要是房間封閉嚴密,產生的一氧化碳排不出去,人在其中吸入在所難免。而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房屋一般都比較簡陋,密閉性較差,產生了一氧化碳基本就跑到房外。別說古人,就小時候,外祖母住在一間大約10m²的泥土房內,冬天為取暖,在房中就有一個煤球爐(不是炭火盆),很簡陋的那種,自己做的,一個鐵皮桶,中間一個耐火土的芯子。加上煤球就燒,晚上悶上。燃燒充分沒燃燒充分,反正廢氣都排到房中,但從來沒發生過一氧化碳中毒的事。問題就是,房屋的門與門框有較大的縫隙。

不說了,這話題有點沉重。說一個過去農村應用炭火盆的例子,用炭火盆暖被窩。聽說過嗎?用到一個鑄鐵的炭火盆(我們這裡就直接叫火盆子),大小比飯店裡的湯碗大一些,一塊比炭火盆大一些的一指多厚的木板,還有一個火烘子(估計是方言,不知學名叫什麼),形狀就是半個橢圓球,高和寬約半米,長約一米,用一種韌性較好的枝條編成,上面留有許多拳頭👊大小的空洞。冬天,晚上做飯時,燒一些較耐燃的植物,等燃燒旺盛但不冒煙時取出,盛在炭火盆裡。用木板託著,連同木板一起放在床上,上面扣上火烘子,被子蓋在火烘子上。不用多大會,被窩就被烘的暖融融的。這時候,鑽被窩絕對是一種享受。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將一盆明火放入被窩,現在想想都覺著後怕,但那時候許多家庭都這樣做,也從來沒聽誰說過擔心的話,也確實沒聽說誰家暖被窩出現事故。

現在考慮一方面使用火烘子和木板有效的隔離了炭火,同時,炭火經過一段時間的燃燒,放進炭火盆中燃燒十分平穩,不會因劇烈燃燒出現炭火飛出盆外的現象,這不能不說是勞動者的一種智慧,一種大智慧!


甜甜向上314159


古時侯是火盆用的是燒好的鬆軟己燃木碳燃燒取暖,木碳燃燒都能燃燒完全燒盡,不會如煤碳一樣沒有良好通風就會燃繞不完全,產生一氧化碳,讓人中毒。在現代農村生火夜裡壓火封爐,節省燃料使空氣更進入少,產生一氧化碳,從炕和煙筒透露逢隙湧出出現中毒機會非常大。加上冬季屋裡不通氣,氧氣燒耗掉,毒氣湧出來,中毒可能也大。而古代火盆,是反放形同頭戴的很大形象草帽帽殼裡生火取暖,是專門取暖的火盆,火居子也是用優質木碳放入,火堆都會燃燒全部乾淨,不是有蘭火產生沒有一氧化碳產生,都是無毒的二氧化碳排出,是火炭燃燒得乾乾淨淨才會自滅,而現在火爐每天夜裡為省煤省柴。用水和煤封爐,火和水產生大量的水煤氣中含主要為一氧化碳,成傷人最多最毒。使人吸入不知不覺昏迷不醒最後死亡。非常危險要幹萬裝好煙筒封好炕邊縫隙,留下上通風口,防止煤氣中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