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避兵亂元末遷揚 這個鄭氏家族出自「江南第一家」

鄭,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當今,中國大陸地區鄭姓人口近950萬,約佔中國大陸地區漢族人口總數的0.78%,在所有姓氏人口中排名第21位。(因明末名將鄭成功收復臺灣並治理臺灣數百年,所以臺灣地區鄭姓人口比例遠超大陸地區,是臺灣第12大姓氏。)

昨天上午,家住寶應的居民鄭國榮通過清代道光年間編修的《鄭氏族譜》,向記者詳述了自己家族的由來,以及數百年來孝義治家、耕讀為本的家族傳承。

A

“天下鄭氏出滎陽”

鄭姓得姓始祖為鄭桓公

鄭國榮告訴記者,鄭姓源於姬姓,得姓始祖為鄭桓公。

“據譜中記載,鄭姓源於姬姓,屬於以國號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始祖為鄭桓公。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滅亡後,王族子弟逃散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等地,後人為紀念故國,相繼改姓為鄭,他們尊鄭桓公為得姓始祖,史稱鄭氏正宗。”

“在鄭氏家族中有一句話叫‘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是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士族,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為五姓七家。在唐朝,滎陽鄭氏便有11人官至宰相一級(唐代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長官被視為宰相),其餘節度使、將軍、司馬、參軍更是不計其數。”鄭國榮說,自己家族便是滎陽鄭氏的後裔。

B

元末遷揚 御賜尊榮

祖先鄭得學識過人

“據譜中記載,我們家族原在浙江,元末之時天下動盪,兵亂不斷,我們的祖先為了躲避兵亂,先遷至姑蘇,後又遷至寶應湖西定居。此後子孫繁衍生息,不斷向周邊擴展,我們家族便是其中一支。相傳,我們的祖先鄭得學識過人,當年在姑蘇之時,張士誠曾多次想招攬他,鄭得不願,所以離開姑蘇躲避,隱居寶應。明太祖朱元璋戰勝張士誠後,心中怨恨蘇州百姓支持張士誠,意圖報復。此時,隱居於寶應的鄭得因與朱元璋麾下重臣宋濂、劉基二人關係極好,便寫信給他們,請二位好友幫忙勸阻朱元璋。朱元璋最終聽了二人的建言,蘇州百姓才得以保全。這件事在明《嘉靖寶應縣誌·鄭得傳》有記載,沙永祥也曾在揚州晚報上投稿講述過此事。”鄭國榮介紹說。

“鄭得之所以與宋濂相熟,是因為宋濂曾在浙江鄭氏教書20餘年。朱元璋更是曾御賜浙江鄭氏‘江南第一家’,以表彰該家族孝義治家、耕讀為本的家族傳承。在我們之前修譜的祖先,言語之間也為我們出自這樣的家族感到驕傲和自豪。”

C

孝義治家 耕讀為本

保留浙江鄭氏優良習俗

鄭國榮告訴記者,自己家族依然保留了許多祖先浙江鄭氏的優良習俗。“比如浙江鄭氏從宋代到明代的近400年間,一直是整個家族同居共食,最多時有近3000人。我們家族在解放前也一直是這樣,不過人數沒那麼多,也就三四百人。還有就是在家訓方面,我們也繼承了孝義治家、耕讀為本的核心思想。”

“家族中的子弟神智初開便要讀書,8歲入小學,16歲入大學,能背四書五經,並能講出正文大義,才允許加冠,子弟已冠而繼續學習者,每月十日一輪,要考查經文。不繼續學習的,便可在家族中領取田地,耕種糧食。家族中如果遇到不孝的子孫,族長將其趕出家門。鄭氏家族在當地還設立義冢,供窮人埋葬;窮家生子,送去米糧;鄉人缺食貸糧,不收利息;鄉人有病,酌情施予藥材;修橋鋪路,以利鄉人行走。”鄭國榮說,這些品質才是家族立足和傳承的根本,也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

記者 宮鋆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