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報導快遞櫃收費「割韭菜」惹爭議,消費者不是待宰的羔羊

如今,中國正在強勢崛起,通過創新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已經成為國家戰略。中國式創新速度舉世矚目,但是,過分依賴資本、消耗社會資源的方式難免讓人痛惜。就像共享單車的發展,造就了滿大街的小車“屍體”,在不少人看來,中國的資本太著急了。回到今天要提的快遞櫃,他的存在很有必要嗎?現在著急收費火候到了嗎?它還能為消費者帶來怎樣的價值?

400億件快遞的收件之“痛”成就了快遞櫃

今年3月份,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近日指出,中國快遞進入迅猛發展快車道,去年一年達到400億件,從總量上比美國、日本、歐盟加起來還多,佔世界超40%的市場份額。映射到當前讓人愛恨交加的快遞櫃市場,屬於它們的機會足夠大,但是,這塊蛋糕真的那麼好吃嗎?

按照資本的邏輯,足夠大的快遞市場容量,足夠多的用戶痛點訴求,就是快遞櫃入局的最好說辭。分析發現,物流配送行業通過優化整個配送環節,讓貨品配送流程儘可能簡單、高效,這樣消費者滿意、物流公司節約成本,快遞小哥還能多賺錢,快遞櫃作為一個節點融入到整個物流環節才有價值,這是一條多贏的鏈條。

央視報道快遞櫃收費“割韭菜”惹爭議,消費者不是待宰的羔羊

央視報道快遞櫃收費

現實中,消費者和快遞員之間在收發快遞方面有多種場景:一種是快遞員臨近公司之前給用戶打電話提醒取件,雙方第一時間交割快遞,順利完成投遞。另一種是用戶無法第一時間收取快遞,找家人、朋友、同事代收,這會損失一些時間。還有一種,無法取件,快遞員會直接丟在門外發個通知,丟件問題比較嚴重。再有一種情況是一些不規範的住宅區,經常看到小超市代收快遞,不方便第一時間收快遞的時候,快遞員把快遞放在超市裡,發一個短信通知或者電話通知,收快遞的時候交給超市1塊錢(自行約定)就可以拿件了,但是,這樣容易快遞丟失。也有很多運營相對規範的小區、辦公樓,快遞櫃運營企業通過和物業達成合作,順利入住。

好的故事,在資本的推動下,包括豐巢在內的各種快遞櫃公司紛紛出現,迅速搶佔市場。從功能上來看,對快遞公司來說,快遞櫃的作用相當於一個無人快遞站,類似上面說的小超市那樣。

快遞櫃一邊緩解舊痛,一邊引發新痛

要說方便,快遞櫃的出現確實帶來了很多方便,但是,新痛舊痛糾纏在一起難免讓人愛恨交加了。比如,快遞送貨不上門,不告知就直接放倒快遞櫃,有些地方還直接向消費者收取費用,不少消費者反映自家樓下免費的快遞櫃突然開始收錢了,每件0.5元,選擇付費的權利在快遞員,他可以自行選擇由自己付費或者由收件人付費。

還有用戶提到一個普遍的場景:快遞員忘記發你提貨碼,等你發現有一個快遞早到了,去提的時候提示你付錢,結果快遞還是幫別人拿的,對應的支付寶付不了錢!

在筆者看來,如果一刀切的讓消費者付費,他們自然有苦衷。對此,快遞員也心有怨言:一些快遞網點運力已經無法滿足周邊的配送需求,就把小件快遞默認放到智能快遞櫃中,但是,快遞櫃收費之後快遞員也不願意承擔這筆費用,只能由收件人付費。那麼,快遞櫃收費合理嗎?

筆者認為,沒有絕對合理或者不合理,就看這項服務滿足或者超過了誰的預期。比如,一些緊急的快遞無法第一時間簽收,第二天派送會耽誤大事兒,那麼這種智能快遞櫃就能解決很大的問題,收費就很合理。如果純屬為了方便快遞公司經營,不論緊急與否全部放到快遞櫃,那麼這是快遞公司的商業運營行為,快遞公司就需要承擔快遞寄存費用。一刀切的向消費者收費就屬於佔用資源之後強買強賣了。

央視報道快遞櫃收費“割韭菜”惹爭議,消費者不是待宰的羔羊

快遞櫃取件

排除《物權法》中提到的“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因此,快遞櫃經營企業不應該向物業公司支付費用,而是應該向全體業主支付費用”這種不太容易落地的官方規定,筆者認為,比較人性化的做法是,快遞員事先應該爭得客戶同意,然後再放進快遞櫃,這種收費我認為是合理的。

實際上,對於快遞投遞問題,我國早有規定:5月1日施行的《快遞暫行條例》指出,快遞企業應該把快遞投送到約定的投送地點,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件人,並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件人當面驗收。即便是無法當面驗收,快遞員應該把快遞放進快遞櫃必須要徵求消費者的同意,而不是事後發一個取件碼了事兒,否則就是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因此,快遞櫃在瘋狂發展的同時,如何讓消費者使用更便捷還需要下功夫探索。

快遞櫃別忙“割韭菜”,先把體驗做好

羊毛出在羊身上,快遞櫃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資本的加持,資本的逐利行為也決定了快遞櫃在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之後通過商業手段收割市場,緩解鉅額虧損,這也就不難理解收費的問題了。近些年,這種前期通過免費佔領市場,後期通過收費或者價值轉化的方式回籠資金的方式已經是默認規則。

按常理說,誰享受了服務誰就應該付費,但實際上,消費者更希望為有價值的服務買單。對經常網購的消費者來說他們只有一個訴求,在方便收快遞的時候就收,不方便的時候就不收,是一種體驗式消費,消費升級推動下,對服務升級的訴求同樣迫切,這需要快遞公司給消費者足夠好的體驗。

考慮到事物的兩面性,對於快遞小哥來說,因為送不到客戶手裡,錢就賺不了,第二天再送佔用配送時間和儲存空間。特別是現在物流運輸環節管控很嚴,物流派送成本逐步升高。再加上同行業的競爭,人力成本的上升,很多快遞公司難以為繼,也導致在一些電商節日中快遞員罷工的情況時有發生,消費者也需要有客觀的認知。

央視報道快遞櫃收費“割韭菜”惹爭議,消費者不是待宰的羔羊

快遞小哥寄存快遞

總體來講,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是每一個公眾應有的基本認知。但是,快遞櫃收費來說,急於“割韭菜”的快遞櫃在客戶體驗方面還要提升。資本應該好好扮演天使不要變成惡魔,給原本能給消費者便利服務的快遞櫃產業留有充足的時間探索商業模式,給精準的客戶服務,在平臺運營模式沒有成熟、服務模式沒有增值預期的情況下就強行收割,消費者自然不願意買帳,他們不在甘心做資本面前的弱勢群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