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试点运行“社区矫正监管机器人” 开启“AI人工智能+社区矫正”新模式

成都试点运行“社区矫正监管机器人” 开启“AI人工智能+社区矫正”新模式

四川省成都市司法局坚持“向科技要警力”,不断强化“智慧司法”实战作用,不断探索“智慧矫正”建设实效,率先在成都市温江区司法局研发并试点“社区矫正监管机器人”,在“互联网+社区矫正”的模式下,开启“AI人工智能+社区矫正”新模式,不断提升成都市社区矫正工作战斗力,最终将队伍建设与信息化建设优化融合,实现“1+1>2”的成效。

一、基于社区矫正数据资源整合,赋予机器人生命力

社区矫正机器人是集生物特征采集、识别(指纹、声纹、人像、芯片)信息查询、视频播放、业务申报、语音播报、录音录像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它基于计算机视觉和特征提取技术,通过收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验模型、社区服刑人员行为模型、知识信息模型、人员身份档案模型、社区矫正工作程序等数据,与社区矫正工作信息系统链接,利用友好智能的人机交互,通过机器学习,达到对社区服刑人员入矫报到登记、“双8”教育、学习考试、学分管理、信息查询、心理评估等功能输出,赋予社区矫正监管机器人强大的“生命力”。

 二、基于社区矫正工作实际情况,赋予机器人执行力

一是“人”力资源成本低。机器人在不用占用司法行政专编、不用占用太多经费预算、不用占用较长业务培养时间的基础上,可在一定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域实现代替人工作业和服务工作,大大降低基层工作人员劳动成本和强度,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效率。二是教育资源共享高。机器人可弥补区域间社区矫正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利用云数据,实现对心理咨询、学习教育、法律咨询等优质资源的共享。三是程序执行专业强。机器人可对一般性的一定社区矫正工作程序严格执行,最大程度排除了人为干扰因素,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标准化执行。

 三、基于社区矫正工作程序输出,赋予机器人战斗力

一是实现日常管理便捷化。机器人通过“录入指纹”、“声音采集”、“人脸采集”,自主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完成日常报告;可实时上传附本人头像的口头报到、思想汇报、学习教育、社区服务等图文音像;自主收集分析社区服刑人员报到定位、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情况,便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实时掌握。二是实现定位盯控无缝化。机器人通过与社区矫正定位监管系统链接,实时分析社区服刑人员定位数据,实时监管定位设备状况,灵活设置电子围栏区域,真正实现24小时电子“人眼”监控,并对违规或不正常情况,及时启动自主预警报警功能,确保定位监管无“盲区”。三是实现学习教育灵活化。机器人可针对不同犯罪类型的社区服刑人员,分类别推送矫正学习教育内容,社区服刑人员通过扫描机器人二维码,完成学习教育测试;机器人会综合分析测试数据,并即时将分析结果反馈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四是实现心理评估全程化。机器人可自主协助社区服刑人员完成心理评估测试,并对相关指数进行评估,即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建议;同时,“人机交互”式的心理建设过程,有利于社区服刑人员适当释放压力,缓和情绪。

 四、基于“AI人工智能+”模块拓展,赋予机器人创造力

成都市司法局将积极拓展完善高校战略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对社区矫正监管机器人系统优化升级,实现机器人智能数据与与四川省司法厅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社区服刑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远程督察系统、政法大数据辅助办案系统、决策分析系统等有效连接,将机器人与社会治理工作有机结合,增加电子定位监管系统语音自动预警功能;强化汉语、英语、藏语等语音识别及文字系统;强化远程探视、律师在线预约服务;开发具有自主定位与导航的移动式机器人;升级系统生物信息“3D”数据采集,提升识别率,提高数据安全系数。

成都试点运行“社区矫正监管机器人” 开启“AI人工智能+社区矫正”新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