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電訊-周其仁,

中国商业电讯-周其仁,

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

在正式錄製這一期節目的前一個週末,我有幸參加了一個周其仁老師的讀書分享會,來的人鮮有媒體,多是企事業單位一線的政策研究者。活動的範圍並不大,二十來個人圍坐在交道口一條衚衕底的四合院裡,周老師面對我們坐在中間的位置,拿著他已完成的《城鄉中國》上下兩冊,面前擺著一壺茶。

此前我並沒有採訪過他,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他依舊帶著金絲邊的眼鏡,頭髮花白,精神矍鑠,他臉上的神色很平和,儘管未有什麼表情,但眼神也透著些許笑意。——不像諸多經濟學家總讓人覺得嚴肅,亦或銳利,周其仁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儒雅"。

周其仁的"溫和"作派事實上在坊間早已是共識。他偏好嚴謹,不故作驚人之語。甚至有媒體曾評論稱,在當代中國經濟學家中,他被認為“捱罵最少”。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問題都是習慣性接受,而不去問為什麼。比如說,我們說了那麼多年中國是農業大國,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他拋出了一個值得質疑的邏輯慣性——很多中國的問題事實上並非自然現象,但是太多人都沒有關注並視之為問題。他以此切入,開始分享他對於中國城鄉問題的思考,洋洋灑灑的一說就是三個小時,等他停下喝口茶稍作休息的時候,整個四合院已經沐浴在了深深的暮色中,燈已經點起。

到了真正專訪的時候,熱場之後我們便聊起他的"非自然"邏輯。我問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識,這種邏輯如何養成。他說,我喜歡探察,把事情來龍去脈、道路變化搞清楚。

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周其仁有一個自己的網站,裡面收藏了他的作品。周其仁希望它是一個以文會友的平臺。他給這個平臺起了個名字,叫"真實世界的經濟學"。

"我們任務不是發明一個什麼東西,我們任務是發現一些東西,這個東西本來就在現象裡頭,邏輯就藏在這裡頭。"一個"藏"字恰到好處的反映了他的一點個性,周其仁把基於現象積累得到的經驗主義視為自己個人的治學價值觀。

很多時候,特別是對於學者,倘若從真正決定學術內容風格姿態的因素來看,邏輯勝過研究。

在主頁裡,周其仁將自己幾十年豐富的生平表述的極其簡單,總結起來就三個階段:早年下鄉狩獵七年半;青年從農村考入人大,畢業後進入社科院在杜潤生先生指導下從事農村改革發展的調查研究;成年又留學美國,回國後開始任教並繼續學術研究。

周其仁在採訪中說,他青年時期從事農村改革發展的調查研究或許奠定和影響了他一生的學術準則。"杜潤生先生不讓研究人員走行政官員的路子,讓我們多看實際情況。我生在上海,算是一個城市人,後來下鄉當了農民,但城不鄉、鄉不城。很多東西真實不理解,為什麼這個國家是這樣的,為什麼農村這樣,好多問題解不開。"

周其仁說,直到無數次的調研,到改革過程當中去換一個角度看,換一個角度重新認識農村,特別是把農村跟整個國民經濟聯繫起來,才知道中國農村窮實際是國家工業化一個代價,當年就是靠農民窮支持了國家工業化,但是這個窮的過程當中帶來一些體制的因素,會妨礙長遠發展。

"對於中國,過去講橫看成嶺側成峰,任何現象都有好多面,熟悉這一面並不瞭解那一面,十年工作就提供一個參透,就是從低層上層,這個層面那個層面,打通起來看,我們這代人理解中國正是一個基本的課程學。"

事實上,回首過去梳理整個中國改革和發展進程,很多路徑和抉擇,若投射反觀到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的人生歷程亦如此。國家的命運總是牽動著個體。

採訪的最後,提至當下的改革,周其仁的表述尖銳有力。在他看來,改革開放以來人們不認命這個力量日趨強大。"改革,總的方向要明確,就是要讓我們國民當中靠自己努力的成分增加,各種各樣命定東西減少,否則這個國家很難有希望。"

他的個人網頁上放了一張早年在農村調研時與雲南的農民盤腿席地而坐高舉酒杯照片,下面的註釋寫著一行小字"當年曾經能喝酒",想來有點意興闌珊的味道。儘管現如今,周其仁已經代酒杯為茶壺,但他崇尚的"真實"似乎藏在溫和儒雅的背後,還是那麼銳氣。(楊倩 發自北京) 來源:騰訊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