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時光,已經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離我們遠去。

有時候,我很懷念童年時無憂無慮的日子,除了要努力學習和聽話做個好孩子外,就再沒其他壓力。

不像現在,大家都要拼命學習,畢業後好找工作。拼命工作,是為升職加薪,是為買車買房。日常的人際關係,也要想辦法處理妥當。同時還伴隨著要找對象談戀愛、結婚、生子,等等。

為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需要解決的問題難題一個個地接踵而來,讓人喘息不止。一旦發現別人比自己優秀時,要麼是激發你的鬥志,要麼就是想努力,也很努力,卻越來越焦慮。出現焦慮後,很多人在無法解決問題時,都不自覺地選擇了暫時性逃避。

我相信很多人心裡是想發奮的,卻堅持不下來。他們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一旦陷入負面情緒,就容易陷入昏昏沉沉的狀態,沒有激情。

明明知道“想要”改變,卻無能為力,為什麼?

我自身有個感受,人很難不產生焦慮感。焦慮是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自然產生的一種應激情緒,只要適度,能激發人體的潛能:當你遇到的挑戰是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同時精神狀態良好,鬥志昂揚,就能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積極性去完成任務。

以下方法大家可以試試。

1.尋找焦慮的源頭

我發現,人一旦去挑戰與自身能力相差太遠的任務時,雖然一開始會有一些盲目的自信和挑戰欲,能起到讓你馬上投入這件事的積極作用,可一旦碰壁,遇到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種車到山前沒有路之感。

還有一種源頭就是,當我們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時,產生負面情緒並無法正視,此時,我們一般採取的措施是使用“刻意的努力”來對抗,藉此擺脫困擾感受。而你事事都要與他人比較,卻不以自我成長為主導,就會陷入不斷尋求他人認同的循環中,容易受外界影響。如果你不是基於讓自己變得更好這個出發點,你所做努力的專注度、投入程度就都會打折扣。

為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做事,最重要的是開心。如果你每天努力的事情讓你不開心,又如何讓你能堅持下去?

人性追求快樂,逃避痛苦。人所喜歡做的任何事情,無論是吃美食、穿新衣、住大房子、開好車,都是通過獎賞效應的機制,產生的多巴胺來讓人感到愉悅。

所以,要想讓自己的努力有回報,不產生反效果,不焦慮、不逃避,你需要降低焦慮感,並認清自己到底為什麼而努力。只有這樣,你才能過好每一天。

2.享受當下,只做今天必須做的事

我們有時要完成的任務,不是幾天就能搞定的,例如減肥、考試、考證、創業,等等。

將一個長期目標進行分解,做完分配到每天的任務量,每日都有積累,可有效降低焦慮感。

當然,享受當下的快樂感,也絕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需要一些輔助手段。

比如,每當焦慮感產生時,你要想著採取不逃避的方式降低焦慮,依然能自己去突破舒適區,可使用運動與冥想的配合。

為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3.動健身可有效調動身體機能

人焦慮時伴隨產生的壓力激素,會積蓄在人體肌肉裡。這些激素積累得越多,人就會越感覺到疲憊,只有通過運動才能釋放這些激素。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去健身房,有一大群的小夥伴和你一起會讓你更容易堅持。如果條件有限,也可以每天下班後慢走30分鐘,或至少走3公里,在運動的過程中,達到一定心率和臨界點,身體還會產生“愉悅激素”內啡肽,會讓你慢慢對運動“上癮”,形成運動的慣性。還有什麼比上癮更容易讓人堅持的呢?

為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4.借冥想可有效清除雜念,降低焦慮

焦慮只是人的多種情緒中的一種,最普遍的就是喜怒哀樂。

迪士尼有一部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講的就是大腦裡的5種情緒——樂樂、憂憂、怕怕、怒怒和厭厭是如何影響主角成長的。最終屬於負面情緒的憂憂,卻起到了積極作用,讓主角冷靜下來,回憶起由父母陪伴而產生的快樂感。

為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頭腦特工隊》劇照

萬事過不及,適當的焦慮會激發人的鬥志,過度焦慮則導致無法承受壓力而選擇退縮。

所以靜坐冥想可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一個調節器的作用,幫助我們把突如其來的、不受控制的負面情緒給擠到一邊,讓積極快樂佔主導,就像《頭腦特工隊》裡的樂樂一樣。

靜坐冥想是通過調節呼吸,消除一切定見與判斷,以便忘記過去與未來,真正地做到活在當下。幫助你清除各種“雜念”“噪音”的干擾,比如,離考試還有段時間,由於剛開始沒努力,已落下很多功課,你就開始憂慮無法過關。這也同樣發生在職場的工作、晉升中,或是戀愛過程中的男女互動上,大家都在憂慮還未發生的事情。

為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很多焦慮源自我們的慾求不滿,同時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強大的自信、自我調解的能力,以及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不要過多奢望去做自己能力暫時達不到的事情。設置一個相對更容易的短期目標,完成後再升級,在不焦慮的狀態下,做你能力範圍內的事情才能遊刃有餘。循序漸進地積累,才能讓自己更持久地成長。


延伸閱讀

為什麼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你不是不努力,而是不會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