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丰华:家乡人和酒

家乡人和酒

谭丰华

谭丰华:家乡人和酒

“无酒不成席,”这句话在我的家乡从古到今广为流传。家乡人爱酒,以酒交友,以酒会友,以酒叙亲情,以酒举行大型节假、婚丧、祭祀活动畅饮流行。徐州的男人好酒量,令苏南人为之赞美!社会上流传有:“东北虎,西北狼,喝不过江苏的小绵羊。”这里所说的小绵羊,指的是徐州地区一带。

据有关史料记载,家乡人从春秋时期就有酿酒饮酒的习惯。考古专家从梁王城遗址发掘的器皿中发现其中有陶制饮酒用具。

从童年记忆中,村子里为儿子娶媳妇,女儿出嫁,家中老人去世都要办几桌酒席。还流传着:“喜酒不醉人“的说法。酒席桌无论设在院子中还是屋里,长辈或领导必坐首位。喝第一杯酒之前,用筷子醮点酒洒向地面或者端起酒杯稍倒一点酒以示敬天地神。接着同喝三杯酒,再喝一个认识酒,主人或者长辈开始逐一介绍认识。晚辈站起身恭恭敬敬端起杯给长辈或者领导敬酒,这两杯喝下去,然后各自选人自由发挥。这种酒宴一般赴宴者饮酒适可而止,一是体现出对事主的理解和尊重,也有“客走主人安”的心理。匆匆忙忙而来又匆匆而归。

如果是老同学、老战友、老朋友、老同事相聚,这个酒桌就闹腾了,陈年旧帐,翻个底朝天。光是一条红烧鲤鱼朝桌上一放,学问多起来,什么鱼头鱼尾酒,鱼腹鱼背酒……不管是酱香型还是浓香型,酒杯一端,脖子一挺大口大口灌下去,喝完白的喝啤的,亲情、友情、爱情,多少年的青春往事成为热门话题。眼热耳熟之际、猜拳行令、吆三喝四,大有把雅间顶盖冲破之势。最后到灯火阑珊时大家才会歪歪斜斜尽兴而归。

俩三个人小聚,多选卫生僻静的小吃店,往往以谈心为主,菜不多,无须客套,小酒杯中蕴含着浓浓的“酒逢知己千杯少”之情,以慢品细聊为主。一旦找到共同的兴奋点,也能喝个酩酊大醉。

老吴已进天命之年,他嗜酒如命,为人豪爽、义气,爱结交朋友,只要三杯酒灌下去,天底下的男人都是他的“结拜兄弟”。据他自己说,因酒结缘的仁兄弟有多少,无法统计,家住哪里,姓啥名谁?他还真的不知道。早上除了在机关食堂里吃顿早点,至于中午饭、晚饭,自有人安排。喝酒如喝白开水,酒场上的气氛他感到非常受用,四两老白干下肚,说唱,来一段杨子荣打虎上山;说哭,泪花飞溅,让全场兄弟哀哀戚戚;才智、情感的喜怒哀乐、此时都让他发挥到淋漓尽致。因而大家给他送了个“不倒翁”的雅号。据听同事说,老吴一次酒喝大了,同事把他送到家门口,他冲着老婆连叫几声嫂子,惹得老婆前张后仰扬手要打。

在我心目中老吴实诚,好客,和他在一起天天开心。他结识人多,事多、出得份子钱也就多。诸如:儿子结婚、女儿出嫁、孩子满月、子女升学当兵,老人去世、盖房上梁等,都要办酒。只要一个电话或者一个口信他必到。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有来无往非礼也!”有时一个月出的礼金,花掉几个月的薪水。

老李则不然,一手执教鞭,一手执牛鞭伴随他大半生,他浑身散发着书卷气,不嗜烟酒,退休回到生养他的小村庄。在村子里人的印象中,他是个文化人,也算“乡贤名绅”。谁家有了喜殡事,他成了受人敬畏的账房先生。

他也有他的苦恼,左邻右舍的,低头不见抬头见,不能只带嘴和笔去,至少也要掏两张大票才心安理得。一来二去,老李成了村中公认的账房先生,这个酒席缺他不可。

一次偶遇,老李大谈村居的趣事,从他的话中隐隐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帮忙喝喜酒,不情愿的随份子钱,也让他打怵。

春生和刘静这对夫妻是远近闻名的养鸡户。靠辛勤劳动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几年亲戚朋友办喜酒屡屡受邀,就连李爱国老母猪下崽还办了几桌酒席。刘静是个聪明人,小算盘也打得噼啪响,女儿高考200分,上了一个注册入学的高职,她也撺掇老公风风光光办了一场“状元宴”。事后有人估计,她至少也收了十多万。

八月底、九月初,各类升学宴频频举行。摸摸衣兜,几家欢喜几家忧。

酒,拉近了乡邻同事间距离;酒,为家乡编织了多少悲欢离合的亲情故事;也造就了许多勤劳勇敢的邳州人,成也酒败也酒,酒桌上成了人生事业的起点和终点。

远离故土的游子们,心神疲惫的你,怀揣四季的乡愁,停下匆忙的脚步,举起一杯老酒,让苦与乐在酒中宣泄,干杯吧!一切都在不言中。

来源:文 | 谭丰华 邳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