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掌握全球半导体定价权将至。这听起来多么鼓舞人心,但注意这可能也是一个坑。
近日,日本媒体大肆鼓吹,中国半导体企业水平集体提高,预计最早将在2018年底开始向市场供应尖端产品三维NAND型闪存芯片。曾在液晶面板等众多产业出现的中国产品供给过剩情况,也可能在半导体领域引发价格下跌。最终由中国人主导定价权。
文章称,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SEMI)预测,2018年中国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4成,增至113亿美元。从包含外资厂商的中国工厂的这一数据来看,中国的市场规模将跃升至全球第2,仅次于韩国,占据整体市场的2成。
特别要提醒注意的是,文章称在智能手机需求下滑等背景下,当前NAND的行情表现疲软。不过每年的年初一向是需求下滑的时期。不少观点认为,到了启动年底商战用智能手机零部件采购的2018年夏季前后,NAND将再次陷入缺货状态。
那么前景如何呢?英国调查公司IHS Markit首席分析师南川明表示“2020年以后的NAND供需取决于长江存储科技”。如果将该公司的计划全部计算进去,最早将在2021年出现供大于求。预计容量256GB的NAND价格在2019年~2021年每年将以约2~3成的速度下跌。也就是说,2017年平均单价7美元的价格预计到2021年将降至2.4美元。
简单说,中国企业在半导体行业水平逐渐拉近与国外企业的距离,通过成本优势和集群优势,将迅速拉低半导体产品的价格。这就是国外媒体鼓吹的中国将掌握定价权的核心。
这样的论调在中国国内还真的有些市场,就连前些美国方面在经济方面发起的刁难归咎与中国人在创造上的追求,也居然有人信。真的很讽刺,中国要强国、要发展,还有错了?难道只允许美国发展?关键还有部分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相信!
言归正传。不可否认,中国企业在半导体领域确实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论掌握话语权或定价权那真的为时尚早。这点业界内外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可以佐证的是,工信部对中国制造业做了总结——中国制造业创新力不强,核心技术短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中国每年生产上万亿美元的电子产品,但存储芯片100%进口, 如果没有进口存储芯片,中国几乎生产不出一台完整的手机、一台完整的电脑、一台完整的电视、一台完整的数码相机。
这就好比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大型挖掘机一样,别看部分中国企业推出几十吨甚至几百吨类似变形金刚的玩意,但业内都知道,5吨以上的挖掘机若日本不提供液压系统,中国企业将无法造一台。
可能这会刺激一部分人的热情,但现实真的这么残酷。再来说说半导体,更是令人直冒冷汗。半导体行业,美国至今依旧保留着在诸多核心领域的统治力。
以生产设备为例,全球三大巨头应用材料、泛林和ASML,美国独占前两席,而且应用材料在除光刻机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域都领先,包括蚀刻、薄膜沉积等。
更恐怖的是,全球三大EDA软件(用于芯片设计)巨头铿腾、明导和新思,均为美国企业,全世界几乎所有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都离不开它们。
高端芯片方面,中兴事件暴露出来的众多短板,包括ADC/DAC(数模转换)、FPGA、高速光通信接口等芯片,目前也都依赖美国厂商,包括德州仪器、赛灵思、亚德诺等。
目前,三种主流的芯片架构X86、MIPS和ARM,前两种都是美国血统。其中,英特尔的X86架构,与微软的Windows系统结盟,称霸台式机市场。ARM架构虽然是英国血统,却离不开安卓和iOS系统的支持,两者合计占有全球95%以上的手机市场。
中国企业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核心点被卡也是显而易见。首先看设计,华为海思和紫光展锐分列国内前两名。目前,两家公司在不少领域已是世界领先水平, 但一个巨大的问题是,其架构授权的核心都被外人掌握。
设备和材料是又一大短板。制造芯片的三大设备光刻机、蚀刻机和薄膜沉积,国内仅中微半导体的介质蚀刻机能跟上行业节奏,其7纳米设备已入围台积电名单。
差距最大的是光刻机。光刻机用于将设计好的电路图曝光在硅片上,蚀刻机则负责微观雕刻,刻出沟槽或接触孔。目前ASML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即将投入三星、台积电的7纳米工艺,而国内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仍停留在90纳米量产的水平。
在制造芯片的19种主要材料中,日本有14种位居全球第一,总份额超过60%。全球近七成的硅晶圆产自日本,那是芯片制造的根基。
反观中国,硅晶圆几乎是空白,8英寸国产率不足10%,12英寸依赖进口,听说部分国内企业有望在近期打破垄断。
这里必须给盲目吹嘘国内芯片如何如何的人泼盆冷水。芯片制造,国内最先进的是中芯国
际和厦门联芯,目前能做到28纳米量产。而它们的竞争对手,三星、台积电等巨头即将在今年量产7纳米,相差两三代。那么,外媒为何一再制造中国企业牛逼哄哄的新闻呢?
放松中国企业的警惕性固然是一个方面,真正的还是给其在中国企业发展制造障碍提供必要的借口。最常见的就是以国家安全来否决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问题在于,国内的部分人士不能有点成绩就洋洋得意,甚至膨胀,清醒认识时下国内外半导体领域发展的现实情况,认真做好工作,比拿出来吹嘘要好的多。
(关注一切与财经有关的新闻,有您参与才更精彩,欢迎关注财经杂坛。【财经杂坛】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閱讀更多 財經雜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