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老行當——編擔籠

曾經,在關中農村有一種非常實用的東西——擔籠。

消失的老行當——編擔籠

——擔籠的照片

當農民們尚沒有機動三輪車的時候,田地裡的莊稼就是靠這個“擔籠”運送的,鬆軟的土地,健壯的農民靠一根“扁擔”挑兩擔籠的莊稼,無論是掰玉米,還是挖紅芋(薯),家家戶戶都是如此運輸。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隨著咸陽市禮泉縣北邊的蘋果園迅速興起,蘋果的採摘也是靠擔籠進行運輸的,家家戶戶都需要大量的擔籠,編擔籠的手藝人就變得非常吃香。

五塊錢的擔籠,隨著禮泉周邊果園的迅速興起,身價也漲到了十多塊錢,編擔籠手藝人門前常常是買不到擔籠的人多於買到的,師傅們一年四季都專注於忙著“編擔籠”,紅紅火火的擔籠需求時代開始了。

編擔籠的材料“竹子”,被整車整車的從秦嶺那邊買回來;擔籠袢(pan,提起擔籠的半圓形木棍)也是那些急於買擔籠人送來;堂哥郝景昂就是靠著編擔籠非常紅火的那些年,蓋了磚混結構的漂亮新房、添置了時興的家電、供養了侄子(女)們完成了學業。

堂哥家的院子裡,堆集如小山般的竹子一根根被他用鋒利的“蔑刀”劈開;蔑刀劈開竹子“吱吱”聲時常持續到深夜;竹蔑非常尖銳的刺、早已奈何不了堂哥滿是繭子的雙手;均勻的竹篾是編好擔籠的前提;也顯示編擔籠師傅手藝的好與壞。

堂哥講自己開始學徒的時候,雙手不知道被竹篾割破了多少次,傷口化膿也是司空見慣,終於學得一手嫻熟的技藝。堂哥的擔籠,竹篾勻稱、蔑間緊密、擔籠堅實、鄉鄰們最喜愛,果農們的大量需求,讓嫂子也學會了給編好的擔籠底上續竹篾,一雙細嫩的手也開始著編擔籠身......

堂哥門前滿載擔籠的三輪車一次次離開,就是編擔籠生意特別紅火的真實記錄,隨著物價的增長,擔籠的身價也水漲船高的漲到三十多塊錢;有著這門技藝的師傅們,辛苦換來的收益滿滿的。

精明的生意人引進“塑料筐”生產線,長方體的塑料筐,在三輪車內放置平穩、空間利用率高、輕巧、便宜諸多優點,衝擊了擔籠的佔有率,工業化生產的塑料筐,幾乎是一夜之間佔領了果區。成本低廉的塑料筐,在採摘蘋果過程中幹掉了傳統的擔籠。

擔籠在日常的使用價值,也因為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大打折扣:上世紀農民家庭養牛、馬、豬、雞非常的普遍,下地歸來胳膊挎的擔籠裡,肯定被家禽家畜的飼草盛滿;進入新仟年後,三輪車飛速湧入農家,牛、馬失業了;乾淨敞亮的新房裡,再也沒有人捨得豬雞的介入;化學除草劑讓人們也懶得提擔籠拔草了;方方面面的原因讓農民們遠離了擔籠的使用。

純手工編的擔籠也順應時代的下崗了,有著編擔籠手藝的師傅們只能是歇了下來,堂哥他們編擔籠師傅的“蔑刀”也已經鏽跡斑斑,編擔籠的手藝就這樣不得不逐漸消失了。

郝景望 陝西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見《陝西日報》《陝西農民報》《西安晚報》《咸陽日報》《新聞知識》《農友》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陝西人民廣播電臺”,中宣部編輯出版的全國讀書徵文集《攀登書山的歡歌》《書海暢遊》;“文化陝西SQ”“魅西安”“壯美昭陵”“韓家文苑”等平臺,實名認證——新浪博客,頭條號原創作者,東方頭條,強國博客,搜狐博客等新媒體。

https://mp.weixin.qq.com/s/eyDXZVDCvKA5cyiYm0rSqw文化陝西SQ8.4刊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